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战争南方水患,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死牢里有个现成的

如汝言,天下无完人矣!罪十分,治之五六,已不能堪,而可尽耶?且一分罪尚足问耶?——阿克敦

公元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在北郊的畅春园去世了,同年的11月20日,爱新觉罗·胤禛奉康熙遗诏在太和殿继位,胤禛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雍正帝。



承继大位之后雍正帝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当时的朝中无论是汉人还是满人,都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真才实干的大臣,他们也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如果要说哪位大臣的人生最为传奇,我想首选应该就是章佳·阿克敦了吧,或许有不少读者会对阿克敦的名字比较陌生,但此人的一生却处处透露着不平凡。

今天,咱们就来给大家讲一讲他的传奇一生。

卓越的八旗子弟——阿克敦

清朝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权贵阶层存在,这个阶层就是“八旗”,所谓八旗就是指当初跟随着努尔哈赤一起打天下的几位将军的后代。



清朝建立之后,清朝的统治者将这8位将军的后人封为八旗子弟,他们世袭罔替永远可以享受祖上的荣光,阿克敦就是出生在满清八旗中的正蓝旗。

清朝的统治阶层是满人,虽然武力方面比汉人要强上很多,但是在文化和学识方面与汉人就相差甚远,八旗入关之后骄奢淫逸使得这种现象更突出。

如果是完全公正的都按照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的话,那么整个清廷极有可能除了皇帝,其他位置都要被汉人占据了。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朝廷制定了一个规矩——八旗子弟们可以不通过科举而入朝为官。

但凡事总有例外,八旗子弟之中也有一些人是非常有才学的,阿克敦就是少有的极富才学的人之一,公元1709年阿克敦成功通过科举考中进士。



满人之中有如此有才学之士,甚至震惊了当时的康熙皇帝,他在知道这一消息之后毫不犹豫地直接大手一挥,第二天阿克敦就进入翰林院做了编修,提拔速度像是做了火箭一般。

编修还没有做几年,康熙帝又把他提拔为了侍讲学士,随后的几年里阿克敦的官职越做越高,短短13年中连升了7级,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及其少有的。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阿克敦已经由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变成了国子监祭酒,官职名称虽然是祭酒不假,但可不是说他的工作是掌管祭祀这样的闲职。

按照当时的说法,国子监祭酒如果按照现在的职位换算的话,基本上相当于是全国的教育部部长,管理天下人才的选拔,可见雍正皇帝对他的器重。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候的官职制度有很严苛的分类,武官有武官的系统、文官也有文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文官中途跑去做将军的,但这样的奇事在阿克敦的身上就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弃文从武依然可以大放光彩

大约在公元1726年,为了彻底肃清两广地区的贪腐问题,雍正帝任命阿克敦为两广总督并且代理监管两地的军务,一个教育系统的部长摇身一变成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两广一把手。

相较于现在的科技水平,古时候人们应对天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可在技术能力如此受限的情况下,面对两广地区的水患阿克敦依旧展现出了很高的治理水平。

不同于一般只知道堵而不知道疏通的人,阿克敦带领着当地的将士和百姓治理水患时一起开凿河沟,积极疏通堵塞的河流,每次有需要出力的时候他总是不顾身份的冲在第一线。



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八旗贵胄,能够做到这个样子实属难得,很快他治理洪水的功绩便传开了,雍正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更是称赞道:“仲和之才冠满洲。”

有才能的人内心总是无比清高的,一般也是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尤其更不愿意跟贪官污吏们合污。担任两广总督那些年里,由于阿克敦反贪腐力度太大、做事太过于较真,当地的许多官员都对他都是敢怒不敢言。

虽然不敢明面上跟他起冲突,但是背后的小动作却并没有少过,每一次雍正在审阅两广地区的奏折时,都会看到两广地区不少官吏对阿克敦的弹劾。

一开始雍正并没有太当回事,毕竟阿克敦可算得上是他的亲枝近派,哪里刚上任不久就罢免的道理,但后来随着反对声音越来越大,迫于局面的考虑不得不将阿克敦调到了广西担任巡抚。



俗话说得好“墙倒众人推”,眼看着阿克敦失势,弹劾的人也越来越多,罪名也越来越五花八门,局势逐渐朝着不可控的局面发展了,雍正万般无奈之下将阿克敦罢免、问罪。

1728年,曾经高高在上的两广一把手阿克敦被拟斩监候,从巅峰到低估仅仅只过去了两年。

相比于拟斩监候这个罪名,可能更多人熟悉的是斩立决,斩立决顾名思义就是宣判之后便要立即执行问斩,拟斩监候就有点类似“延期进行”的意思。

大致就是将要执行死刑的罪犯暂时先关押起来,并不是立即执行死刑,而是等到了一定的日期之后才问斩,那么这个具体的日期是什么时候呢,完全要取决于皇帝的意愿了。



快的话可能就是几天,慢的话可能会在若干年之后,亦或者一辈子都不会被杀。通过这个罪名不难看出,在雍正心里其实是非常舍不得自己的这员大将的,不过是为了暂时缓和朝廷内的反对势力而做的缓兵之计罢了。

金陵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时间匆匆一年过去了,1929年雍正终于做好了出兵准格尔部的准备,大军的将领方面以岳钟琪和傅尔丹为首,浩浩荡荡的清军开赴前线战场。

或许是太久没有历练吧,曾经威名赫赫的八旗军居然一败再败,数十万的将士被一个小小的准格尔部打得落花流水,前线战败的消息传来雍正无比震怒。

此战失利的原因不管如何总要有人承担责任,所有的事情也总会被严查,最终岳钟琪被押入大牢听候发落。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次的战争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法面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的经济重心便开始不断南迁,到了清朝时期,京城的粮食基本上都是靠着江南地区供应的,那时候运粮主要是靠着京杭大运河。

而此战开始前不久,江南地区就开始接连地下暴雨,接连的暴雨造成了运河严重堵塞,粮食迟迟运不到前线,将士们连饭都吃不上了,哪里还有心思好好打仗。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连肚子都吃不饱败仗在所难免。话又说了回来,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京杭运河的堵塞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情总要有人做,问题总要有人解决,只是如此紧急的事情究竟要派谁去呢?两江地区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派过去的人必须得刚正不阿,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治水的能力。

思来想去雍正很快就想到了还被关押在大牢的阿克敦,雍正帝虽然想重新启用他,但碍于朝廷的局面没有办法直接开口赦免他,雍正毕竟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时,他连夜将张廷玉诏到了乾清宫,君臣二人一见面雍正便沉声问道:

“衡臣,我诏你进宫是有要事跟你商议。如今江南地区连遭大雨,粮食晕不到京城,这可不是个小事。你觉得朝廷应该派谁前去治水合适?”



能做皇帝的近臣,哪一个不是聪明绝顶之人,雍正话刚说完张廷玉便明白了皇帝的深意。略作思考之后,张廷玉回答道:“陛下,说到治水的好手监牢中就有一个,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之前的两广总督阿克敦。”

听完张廷玉的回答,雍正内心窃喜随即哈哈大笑道:“有爱卿的推荐,相信阿克敦一定会不辱使命,”就这样阿克敦带着雍正帝的命令从监牢中出来了。

事实也证明阿克敦最终并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到任之后他直接就去到现场勘察灾情,之后又动员百姓们一起开凿支流,很快运河堵塞的情况就得到了缓解。

为了能够一劳永逸阿克敦还在运河边修筑了堤坝,并且组织官兵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清淤工作,彻底地解决了运河堵塞的问题,治水成功与之前那个莫须有的罪名也就这样一笔勾销了。



本身就备受雍正皇帝的喜欢,再加上这一次又有了功绩加身,阿克敦的仕途又开始前途光明起来,只不过这对君臣良好的关系没有维持太久,

时间一直到了公元1735年,这一年的10月8日,57岁的雍正帝去世了。幸运的是,继位的乾隆帝表现出了对阿克敦的赏识,在当时与准格尔部的多次议和之中阿克敦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公元1746年,功绩卓著的阿克敦被乾隆皇帝任命为刑部尚书,算是当时朝廷中少有的实权大员,这也就成了他数十年宦海生涯的最高峰,而这一年他也已经61岁的高龄了。

此后的多年里,阿克敦虽然多次以年迈昏庸为由希望可以卸甲归田,但是都被乾隆帝一一驳回。他已经到了这个岁数,还能得到皇帝的如此信任,实在是难能可贵。



有意思的是,阿克敦后来有一次因为写错名字这样的乌龙事件,被再度打入了天牢,而且又一次被拟斩监候。

相比于年轻时的那次“斩监候”,阿克敦现在放下了很多,他明白这不过是皇帝的一时之气,很快自己就又会重复自由的。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乾隆帝便将他从天牢之中释放了出来,人是放了出来但是也受到了罚奉三年的处罚。

时间来到1755年,已经70岁的阿克敦又一次提交了辞呈,这一次乾隆帝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他也算是获得了一个安静的晚年,而回乡后的第二年,阿克敦便因病去世了......

纵览阿克敦的一生,或许他的人生并没有那么的辉煌,文治武功也都不是当世之最,但他的功绩同样也是不可磨灭的,数次入狱被拟斩监候,却又数次脱险的经历,在当时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



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我想这句话体阿克敦一定体会的最为深刻吧,“为国为民”也是他的人生写照。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雍正   准格尔   江南地区   两广   水患   汉人   功绩   朝廷   运河   清朝   皇帝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