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传承人母先才:匠心传承 土陶创新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选料、做胚、上釉、烧制……走进母先才的陶艺馆,40多名学生排坐着捏制手中的土陶,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后,一个个土陶半成品便完成了。这里平均每天要接待几百人,学生来研学,游客来体验,土陶以另一种形式展现,焕发新的生命力,不仅让游客陶冶了身心,也让土陶这一文化技艺得到传承。

学生正在学习制作土陶。人民网 李丽萍摄

母先才是贵州遵义市花茂村“母氏陶艺馆”的创办人,也是贵州省级非遗花茂土陶的传承人,他与土陶相伴近40年,一直坚守、传承创新,40多平米的加工坊如今变为400多平米的土陶馆,不仅是母先才人生跌宕的见证,更是母先才在花茂村做好匠心传承的另一种体现。

四十年坚守,接续土陶发展路

母先才的祖祖辈辈都从事手工土陶制作,他是家中的第四代传承人。每天在土陶馆进进出出招呼客人,在人群中间展示制陶技术的母先才,脸上总挂着悠然而灿烂的笑容。然而,他一直没忘记曾经那段艰苦时光,也始终感谢当时坚守初心的自己。

“2012年是最艰难的一年,那会真的想放弃。”母先才坦言道。一直以来,花茂村的手艺人们都用土窑烧陶罐,不仅污染大,破损率还很高,效益不明显。“丢了可惜,但留着只能勉强养活自己。”母先才看着村里人都选择外出打工,面对这项家族传承了100多年的手艺,他也曾犹豫不决。

怎么办?母先才最终选择了坚守,他坚信终有一天会看到曙光。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茂土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策支持、资金辅助,“暗淡”的土陶手艺“活”了下来。“当时周围的人都给我加油鼓劲,让我把土陶馆建起来、建大一点!”母先才说,他要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好。

陶艺馆内的土陶展示墙。人民网 李丽萍摄

2014年,在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母先才找亲戚朋友借钱、上银行贷款,欠下80万外债,土陶馆总算建成了。2015年,花茂村慢慢有了人气,前来旅游的人渐渐多了,土陶也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有了销路。母先才看到了“商机”:一楼做土陶体验馆、二楼做餐饮服务、三楼提供旅游住宿,土陶产业逐渐壮大,生意也越来越好。

如今,依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土陶技艺逐渐被游客所熟知,在传承发扬土陶技艺文化的同时,他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富裕美好,年收入可达三四十万元。

十余年创新,开辟土陶新天地

技艺的传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二字。母先才深知,要将土陶技艺做大做强,还需要做好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的融合。于是,母先才找专业的老师寻求方法和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他还善于倾听游客的意见和购买需求,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慢慢将文化元素融进土陶产业中,制作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

“总做以前那种大酒坛子,还能有多少人买啊!”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母先才很快看见了效益,他把大酒坛缩小成小花瓶,制作出第一款文创产品——文艺土陶花瓶,用来插花、做摆件。用料减少,成本低了,艺术加持,利润高了。“原来那么大,卖30元,现在这么小也卖30元。”母先才笑言。

旧式土陶展示。人民网 李丽萍摄

陶艺馆渐成气候、步入轨道后,母先才又琢磨起如何将手工土陶技艺与当地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属于花茂的独家文创土陶产品,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越来越来多的文创产品逐渐走向大众市场。

如今,母先才仍在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土陶工艺品。为开拓花茂土陶市场,使其走向全国,不仅依托线下实体店布局,他还充分发挥网络电商、直播等新媒体功能,把土陶销到了全国各地。

“我想汇集、团结起周边有土陶手艺的人,共同传承发扬土陶文化,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知道花茂村、知道花茂土陶,要让土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母先才信心满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贵州   酒坛   匠心   人民网   陶艺   技艺   手艺   游客   产业   文化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