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

台湾的地震又勾起大家的回忆,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的争论又在响起,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逐渐认可了地震不可预测的科学共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就来简单探讨一下不同观点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什么是地震

我们通常理解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从地壳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地震是不是可预测

地震预测分为中长期和短期预测,我国的地震专家张培震认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报(一般10年以上)相对可靠,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短临预报非常困难,但不是绝对不可能。

那么国际学术界(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普遍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对于短期的地震预测,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是梦想。

这两种观点,一定程度涵盖了多数民众对于地震的了解,而这两种观点,虽然不是完全对立,但也不时引起激烈的争论。

那么这两种观点应当如何去认知和理解,实际就是一个如何独立思考的过程。

如何理解不同观点

张培震说的那番话,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向人大常委会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的专题讲座时说的。我们主要关注后面这句”短临预报非常困难,但不是绝对不可能”,那么支持这种观点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呢?

”短临预报非常困难“,这个其实和国际主流的,对地震预测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后边为什么又说”但不是绝对不可能“呢,这要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国家和地震灾害的斗争历史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发生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的地震,是1966年3月的河北邢台地震,邢台及周边地方在一个月内多次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造成了超过8千人的死亡,受伤者也达到3.8万人。邢台地震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直接推动了新中国的地震预测相关研究。

在当时”人定胜天”的信念激励下,以及李四光等专家指导下,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设立大量监测站汇报各种异常现象,在进行了多年和天灾斗智斗勇后,终于在1975年2月4日,海城,迎来了一次准确的地震预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测地震,大大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过遗憾的是,随后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又给地震预测工作蒙上阴影。

从现在对地震的研究成果来看,海城的准确预测,是一连串“幸运”的结果,无法复制到预测其他的地震。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海城的胜利就是我党英明领导的结果,绝不允许轻易否定,而且还要大力宣传。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培震的地震预测观点,实际上是既讲科学又讲政治的中国特色观点;而国际上地震不可预测的主流观点则是一种纯粹的学术观点。

既然是观点,就不必太在意是否符合自己的立场或价值判断,关注观点背后的事实是否有被刻意歪曲即可,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你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海城   邢台   岩层   构造地震   地壳   应力   灾害   中国   观点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