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屡次遭到上级为难,皇帝得知真相后,将知县连升8级

“循吏清名远迩传,蜀民何幸见青天,诚心到处能和众,本性生来不爱钱,有守有为绩昭著,无偏无欲志贞坚,空群羡尔超流俗,明慎威中治理宣。”

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帝,嘉庆帝曾亲自为一名小小的官员写诗,虽然诗句朴实涩滞,循规蹈矩,无甚文采,可是却用事实赞扬了一位贵州籍官员刘清,在当时,至高无上的君主诗赞臣下,这也可以算上是独一份的殊荣了。

那这刘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小小的官员又如何让嘉庆皇帝青睐有加的呢?

其实刘清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官员,可是他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称赞,可是他在出任知县的时候,却曾经多次遭到上级的刁难,差点小命不保,好在最后皇帝知道了真相,他也因平定起义,而不断升官,以致连升八级。

“刘青天”——刘清

乾隆七年,刘清生于贵阳花溪陈亮村,祖籍在长顺县,在他小时候,就展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机智聪颖,在父母的培养下,他博览群书,对于《左传》尤为了解,不仅如此,他还通晓兵法,学识十分渊博。

他的父亲名为刘复仁,也是一个极其热爱家乡,为民着想的人,曾经还担任过油茶之乡的浙江萧山县的知县。

在浙江,刘复仁了解到油茶生命力旺盛,不占田地,还能够满山遍野生长,其籽榨成油还可以食用,或者用做灯油,对民生十分有益,因此,在他离任还乡的时候,还特地带了种子株根回到家乡栽种。

数百年下来,花溪一带油茶长势良好,不少地方遍坡遍山皆是,老百姓受益匪浅,尤其是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年代,茶子油是当地主要食用油,刘复仁所做的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事迹可见一斑。

刘清也正是在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刚正不阿,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在刘清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刘复仁不幸去世,他与母亲莫氏相依为命,而母亲中年守节,一直忠贞不移,在上报朝廷后,还在陈亮村为她立下了一座有节孝坊,可惜后来在动荡的时代下,被砸毁,没能保存至今。

乾隆四十二年,刘清因为学识渊博被看中,选为拔贡议叙,开始在京城四库馆当誉录,在那里,他工作认真又勤奋,十分敬业,在那里一待就是七年,在这期间,他也尝试过参加考试,以此获取晋升,但是结果总是不太乐观。

乾隆四十九年,他才得了一个文职八品的县丞,被安排到四川做候补,而这一候补,又是漫长的四年,才补上个冕宁县县丞,此时的他已有四十六岁,他入仕既晚,官职又不高,踏踏实实一干又是几年。

虽然他也胸怀大志,可是奈何命运不济,即便他前面这大半生没有什么大展宏图的机会,但是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或者说是因此意志消沉,被消磨掉斗志,反而一直自强不息,恪守为官之道,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学识与才干。

乾隆五十七年,已经五十岁的刘清,升任南充县县令,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是他公正廉明,处处为百姓着想,也因此声名远扬。

刘清任职期满后,恰逢四川的白莲教揭竿起义,而他奉命负责招募民间勇士,与农民义军作战,而那些义军将士在还没有起义之前就听说了刘清英名,称他为“刘青天”,每次遇到刘清率军前来,总是有意的避开他。

在起义军的眼中,刘清是一名清官,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因此也不愿伤害到他,而刘清的清官名声因白莲教一事也传得朝野皆知,可是,他其实并不在意所谓的名声,他只希望冲突和争执能免则免,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让百姓能安安心心的过上好日子。

可就是这样的清官,在官场上却屡次遭受上级的为难,在他们做错事之后,刘清往往成为了他们推脱罪责的借口。

招抚义军,惨“背锅”

嘉庆元年,川、楚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刘清恪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训诫,积极投入了这场镇压人民起义的洪流中,以其“天挺异才”及“青天”魅力而崭露头角。

在围剿川东的白莲教义军时,这位五十五岁的地方官,率领乡勇配合官兵积极参战。

由于刘清为官清廉,口碑甚好,因此义军尊敬他而不与其作对,而刘清对于义军这种心态,也利用的十分良好。

他专门令人在军旗上写上“刘青天”三个大字,然后行军途中,一旦义军看到这个名号,自然会避让,避免冲突。

因而多次挫败义军的进攻,方山坪之战,刘清大败巴州白号教军,以及通江蓝号教军,在巴州江口,又大败东乡白号教军王三槐部,从而得到川督宜绵的赏识。

刘清作为一名官员,曾亲眼目睹官场的腐败,也清楚诸多官员鱼肉百姓、聚敛巨财的丑恶行径,他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唯一能做到的是不同流而污,做一个清廉自守,为民办事的父母官,而他也无力改变现实中官场上的种种黑暗。

从另一面来说,刘清来自于西南边陲的贵州,了解民生的艰难,在担任地方官的日子里,更清楚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刘清明白人民的反抗与政治的黑暗不无关系,因此在对待白莲教起义的问题上存有理性,也有分寸,行动上往往显得十分矛盾。

他一面“出营杀贼”,对“犯上作乱”的义军进行镇压,一面“入营抚贼”,对义军循循善诱,劝其归顺朝廷,重返田园。

虽然义军痛恨封建统治者,但是对刘清却是情有独钟,在刘清多次前往义军营帐进行招抚的时候,义军对这个爱民如子的刘青天也是“开垒列队,迎送如礼”。

嘉庆元年,刘清奉令去招抚王三槐,当他进入对方军营时,义军拔刀瞪视,态度很不友好,可是刘清毫不在意,神情从容,大步走到了王三槐卧榻,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放下武器,重作良民。

可是王三槐对于这些话丝毫不放在心上,不为所动,另外出于礼貌,还亲自护送刘清回到了官兵军营,想以此窥探对方虚实。

第二年,刘清再次请求前往招降王三槐,这次王三槐举止却有些反常,在拜见刘清之后,就表示愿意归顺朝廷,但是刘清也清楚对方并不是平庸之辈,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改变观点立场的人。

为了不辱使命,刘清仍坦诚相待,向其宣布国家威德,让他在十八日投降,由于担心王三槐有诈,宜绵与刘清商议后作好准备,以防不测,于是宜绵派大员与刘清前往双庙受降。

受降当天,仪式上王三槐跪称“犯民”,显得十分卑微,可是那位大员却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还大骂王三槐为“死囚虏”,指责他犯上作乱,最终王三槐因不堪受辱,愤然站立,高喊为公正平等而造反,说完就冲了出去,骑上马返回了军营,这次招降又宣告失败。

本来招降失败全是这位大员的事情,可是在事后,刘清却成了“背锅侠”,那位大员怕皇上怪罪,就把招降失败的过错都推到了刘清身上,后来还是因为川督宜绵为他向朝廷求情,才逃过一劫,不然纵使刘清即便是清官,有天大的功绩也难以全身而退。

声名显露,难逃“小人”陷害

嘉庆三年,刘清又调往广元担任知县,此时的川督勒保正在攻打王三槐所在的安乐坪,可是久攻不下,又无计可施,于是再次找来刘清,让他前往王三槐军营招抚。

可是上次招降就是因为他的劝说,才让王三槐有了归顺朝廷的念头,却让王三槐平白受辱,此时的刘清也很是为难,无奈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王三槐自从前两次出入官兵大营无甚忌惮,因而掉以轻心,觉得勒保也拿他没有办法,就草率的答应他去清营谈判,不过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人质。

闻此,勒保爽快的答应了他的要求,派了两个小官员做人质,王三槐毫无防备地来到官兵大营,可是一进来,勒保就立即将他拿下,直接将他押送北京。

此时的刘清也很是惭愧,他本意是劝其归顺,可是由于上级的一番操作,让他成了个毫无信义之人。

而嘉庆帝见抓到了王三槐,喜出望外,就亲自审问,在问到他为什么要造反时,王三槐一脸正气的答道:“官逼民反!”

嘉庆怒问:“难道四川一省官员都不好吗?!”

王三槐答道:“唯刘青天一人而已。”“使官如刘青天,百姓断不反!”

王三槐到临死时还在崇拜着“刘青天”,也因此刘清给嘉庆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王三槐被抓了,但是一众白莲教义军却仍在与清军作对,而且,由于招抚屡次受挫,加上王三槐又被诱捕,义军都提高了警惕,可即便如此,他们对刘清仍然十分尊敬。

刘清多次到义军做说客,义军总要留他住宿,以礼相待,不忍报复杀害,而清廷也因为刘清在平乱中的表现对他一再褒奖,先是加知府衔,赏戴花翎,后又加道衔,任职建昌道,官升几级。

嘉庆五年正月,白莲教蓝号冉添元部联合黄号、青号、绿号义军五万大军抢渡嘉陵江,川督魁伦见势不妙,就率军退守到盐亭凤凰山处,并派兵在潼河上下之百里浅滩八十余处设防,刘清招募团绿乡勇,自请防守潼河,也因此被委派巡防潼县一带。

可是魁伦担心城内防线不保,就自作主张将防河的官兵全都撤回了城,只留下了刘清和势单力薄的乡勇,同年三月,义军被清将德愣泰击败,从泰和镇上游偷渡,进袭盐亭,魁伦因失职而被革职查办,而他,也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了担任总巡官的刘清。

最终还是在新任川督勒保的据实保奏下,才证明了清白,不然也是有口难辩,可是即便如此,他还是因此被革职丢官,留在军营戴罪立功。

嘉庆六年二月,由于刘清在巴州、通江、南江等地大败白莲教义军,并在招抚降叛、训练团练及打仗方面的卓著成绩。

十一月,清朝名将额勒登上奏朝廷,称赞他“办理各事,实心实意,不辞劳瘁,洵属川北地方官中最出力之员……”,刘清因此被赏还花翎,复授建昌道。

刘清虽然多次遇到上级的为难,可他凭借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众人的敬重,而且随着嘉庆帝对刘清的了解越多,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对刘清也非常看重。

嘉庆七年,刘清在巴州平定白莲教,加按察使衔,授四川按察使,连升好几级,并训令各地督抚让地方的文武官员都以刘清为榜样,认真搜寻缉拿白莲教残余。

另外,嘉庆帝还对总督勒保道:“朕闻刘清官声甚好,每率众御敌,贼以其廉东,往往退避引去。”并要求勒保如果情况属实,“始终奋勇,民情爱戴”,便应将刘清治绩战功据实保奏。

清廉一生,高风亮节

嘉庆十年,刘清入朝觐见,嘉庆便写下了赞诗送他。

同年,刘清母亲又过世,他便按例照惯例离职回老家花溪守孝,那时他家还是竹篱墙茅草顶,刘清系自带领家人砍毛竹背稻草来修房子,家里喂着两只麻花母鸭,靠着生下的蛋,去换油盐酱醋茶及日用品。

可是在嘉庆召见他时,问起他家境如何,他说:“臣家境皇上尽管放心,臣家有:千柱落脚碧玉黄金殿,四翼插脊麻花聚宝盆。”其实说的就是茅草屋和那两只麻花母鸭。

刘清家境贫寒,但他为官从不想着捞一把,所到之处清廉自守、抑制豪强、平反冤狱、省敛薄赋,无论在四川还是山东,老百姓皆称其“刘青天”,在守孝期满后,他先任山西按察使,三年后又升任布政使,后调热河理刑司员。

嘉庆十七年,刘清调任山东盐运使,第二年河南、山东白莲教又起,刘清请率军平乱,此时身任山东盐运使的他已是七十三岁的高龄。

虽然他这几年来遭受了丧母的打击及仕途的浮沉,但他壮心不已,在动乱刚出现的时候,就深夜前往巡抚衙门请命,请求带兵征剿,此时山东巡抚同兴早就乱了方寸,面对刘清的请求面有难色。

刘清仔细地分析了敌方的状况,认为义军目前人数不多,又是乌合之众,很容易扑灭,如果等到他们集结时间一长,羽翼丰满,就将酿成大祸。

最终,刘清恳请三日,立下军令状后,同兴才给了他五百兵,并派参将与他一起前去剿灭义军,临行前这位参将抓住刘清的手说道:“某未经战事,此老命只会交付先生矣!”

刘清看向言之黯然的参将,正色道:“予亦七十外,老骨头尚不自爱,君何惜焉?若辈乌合,有我在,必不俱也。”

参将的思想问题解决了,接着又出现了难题,由于日子太平,官兵安于安乐,疏于训练,步行四五十里就已经脚肿,体力不支,见此,刘清立即穿上草鞋,带头前行,日行八、九十里,使士卒大为感动,恳求他上马休息,并表示将以死杀敌。

刘清带着部队在离定陶二十里的地方安下营寨后,在确定城中无敌军就入城进行安抚。

动乱后的定陶城,满是残坦断壁,十分凄凉,刘清安抚完后,就率兵前往扈家集,军行四五十里后下令造饭饱食,告诉士卒曰:“贼将至矣。”

士卒都不信,认为刘清太过紧张,在士卒吃完之后,刘清又下令士兵们“整队徐行,若遇敌军,不许出声,不许妄自放枪,违者立斩。”

官兵走了五六里,果然遇见义军大队人马。

面对比自己人数多几十倍的敌人,刘清誓众大呼说:“尔曹富贵在此一举,进退视吾旗鼓,有返者斩!”然后三挥军旗,带领士卒冲锋陷阵,一时间杀声如雷,声震山谷。

义军知道是“刘青天“带兵,立马乱了阵脚,溃散的人马开始纷纷涌入扈家集。

刘清见此,立即下令让精壮士卒堵住集镇出口,令体弱者将火毯抛入集内,迫使义军慌张出逃,率兵追杀了数十里,歼敌万余人,还击毙了义军领袖朱成良,擒获元帅王奇山。

在与白莲教作战中,刘清了解到造反者都是因为不堪忍受压迫才铤而走险的,因此力主招安,先后招降三万余人,凡是愿意回家的就都遣送回去,要留下的就编为乡勇,也因此他的部队一下子就扩充到了上千人。

战事结束后,遣返这些将士朝廷没有拿出一文钱,刘清只好向富商借钱来赏这些人,让他们能够回去安居乐业,山东白莲教起义就此平息。

然而刘清还想乘胜攻占河南滑县的义军大本营,但姗姗来迟的同兴却害怕他太过出色,急忙制止道:“老将保山东境足矣,滑有陕甘总督那彦成,提督杨遇春,勿重劳!”

刘清只好罢休。

事后嘉庆帝召见刘清,问起同兴有没有在此事上压制阻止他时,刘清不仅没有伺机报复同兴,相反还称其对自己的支持,刘清谦虚洒脱,不居功,不挟嫌的高尚品质,给嘉庆帝及朝廷重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为此,嘉庆帝夸赞说:“刘清前在川省军营著有劳绩,朕所深知,今年逾六旬,且系文职,能身率士卒,直取贼巢,歼敌多名,实属勇气可嘉,著赏加布政使,即换顶带。”

嘉庆十九年五月,刘清被授云南布政使,同时继续留任山东担盐运使,可是由于他与上级相处不好,又不习惯与簿书钱谷打交道,就上表朝廷,请求改授武职,于是,他一跃成为了山东登州镇总兵。

在到达登州后,刘清看见创建八百年的蓬莱阁已是危楼残阁,摇摇欲坠,便找人重修,虽然公务繁忙,但是他依旧会抽出时间悉心修补,亲自监造三个月,终于挽救名楼。

修缮过后的蓬莱阁朱碧辉映,气势不凡,由于刘清在登州重操防、修名楼,造福于民,深获民众崇敬。

道光二年,刘清告老还乡,可是在五年后就卒于花溪陈亮家中,享年八十有六。

刘清这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拔贡出身的他,以文员起家,因征白莲教起义而得名,从而当上了总兵,改写了清朝建国来从未有过文员改武职的历史。

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可刘清直到五十五岁征讨白莲教起义才脱颖而出,可谓大器晚成。

刘清在政治黑暗、贪污成风的乾嘉年间,作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读书人,保持了清廉公正、爱民如子的”青天”作风,就连皇帝也不得不佩服其“有守”、“有为”、“不爱钱”,是蜀民爱戴的“青天”,可见其清廉之至。

也因他天性厌恶腐败的官场,与上司不合,故常借酒谩骂对方,也因此遭到上级的为难和陷害。

但对于百姓、部属,刘清却关怀备至、亲切豁达,也因此经常被上司指责毫无官员的威仪,并借此来达到追害和打击刘清的目的。

文献来源:

《嘉庆帝诗赞刘清》 《文史天地》2005年06期 作者:曹如人 知网

《“拔贡总兵”--刘清》 《贵州文史丛刊》 2000年01期 作者:厐思纯 知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嘉庆   乾隆   白莲教   士卒   清廉   知县   山东   朝廷   官兵   军营   上级   官员   皇帝   真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