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红色之子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初秋的土默川平原,日光渐次柔和,草木依旧葳蕤,花朵依旧热烈,山峦与湖水辉映,彩蝶与微风嬉戏。在这片油画般的原野中,坐落着一处流淌着红色血脉的院落——乌兰夫故居。

故居位于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农家民居建筑,是乌兰夫出生、成长和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41年,故居的部分房屋被日军烧毁,仅留3间正房。1987年,故居由土默特左旗政府修复。2006年,乌兰夫纪念馆对故居重新修缮恢复了故居原貌,总占地面积24亩。乌兰夫故居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故居外的庭院中,乌兰夫半身塑像映入眼帘,大理石的底座上熠熠发光的“乌兰夫”三个字是由邓小平题写的。塑像的东面是故居的大门,青灰色砖瓦结构的大门上悬挂着“乌兰夫故居”的匾额。走进故居的大门是一面白色照壁,绕过照壁就进入到院内,院内古朴而典雅,有正房、东西厢房、磨房、碾房、粮仓等20多间。这些房屋里曾经住着乌兰夫及其父母、祖父母、伯父伯母一家人。

乌兰夫于1906年12月23日出生在这里,乌兰夫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红色之子”。父亲云明亮勤劳善良,在他的支持下,家里大多数人都投身革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乌兰夫出生时家里积累下一份比较殷实的家业,这为乌兰夫能读书上学创造了条件。

正房西边第一间是私塾先生贺奋西的住房,也兼做乌兰夫和堂兄云润的学堂。乌兰夫的祖父和父亲重视教育,在祖父的启蒙下,乌兰夫四岁时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并从山西请来贺先生为他教书,贺先生见多识广,思想进步,教他读国文、算术和地理知识,并经常讲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的故事,乌兰夫听了后深受启发。房屋内陈设简单,饱经沧桑的土炕上放着三个炕桌,中间一个较大桌子是贺先生的,上面陈列着煤油灯、毛笔和砚台等学习用具,两边挨着放着两个小炕桌,是乌兰夫和堂兄云润学习的炕桌,我们可以想象乌兰夫盘腿屈膝聆听贺先生亲切教诲的场景。1919年,乌兰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归绥(呼和浩特)土默特高等小学继续求学。从此,乌兰夫走出这座农家大院,迈出了寻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第一步。1923年暑假,乌兰夫和30多名热血青年,从内蒙古千里迢迢到北京蒙藏学校,入学不久,李大钊对这批蒙古族青年给予了极大关注。他亲自到蒙藏学校和他们交流谈心,对他们进行革命启蒙教育,鼓励他们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还派遣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以读书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乌兰夫等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

正房东边第一间外屋是乌兰夫父母的住房,屋内墙上挂着乌兰夫父亲和母亲的照片。里屋是乌兰夫和云亭结婚时的新房,在家具的陈设上,复原了当年使用过的模样,布置虽然简朴,但却让人倍感温馨,乌兰夫一家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而又幸福的时光。后来孩子们多了便搬到西厢房居住。乌兰夫在家乡开展地下工作时,曾多次在这里召开会议,每次召开会议时,妻子云亭就会带着孩子们在门外放哨。在东西厢房的外墙壁上还留有通往屋顶的土坯梯子,方便爬到屋顶观察情况。

1929年9月,结束了苏联留学生涯的乌兰夫回到了白色恐怖笼罩的土默川,全身心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地下革命斗争中。他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壮大革命力量,在内蒙古播撒了革命火种;他积极营救王若飞,体现了他胸怀革命大局、对党和对同志的一片忠心;他策划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打响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武装抗日反对分裂的第一枪……日寇侵占归绥后,敌人烧毁了他家的房子,乌兰夫全家老小无处安身。1941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乌兰夫带着妻儿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全家人从此离开故乡。

正房西边第二间,外屋最早是乌兰夫祖父祖母居住的屋子,后分给乌兰夫伯父伯母住,里屋为云润夫妇的住房。正房西边第三间是乌兰夫的弟弟云浦夫妇的住房。

故居外的南面是一个展厅,展厅从“族源家世”“青少年时期”“播撒火种”“故土情深”“光辉历程”五方面将乌兰夫的人生历程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我们驻足很久,一件件地细细品读。其中尤为让人感动的是三千孤儿入内蒙古,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饥荒持续蔓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乌兰夫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将这些孤儿接到内蒙古草原,转送给当地的牧民收养,并提出“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要求。就这样,3000多名孤儿跨越山河,来到了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草原上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们,用心血和爱将他们抚育长大。这些孤儿被牧民们亲切的称为“国家的孩子”。这段历史佳话的背后,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大爱,蕴藏着爱国、团结、奉献、牺牲的精神,描绘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画面。

展厅墙上悬挂着大量的历史照片和文字介绍资料,展柜里摆放着革命文物,这些弥足珍贵照片和文物述说着乌兰夫经历过的那段峥嵘岁月。抗战胜利后,乌兰夫受中共中央派遣,离开延安,回到内蒙古地区开展工作,从举行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到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从创造性地开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到发展繁荣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从领导负责全国的统战工作,到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革命生涯中,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走出故居,再次远眺苍茫旷达的土默川,我们似乎更加深刻体悟到乌兰夫在共产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投身革命、保家卫国的毅然决心。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之下,无数草原儿女沿着他光辉的足迹,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继续播撒红色种子、传播红色声音、赓续红色血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土默特左旗   乌兰   蒙古语   炕桌   之子   红色   正房   内蒙古   故居   孤儿   住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