胶东抗日战场有多惨烈?5旅首任5个团级干部一年牺牲4个

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胶东武装力量发展迅速,部队番号变化也很频繁。

这段历史需要认真捋一下,不然看得人头晕。

以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为开端,“三军”成立;1938年3月8日,掖县玉皇顶起义,“三支队”成立。

1938年9月,胶东部队整编为5支队。1939年9月,5支队整编成下辖第13、14、15团共3个主力团。同时成立第3军区。

1940年9月,5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5旅。5支队改5旅后,又将第3军区改建为新的5支队。下设第1、2、3共3个团。

这个顺序是:先有三军,后有三支队。

然后两支队伍合并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过了几个月,又改为山东纵队第5支队。

之后,5支队把队伍整编成三个团,分别是13、14、15团,并成立了第三军。

然后5支队改称5旅。仍然辖原来的三个团。

同时,又成立了个新的5支队,这个5支队也下辖三个团,分别是1、2、3团,这样,共产党胶东抗日武装就达到了六个团。

5旅成立时,旅团级干部做了适当调整。


旅长:吴克华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锦纯

参谋长:赵一萍

政治部副主任:张铎

供给处处长:高达三(此人便是传为许世友、田普说媒的高大山)。

卫生处处长:袁荣


上面这张照片十分珍贵,拍摄于1939年11月,前排左起:蔡雍泉、高锦纯、黎玉、赵一萍、李丙令,后排左起:李耀文、张铎、张咨明。

5旅下辖3个团:


13团团长李绍桥,政委卢晓风

14团副团长于得水,政委雨晴。

15团团长梁海波,政委李丙令。


5位正团级主官,4人先后牺牲,只有1人建国后在领导岗位上任职。


对敌斗争的残酷性不是可以想象的。


第13团团长李绍桥、政委苏晓风两人于1940年12月掖县上庄战斗中,为夺回被敌人抢走的重机枪“老黄牛”,一人战斗中牺牲,一人受伤被捕后,遭敌人杀害。


李绍桥是河南省商城县人,21岁参加红军,1940年1月来到山东,为13团第一任团长。牺牲时年仅30岁。

苏晓风原名张尔乙,蓬莱潮水一村人,牺牲时年仅25岁。

14团政委雨晴原名于立晓,牟平人,于1941年11月28日在胶东招莱边区崤山战斗中牺牲,年仅23岁。


15团团长梁海波是龙口人,1941年5月牺牲于莱阳赤山战斗。


年仅27岁。不到一年时间,5旅的5个正团级干部牺牲了4个。旅政治部副主任张铎1941年1月牺牲于平度,年仅26岁。


李丙令是平度人,

1945年率部渡海北上,参加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后任第41军121师政委,解放后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6月13日去世,享年85岁。

14团当时没设团长,于得水任副团长。


于得水是胶东的传奇人物,是胶东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


建国后曾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61年,他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以于得水的资历,授个大校实在是有点委屈。


不过,看好多资料介绍,于得水是一个很看得开的人,或许是经历了那多的生生死死、见过自己身边的这么多兄弟都牺牲在战场上,对物欲已经看得很淡的缘故吧。


1967年2月16日去世。享年61岁。


特别提出来的是,这一阶段,莱阳的3‬个正团级干部先后牺牲。


分别是:

1938年9月成立的5支队14团政委张咨明;1940年9月成立的新5支队1团政委张寰旭


胶‬东‬八‬路‬军‬5‬支‬队‬62团‬政委李‬佐‬民‬。‬


张咨明原名张铭通。莱阳县(今莱西市)西张家寨子人,1940年6月6日牺牲于招远灵山战斗。


李佐‬民‬是‬莱‬阳‬(‬今‬莱‬西‬)‬李‬格庄村人,‬1940年‬在‬窑‬山‬反‬投‬降‬战‬斗‬中‬牺牲。‬


张寰旭又名张焕旭,莱阳县高格庄大泊子村人。1942年11月21日,反击日伪顽大“扫荡”,在马石山率部掩护被困群众突围时壮烈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胶东   平度   莱阳   掖县   牺牲   首任   政委   山东   支队   团长   惨烈   政治部   战场   干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