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之后必出奇才,百年后果真应验了

(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朱元璋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刘伯温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帮助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建立了大明朝,后人甚至把他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



可惜的是,朱元璋并不是心性豁达的刘备,而是疑心非常重的“翻版刘邦”。明朝建立之后,他开始大杀开国功勋,即使一些人不是被他所杀也是因他而死,刘伯温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历史上知名的玄学大师,刘伯温临死前给儿子做了一番安排,其中一条就是“九代之后必然会出一个奇才”,到时候刘氏一族自然就会崛起,还让儿子不要担心。

那么,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预言多年之后成真了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少年英才却仕途不顺,所幸遇到了朱元璋

公元1311年刘伯温出生在浙江青田,从小他就非常的聪明是当地有名的神童,12岁那年还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秀才。



此后的多年里,刘伯温不仅接触到了儒学、程朱理学等,还不断钻研天文地理,为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元统元年,23岁的刘伯温入大都赶考并考中了进士,当“储备干部”3年后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算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奈何官场与他想象的不一样。

刘伯温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为官的几年之内“严而有惠爱”,所以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可是也因为他自己的正直得罪了许多的地方豪绅、贪官污吏。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元廷看重的不是官员个人的能力,而是谁能够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上交朝廷,一些不法分子便通过各种渠道陷害刘伯温。



再加上朝廷的政治与刘伯温的人生准则不和,一怒之下他便辞官回乡,在青田老家当起了一名隐世高人。从公元1352年到公元1360年,刘伯温一直默默无闻,直至朱元璋的到来才改变这一切。

朱元璋占据南京后,不断向浙江一带扩充地盘,最终占据了刘伯温的老家,而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广贴招贤榜,刘伯温作为浙江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朱皇帝自然不会放过,在他的盛情邀请下刘伯温便出山。

朱元璋前期有朱生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指导,但在中后期却缺少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战略大势面前,刘伯温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的统治,自己建立一个旗号,这样更容易招揽天下民心,如此国号“明”才得以出现,使得朱元璋的势力更进一步。

关于战争大势,刘伯温建立朱元璋“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而且要先灭强敌陈友谅后灭弱敌张士诚,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

先打陈友谅一方张士诚势必会坐收渔人之利,若是先打张士诚一方陈友谅必会夹击,可以说刘伯温对二人的分析非常到位。后期朱、陈双方大战,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很多人主和、主降,但刘伯温却力挺朱元璋。

他告诉朱皇帝“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还说出了朱必胜、陈必败的理论依据,宛若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谋臣郭嘉(曹十胜袁十败)。

总的来说,刘伯温虽然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时间较短,但他所做出的贡献却很大,要不然朱皇帝也不会评价他“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




狡兔死走狗烹,刘伯温之殇

陈友谅因骄横跋扈、目空一切,最后在鄱阳湖上被朱元璋击败,后者又先后击败张士诚、方国珍,以及北方奄奄一息的元朝,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

建国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了6公28侯,按道理来说刘伯温功劳巨大封一个国公不成问题,但最后他却只获得了一个诚意伯,从此事就可以看出朱皇帝对他的打压与忌惮,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当时,刘伯温是朝廷的御史,主要负责的就是监督百官,而且还是浙东文人子弟的代表。淮西勋贵是明初的一个隐患,他们仗着自己早年的功劳横行无忌,李善长则是这个集团的代表,双方经常发生矛盾冲突。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害怕党争,害怕的是党争脱离自己的控制,李善长与刘伯温都是聪明人,两人暗地里交手都是点到为止,“交手”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朱元璋放心。



然而,这一切随着李善长的辞官发生了变化。李善长卸任后,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成为了丞相的人选,但前两人先后获罪,胡惟庸成为了获胜者,当上了左丞相。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杨宪与刘伯温有牵连,前者的获罪后还连累了后者,使得刘伯温被罢官夺爵,变相被软禁在南京城中日日夜夜担惊受怕。

作为淮西勋贵的新代表,胡惟庸缺少李善长身上的“审时度势”,看到刘伯温失势想到的不是平衡双方的势力让朱元璋放心,而是除之而后快。

关于此事在诸多的影视剧也有演绎,刘伯温有一次偶感风寒,朱元璋得知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胡惟庸与刘伯温不和,这一点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但他却让胡惟庸去看望刘伯温,可见目的并不单纯。


经过一番诊治,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些治病的良药,但后者吃了之后风寒不仅没好,反而还更加严重了。刘伯温曾进宫向朱元璋反应此事,但后者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或许是心寒,也或许是刘伯温明白了什么,不久之后他便拖着病入膏肓的身体从南京回了老家。然而,这个时候刘伯温已经油尽灯枯、回天乏力,于是便向两个儿子交代了一些事情。

九代之后必出奇才

当时,刘伯温让长子刘琏从书房中拿来一本天文书,吩咐他自己死后把书本交给皇帝,自己的家人不能看也不能学。随后,他又吩咐二儿子刘璟做官要“刚柔并济”,否则必然会受到灾祸。

交代完两个儿子后,刘伯温继续说道:“胡惟庸有一天必然会倒台,到时候朱元璋必然会想起我,到时候你们就把我的一些遗言告诉皇帝吧!”

紧接着他有说道,你们不要为家族的未来担心,刘家九代之后必然会出一位大才,到时候自然会重新崛起。关于刘伯温的临终遗言,一些史料是这么记载的“出仕不利,九世再兴”。

意思就是说现在当官对我们家不利,好似在警告两个儿子一样,九代人之后会再度兴盛。公元1375年刘伯温去世,结束了他一生的传奇,享年60岁。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玄学精通之人,刘伯温在民间的预言与故事有很多,而且每一个都应验了,“出仕不利,九世再兴”也不例外。

刘伯温去世后不久胡惟庸的势力达到了巅峰,刘琏作为刘伯温的长子受到了胡惟庸的陷害,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跳井而死,死的时候仅仅只有32岁。



刘伯温的二儿子因为投靠的是太子朱标,但朱标英年早逝使得他失去了后台,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朱棣击败朱允炆成为明朝的皇帝,他想让刘璟投靠自己。

刘璟却忘记父亲死前对自己说的“刚柔并济”四个字,铁了心要与朱棣作对怒骂他是反贼:“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结果被朱棣一怒之下杀死,身后的家族还差点遭到诛连。

后来,刘氏一族便离开了京都回到老家隐居起来,此后多年都没有人入朝为官。从时间上来看,永乐年间到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刘家一直处于没落状态,但在嘉靖皇帝时期却迎来了转机。

嘉靖皇帝时期,刘伯温的后代子孙中有一人名叫刘瑜,此人刚是他的第九代孙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刘瑜做到了处州卫指挥,本以为一辈子也就这样了,结果朝廷却开始为刘伯温翻案。



当时,朝廷之中有一个名叫李瑜的大臣,他是刘伯温的同乡任职刑部郎中,一次朝议时便向嘉靖皇帝上书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

意思就是说刘伯温的功劳应该得到徐达那样的待遇,封侯拜相、配享太庙,嘉靖皇帝与文武百官经过讨论允许了此事,刘伯温的九代孙子刘瑜袭封为伯爵。

沉寂了几代君王的刘伯温家族,终于在嘉靖皇帝时期再度崛起,这件事情刚好印证了刘伯温的预言。

从嘉靖皇帝一朝到南明时期,刘伯温家族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但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辉煌了百年之久。



民间百姓曾言“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把刘伯温与神鬼一般的诸葛亮相提并论,足见其厉害之处。对于刘伯温,你有什么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青田   明朝   儿子   嘉靖   南京   奇才   朝廷   临终   必然会   公元   此事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