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新四军一司令员被枪决,36年后毛主席亲自下令:重审该案

1939年6月21日,安徽青龙场召开了一场公审批判大会。

会议由新四军军长叶挺亲自主持,张云逸、邓子恢等新四军领导相继发表讲话。

这次审判大会的对象,是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6月24日,叶挺宣布开除高敬亭的党籍、军籍,对高敬亭立即处以枪决。

然而,在高敬亭去世36年后,毛主席亲自下令重审:重审该案,并让汪东兴全权负责此事。

在毛主席去世一年后,解放军政治总部终于给予高敬亭平反,并追封高敬亭为革命烈士。

极具争议的枪决

1939年6月,叶挺向中央请示暂停高敬亭的所有职务,并以开会为由在青龙场将其羁押。

同时,请中央派徐海东来暂时主持第4支队的工作。

中央同意了叶挺的请求,叶挺随即动身赶赴青龙场。

高敬亭被扣押后,矢口否认对自己的所有指控,还声称要自杀。

新四军已经对高敬亭不报任何希望,在叶挺的亲自命令下,高敬亭于6月24日被处以死刑。

在枪决高敬亭的两小时后,中央关于处置高敬亭的电文发来了:对高敬亭采取一些过渡办法,利用目前机会由军部派遺一些得力干部到四支队工作,以帮助四支队改造与整理。

当高敬亭的死讯传到延安,毛主席听后十分惋惜。

他给新四军领导发电问道:“我们要送高敬亭来延安学习,你们为什么要杀他?”

原来在处死高敬亭前,中央已经想好了三种预案。

首先,可以安排高敬亭到延安学习和养病;

其次,可以委任高敬亭为江北区的副司令;

最后,撤销高敬亭第4支队司令的职务。

所以,叶挺杀高敬亭是没有得到中央首肯的。

毛主席曾多次提及高敬亭不该杀问题,他见到第4支队第8团团长周骏鸣时曾说:“高敬亭不枪杀,送来延安学习好不好?”

建国后,毛主席到安徽视察,再次旧事重提,认为高敬亭不该杀。

当时他们的女儿高凤英才刚刚10岁,闻听父亲离世,伤心不已。

后来的高凤英成了军医,原第4支队的一些老人,一直鼓励高凤英为父亲平反,在1975年高凤英终于下定决心。

高凤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病榻上的毛主席指示汪东兴亲自调查,还嘱咐道:“以其结果告我”。

一个月后,汪东兴给出报告,称没有找到中央下达枪毙高敬亭的命令,只是项英在给延安的电报中提到“白崇禧电奉委座电令所请将高敬亭以枪刑照准”。

毛主席谨慎的决定,让军委再开会讨论一次,不能草草结案。

然而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为高敬亭平反一事,也就往后拖了一年。

1977年4月,解放军政治部正式宣布为高敬亭平反:

“高敬亭同志参加革命后,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 在坚持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斗争中是有功的,虽在四支队工作期间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可以教育的,处死高敬亭同志是错误的。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批示,中央军委决定对高敬亭同志给予平反,并恢复名誉。”

随后,高敬亭被追封为烈士,不久前国家还为高敬亭铸起了塑像。

高敬亭有罪但罪不至死,所以他的死,是一次完全的错杀。

居功自傲,违抗军令

对于中央派到第4支队的干部,高敬亭十分排斥。

1937年,郑位三和萧望东受上级指示,前往高部担任副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

不过高敬亭与郑位三很不对付,郑位三一来,就看见了卫立煌给高敬亭颁发的挺进军司令冠芳和委任状,郑位三立即要求高敬亭将其退还。

同时,郑位三还提及了高敬亭的错误。

高敬亭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所以,高敬亭向汉口长江局发电,要求调走郑位三,并从延安派戴季英来接替郑的工作。

戴与高是黄麻起义时的老战友,中央考虑到敌后工作的复杂性,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同意高敬亭的请求。

本以为戴季英是高敬亭自己指定的,两人能通力合作,优势互补。

然而,戴季英刚到第4支队的当晚,就和高敬亭起了冲突。

高敬亭传达中央指示,希望第4支队能够尽快东进抗战。

不过,高敬亭有留恋大别山的想法,就和戴季英争论了几句。

戴季英搬出自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大喝道:“趁早把你自己的计划搁在一边,必须统一执行中央的这个指示。”

高敬亭无奈只好答应下来,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不满。

在第4支队开到流波疃后,高敬亭告病,将队伍交给了戴季英,自己回了双河镇。

高敬亭在后方听说戴季英大肆收买人心,树立自己的权威,还与司令部的江腾蛟来往过密。

担心控制不住部队的高敬亭立刻跑到队伍驻扎的新开岭,拿起鞭子就往江腾蛟的身上抽,并且上纲上线,逼着江腾蛟自己是托派。

担心受到牵连的戴季英和一众外派领导,连夜从新开岭逃走,史称“新开岭事件”。

除了排挤同志,高敬亭对中央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

中央希望第4支队能在徐州、蚌埠、合肥一线深入抗日,毛主席还亲自下令:“用一切力量争取高敬亭支队在党的领导下,使之成为这一区域的主力。”

叶挺派军参谋长张云逸去江北,找高敬亭商量作战范围一事。

张云逸决定让无为县充当第4支队和新四军总部的联络据点,第4支队改编为江北游击纵队,戴季英任司令员。

这个决定有利于队伍东进,但让戴季英当司令员,不符合高敬亭的个人利益。

所以,他在大会上明确表示了反对。

张云逸无奈只能让周骏鸣的第8团积极东进,从而促使第4支队东进。

不过高敬亭无动于衷,他非但没往东走,反而把主力开到了怀宁、桐城、庐江,还是想守着大别山。

张云逸向项英汇报道:“高敬亭仍在现地收编土匪,扩大部队,企图在怀桐庐一带创造根据地,对党及上级使用他认为是限制他发展,因此正对党及军部极不满”,项英又把实际情况转到了延安。

项英此后又接连两次致电中央,汇报高敬亭不服从军令的行为。

延安决定让叶挺去江北,成立江北指挥部。

叶挺出发前,项英找他再次商量关于高敬亭的问题,叶挺说:“顶好尽到教育责任。”

项英担心高敬亭会不服从叶挺的命令,就以毛主席的名义鼓励高敬亭道:“党中央同志均热烈希 望你们、信任你们能向这一前途迈进。”

在叶挺面前,高敬亭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可叶挺刚离开第4支队,高敬亭就下令所属的第7、第9团停止东进。

真正让叶挺决定对高敬亭动手的,是第7团团长杨克志和政委曹玉福的叛逃。

杨克志、曹玉福是高敬亭的亲信,他们投靠国民党并在报纸上公开诋毁新四军,给我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高敬亭作为他们的直系领导,应当对此负责。

但高敬亭认为,叛变与自己无关,拒绝承认错误。

除了这些原则上的错误以外,高敬亭也被怀疑与张国焘有联系。

西路军兵败后,陈昌浩曾返乡养伤,痊愈后他没有直接返回延安,而是倒鄂豫皖边区寻找四方面军旧部。

其间,陈昌浩曾与高敬亭有过联系,这引起了中央的高度警觉。

再想到卫立煌给高敬亭颁发的挺进军司令委任状,以及高敬亭多次拒绝中央指派的政工人员,这让人不得不怀疑高敬亭是要步张国焘的后尘。

新四军有4个支队,上级下发的电文中,唯独对高敬亭的第4支队下发的信件中反复出现“教育”、“帮助”、“推动”、“说服”、“争取”、“改造”、“解决”等字眼。

在安徽省工委书记彭康给延安的电文中,他曾针对高敬亭提出了三个方案。

中央先派主要领导来劝说高敬亭东进,尝试说服劝阻他。

如果高敬亭一意孤行,就派遣其它支队进入安徽,让高敬亭感觉到危险。

若是高敬亭依旧无动于衷,那么发表声明,称高敬亭消极抗日,另派他人来指挥第4支队。

在杨、曹叛逃后,第 7、9 团的不少干部揭发高敬亭在部队乱杀人、贪污腐化、任用亲信、抵制东进等问题,由此而演变成反高斗争。

自上而下,都形成了一种打倒高敬亭的气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高敬亭出生于河南新县的一户普通人家,母亲早早离世,留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

在好友梅光荣的影响下接触到共产主义,黄麻起义爆发后,高敬亭家成了共产党员的主要活动据点。

反动民团在高家搜到了大量的“打土豪、分田地”等宣传标语,随即逮捕了高敬亭的父亲,并将其残忍杀害。

不幸的是,高敬亭的妻子也被地主所杀,他不满月的儿子也没了下落。

家破人亡的高敬亭再无牵挂,带着几个好兄弟一起加入了鄂豫皖农民自卫军。

国仇家恨背负在身,高敬亭的战斗热情十分高昂。

入伍不久,他就带着数十名赤卫队员拿下了韩家山寨。

接着,又去围剿黄麻边界的“峰子笼”。峰子笼上盘踞着300多土匪,个个都是穷凶极恶之徒。

高敬亭亲自点燃引线,炸开峰子笼的寨门,又一马当先地冲了进去。

在战斗过程中,高敬亭的右腿不幸被流弹击中,而他忍痛继续战斗,直至消灭残敌。

1934年鄂豫皖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工农红军主力也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途。

国民党集结20万重军,誓要把所有的红色队伍肃清。

留在大别山区的高敬亭,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地发动群众,扩充兵员。

鹞落坪一战,高敬亭全歼国民党军的1个营,击毙击伤100余名敌军,缴获200支长短枪,子弹上千。

1935年鄂东北独立团与红二十八团合并,成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担任军政委,负责鄂豫皖边区党政军的所有工作。

足智多谋的高敬亭打了不少漂亮仗,先是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余宜密父子,又在官蔡家击毙了1000多名敌人,还成功取得光山斛山铺战役和鹭鸶湾战役的胜利。

高敬亭的大名,令反动头目们闻风丧胆。

高敬亭打国民党是一把好手,打日本侵略者也不在话下。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江南8省的游击队统一整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委。

高敬亭的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下辖三个团和一个手枪团。

当日军的坂井师团从芜湖一路北上,高敬亭率领第4支队随即进入无为地区。

此时坂井把主力部队全都带到了合肥,巢县只留下少部分守军。

高敬亭经过侦查发现,日军经常在巢县东南面的蒋家河口出没,这是他们主要的乘船地。

这里沟壑纵横,山峦叠张,又有无尽的芦苇作掩护,是打伏击的好去处。

高敬亭在此设伏,于1938年5月12日上午,击毙了20多名日军,缴获20多杆长枪。

《新华日报》用了大量篇幅记载此时,蒋介石也亲自颁布嘉奖令:“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

高敬亭再接再厉,两次伏击了日军的汽车队,缴获无数弹药和医疗用品。

短短1年时间,高敬亭就与日伪军交手90多次,战果斐然。

随着战绩的不断扩大,高敬亭的诸多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他总爱在第4支队搞肃反,并且自恃有功,居功自傲、目无上级,甚至发展到违抗军令。

正是这些错误,导致了高敬亭被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司令员   大别山   鄂豫皖   延安   电文   日军   支队   国民党   年后   错误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