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几个有依有据的动态表现,看清当下中国真实的经济现实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264篇原创文章:


这篇文章,写在2022年8月尾部,将把视线拉回到中国国内的经济,金融还有货币环境,对当下中国经济环境,进行一个阶段复盘和现实分析。(同时也建议各位读者朋友在查阅本人文章的时候,留意一下发布时间,特殊的年份和阶段,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信息和分析的时效性需要对应时间阶段进行对照和参考)

实事求是地来看,2022年中国经济环境所受到的冲击以及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影响,超出了很多中国的预期和想象,甚至包括国家和高层,对于疫情反复之下和前期经济调整策略实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都感到有些棘手和焦虑。

此言并不夸张,原本以为疫情爆发的2020年可能就是未来中国经济最艰难的时刻,但是没有想到平平无奇的2021年过去,却迎来了魔幻,压力明显,持续冲击并且一言难尽的2022年。

进入2022年以来,悲观,负面,消极的情绪在中国经济环境和民生领域出现了蔓延的势头,在2022年7月份,全国范围闹的沸沸扬扬的“烂尾业主抱团停贷”,给寄以厚望的房地产经济和市场,带来了沉重的一击;

进入8月以来,各路企业家代表,资本玩家,甚至是很多主流KOL(意见领袖)都以不同的形式在持续释放相对悲观和危机的态度和观点。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民营企业之光,科技型企业翘楚,华为的掌舵人任正非先生,在公司内部信件中都高喊“活下去”,“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员工”这样的论调,一时间,引发全网热议,收获了大量的共鸣。

就是在这种悲观舆论的引导,以及短期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下,国内的老百姓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也极度悲观,大家开始不愿消费和投资,而是转向积极储蓄以备未来可能出现的寒冬。

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其实是不具备对真正经济运行和货币环境的分析判断能力的,所以对于主流舆论和情绪的裹挟,往往都是身不由己,盲目跟随的。

毕竟,不管是KOL,还是企业家,前者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以及表达技巧,能以大众认可的逻辑传递观点,后者则是真正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群体,水温如何,浪头威力大小,这样的群体具有共识的表达,是具备可信度的。

跟风的声音永远不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唱衰经济,看空未来,丝毫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已经被情绪所奴役,被舆论所裹挟。

而更多的人,面对这样的氛围,除了收获压抑和打击积极性,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意义。

经济话题不好写,毕竟绝大多数人喜欢主流,以及符合自己感受的东西,哪怕有些共情和论调,纯粹就是为了博取共鸣,收割流量,或者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打算。

这不是我的风格,这篇文章,将从有依有据,基于现实,多个维度综合论证和分析,以最真实的市场供需关系和经济学基础逻辑,对当下中国经济和货币环境,进行专题,理性,专业,客观的深入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挖掘本质,研判趋势。

本文内容较长,虽然是周末,但是写水货文章,凑字数糊弄人的事儿,熊猫我可从来不干。

要聊,就聊点市面上看不到的硬货,要看,就要看点对自己有价值意义的内容。

当然,可以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会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和认知壁垒,没问题,欢迎留言,文明交流,有问必答。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城投债收益率和供需关系里面的大趋势:资金用脚投票,追求安全


城投债,又被称为准市政债,是地方政府的城投平台(一般也是公开以政府信用背书成立的城投公司或者类似的公司)发行的债券,简单来说,就是地方政府以明确的目的和政府信用背书,公开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其主业多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

从承销商到投资者,参与债券发行环节的人,都将其视为是当地政府发债。这就是地方政府融资的一种官方手段,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面,基本上城投债的概念,是和地方政府信用借贷是划等号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政府是不可能破产的,有转移支付和国家财政撑腰,就算地方政府技术性破产,经营不当导致债务出现兑付压力和风险,出于对国家信用的保护,国家也会出面托底和保障兑付的。

简单来说,城投债,就是默认的刚兑债权,就是有这个隐形的“刚兑”属性存在,长期以来,其实城投债在中国金融市场和债券领域,并不是什么热门债券交易品种,原因很简单,因为安全,所以收益率很低。

特别是2021年,城投债市场遇冷明显,2021年5月份,成为了中国城投债的一个分水岭:

数据显示,2021年5月城投债发行1098亿元,创过去3年以来新低。

其中5月份城投债净融资为-1328亿元,显著低于以往同期正常水平,为2018年10月以来首次单月负增长。

这让经过20余年的发展,曾繁荣一时的城投债,表现出逐渐式微的态势。

但是进入2022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情况发生逆转:虽然中国还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明显从夏日的燥热中降温,但是债券市场上,资产荒的热度丝毫没有消减。

一级投标倍数高企,市场抢券疯狂,多只城投债券的发行利率跌破2%;二级收益率不断下行,近期2年期AAA、AA+、AA城投债到期收益率已下滑至2.36%、2.44%、2.55%的低位。城投发行紧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资金面充裕,共同助推了这波持续良久的资产荒。

城投债,成为了2022年金融市场领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产品。

但是城投债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资产荒表现。

上半年尤其4月以来,债券市场出现“资产荒”,各投资机构“抢券忙”,导致城投债收益率水平不断下行,各等级1年期到期收益率较年初分别下行32bp、30 bp 、37bp、38bp。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

图片来源:网络

2022年1月份,中国债券市场,城投债的平均收益率,是3.98%;

2022年8月份,城投债的平均收益率,降到了3.44%;


平均下来,大概在一个3.83%左右的样子,而这个收益率,在2021年,是4.36%,而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呢?是4.33%,这个收益率下滑的幅度,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大概幅度,在0.5%左右。

据统计,甚至有91支城投债的当期票面利率,低于2%,而这91支城投债,基本上都是信用最高的AAA级别,也就是兑付风险基本不存在,高度安全,信用良好的地方债。

流通债券和中国的银行定存利率1年期相差无几。这放到过去几十年里面,是完全难以想象的。

中国最安全的流动债券收益率,下行逼近银行同期定存的存款利息,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信号。

不要小看债券市场0.5%的收益率波动,这和什么存款贷款的利率波动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上的东西。

为什么城投债会出现收益率下跌,甚至安全性极高的城投债,收益率会逼近存款利率?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当下的货币政策宽松得到了证实,市场上的钱数量大量富余,当然,M2的数据其实已经给出了证明:

图片来源:网络

钱太多了,但是这些新增货币又找不到理想的资产标的,投资方向还有投资产品,大量的新增货币失去了房地产这个信用放大的渠道,又不愿意进入市场和实体冒险(大环境承压和疫情冲击)所以只能在金融系统里面空转,手上拿着钱的金融机构和各级银行发现无法在房地产经济领域以外找到低风险,收益还能保障超越资金成本的资产和方向。

资金全领域转了一圈,发现城投债成了最后的选择。

这其中,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那就是银行隔夜利率,在2022年的一路下滑:

7月25日,隔夜利率下跌12.00个基点,报1.0740%。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期利率分别下跌0.10、1.20、0.80、1.10、1.00个基点,报收1.7560%、1.8810%、2.0300%、2.1730%、2.2560%。1周、2周期利率分别上涨0.40、1.40个基点,报收1.6390%、1.6560%。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隔夜利率可能并不是大众所熟知的一个内部利率,也就是银行之间临时业内拆借做账的资金成本。资金拆借周期从一周到一年,这个数据越低,说明各个银行的资金量越高。

2022年来隔夜利率一路下行,直接一点,银行都不差钱,资金空转成本基本和存款利率看齐了。
所以,大量资金扎堆购买城投债,供需关系摆着,这个收益率,自然就买下来了。

第二,城投债一夜爆火,受到银行资金的追捧和青睐,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5月份,这就是资本市场的灵敏度,就在市场和普通民众还在对6-7月份经济复苏拿不准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用脚投票,全市场抢购地方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银万金抢城投!200年地方政府的城投债有多疯狂?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就看不出温度差别和市场风向吧?

而这,还仅是当下金融市场“抢债”行为的“冰山一角”。疯抢城投债,意味着市场上的资金更愿意抱政府的大腿,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楼市因房产调控政策影响,涉及项目屡屡暴雷,股市阴晴不定,币圈更是血流成河,如此境况之下,市面上值得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少,投资人此时选择扎堆认购城投债,一方面印证了市场上的资产荒现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投资人对“城投信仰”的认可。

各路资金用脚投票,一目了然,资产荒,已然成为了2022年中国经济和货币环境中的现实情况。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信托收益率的暴跌,揭示了中国经济环境中怎样的现实情况?


资产荒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大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投资领域,在民间资产管理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表现。

当然,不是什么基金和理财,而是信托的收益率变化,往往能够反应最真实的经济环境动态。

2012年左右,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能达到12%左右。

2020年以来,信托产品的收益率降至7%左右。

到了2022年,部分投资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已经跌破6%。

信托行业的违约率走高,是从2018年开始的。同样在这一年,资管新规发布,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向客户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要求打破刚性兑付。

历经3年多时间,投资者开始逐渐接受了不再刚兑的信托市场。

信托产品一直以来以其保本高收益、购买门槛高等特点,颇受高净值客户的青睐。直至2017年底,信托产品公开出现违约的次数仍然非常低。2018年开始,信托违约频次开始增加。

如果不是金融领域工作的群体,或者缺乏金融市场基本常识的群体,可能并不会觉得“信托收益率跌破6%”这个事情,有多大影响,或者根本没有什么概念。

实际上,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往往直接关联一个国家和经济体当前具有共识的核心资产领域和市场。

也就是说,信托产品集中投资的底层资产,就是对应这个国家当前的经济支柱行业和生意。

10年前,房地产行业,地产类的信托回报率,普遍都在12%以上,高的还有15%,18%,也很常见,而且,2018年以前,信托的刚兑规则还是存在的,中国房地产黄金10年,完全可以说是中国信托金融同样的黄金10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膨胀。

当时在地产类信托中赚得盆满钵满的金融行业从者群体,以及在地产类信托中大发横财的资金和群体们,恐怕难以想象2022年的这番光景吧?

其实原理并不复杂,底层资产的逻辑变了,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地位没了,三道红线管开发商,两道红线管银行,金融资本想要长期依附在房地产行业上面吃的脑肥肠满的好日子,没有了。

随着2021年以来,大量房企的违约和债务暴雷,关联的信托产品也陆续出现了风险暴露,其实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信托公司兑付风险直线上升,叠加刚兑潜规则被国家打破,很多发行信托产品的信托公司,陷入了困境。

这对于中国的信托行业而言,谈不上什么灭顶之灾,但是对房地产行业和资产的高度依赖,这一次房地产经济大变局,伤筋动骨,焦头烂额,是跑不掉的。

更重要的是,对于长期以安全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信托产品,市场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净值人群的信心维护和建立,难度可想而知。

2022年一个段子能说明很多问题:穷人死于p2p,中产死于理财,富豪死于信托。

当然这里的死,是亏损和被收割的意思,中产和富人的钱,可不是那么好亏的,能够在经济社会获得财富地位,哪一个是省油的灯?信心没了,以后信托和相关金融公司的业务,找谁去?

中国高净值财富群体,代表了经济环境中已经被证明了实力,并且具有投资指向意义的群体,面向这样群体的资管产品利率下行,意味着经济环境中,具有共识的底层资产和相关经济领域,出现了明显的风险预警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居民部门储蓄情况的变化,说明了当前中国经济中什么真实现象?


央行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对比近四年的同期数据来看:

2021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7.45万亿元,

2020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8.33万亿元,

2019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6.82万亿元,

2018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4.26万亿元。

也就是说,2022年上半年增加的住户存款创出近年同期的新高。

图片来源:网络

调查数据显示,在居民消费、投资、储蓄意愿上,居民更多储蓄不断扩大,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不断变小,尤其是更多消费缩小较大。

而在储蓄增加的另一面,是地产销售的全面缩减:

不同梯队城市来看,2022年上半年,在部分地区疫情反复、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等影响下,一线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2.9%,二线代表城市同比下降42.0%,三四线代表城市同比下降43.8%。

储蓄大增,地产销售缩水30%,说明了什么问题?

居民部门手头的大量资金,包括民营性质的企业和公司,大量的沉淀资金,没有去处,没有什么可见的投资机会,一方面,居民储蓄意愿上升,另一方面,仍然有盈利或者维持经营能力的企业和公司,也没有扩张的意愿,所以,整个社会的资金,都扎堆进入银行。

有钱没有地方投,消费也没有信心,对于可见可触的资产投资也缺乏预期支撑。

那怎么办?要么存银行,要么低收益安全理财。

这就是典型的经济环境资产荒的现实表现:一二线城市豪宅热销,主流刚需住宅无人问津,寒气袭人。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趋势研判:

从经济管理和货币政策的角度出发,接下来,会有哪些必然的方向?


回顾2008年和2015年两次中国经济环境出现资产荒,2022年的情况显然有很多本质上的不同。

2008年,是国家货币宽松,大量基建和大工程开工上马,烘托楼市急速升温,信心不足,预期来凑,当年看空楼市的群体,大腿都要拍断。

而2016年,同样是货币宽松,但是通过政府“货币化安置”的方式进行了信用扩张,人为创造出来了大量的购房需求,真金白银推高了楼市温度和房价,也树立了房产资产价值信心,是信心推着预期走。

但是到了2022年,最大的不同,是预期没了(房住不炒),同时信心也受损严重(疫情冲击,百业不兴,还有烂尾楼风险),这个时候,就能看到虽然各地加大托举楼市,宽松调控的动作,国家金融不断加码,宽松货币,但是负债表,不但不加杠杆了,还出现了类似于提前还款,主动缩表的动作和趋势。

负债表缩表,国家经济就必然会被被动缩表,这种情况一定是要得到扭转的。

持续主动缩表,就是经济衰退的苗头,而被动缩表一旦开始,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衰退了。

参考1990年日本,以及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被动缩表,无数普通人一夜之间破产,资不抵债,流落街头。

当然,中国因为高储蓄率撑着,是走不到美国日本那种资产泡沫时刻的,但是一旦主动缩表的势头无法得到扭转,那么中国同样也要面临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低欲望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所以,接下来,国家肯定会继续出手,想尽办法,来扭转这样的下行势头。

几个判断:

1、利率继续下行,成为必然的选择,2022年年内中国资金成本下调,是具有可行想象力的趋势方向。

2、加速房地产行业风险出清,债务结算,资产盘点的工作,这个方向,势在必行。

现在对于楼市和房价的问题,已经不是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箱里面掏出个喇叭喊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了,信心和预期,需要真金白银砸进去,烂尾楼要能看得见复工,保交楼也要能够兑现,否则,烂尾停贷的问题就算能拖过去,但是后续楼市的复苏,房地产经济循环起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3、会要求国家队拿着钱,进入市场经济环境,起带头示范作用,特别是给民营企业和公司,带来信心和赚钱效应示范。

有些城市和地方,开始动罚款创收的心思,这很愚蠢,原本就信心预期不足的经济个体,再去敲骨榨髓,竭泽而渔,那就不是躺平的问题了。

后续国家队,也就是国企,国资背景,地方政府信用主体的公司和企业,也就不要指望还能过以前的清闲,没有竞争的好日子了,创收,发展,竞争,是骡子是马,到市场里面试试。

4、资产荒的情况还会延续,除非中国国家在房地产经济以外找到全新的信用扩张渠道,否则两极分化的资产市场不会得到缓解,依然还会在资产荒的表现下,冷热不均,产生固化。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当前中国现实,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


当下中国经济现实是个什么情况,相信通过以上有依有据,尊重规律和现实的分析已经说的差不多了,也说到点子上了。

文章最后,谈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们讨论参考就好:

1、提前还贷的现象其实从宏观角度来说,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民众储蓄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资产市场“明斯基时刻”的冲击,退一万步说,这未尝不是国家在对资产泡沫的风险,进行一次关键的测试。

看到这个份上,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宏观经济观察分析能力,才能有共鸣。

不喜勿喷,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实际上中国经济就在资产领域,是没有什么系统性风险可言的。

这也是我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中长期的潜力的根本所在。

哪怕是有资产泡沫(实际上经济发展难以避免泡沫的产生),但只要不是强行刺破,被动爆炸,强硬着陆,那么就有“时间换空间”的可能。

买了大盘股,买了龙头股,不管股价跌多少,只要不卖就不亏,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2、事实上,中国这个国家,和所有这个时代当下的中国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危机,而中国国家的制度设计,也无法容忍不受约束的资本扩张导致的经济危机。

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也必然有周期,短期的结构调整和阵痛,为的其实就是不要出现突然整体崩盘这样的系统性风险,而资产荒阶段的出现,其实往往是很多人改变命运,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阶段。

不要被环境的负面情绪所裹挟,一天到晚咒天骂地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注定要被时代抛弃,被趋势浪潮洗刷。

这个值得所有中国人,仔细思考和品味一下。

3、谈几点对于当前房价楼市的看法:


大概就说这么多吧,以上就是从几个有依有据的角度,佐以数据信息配合,对当下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以及趋势研判的一篇专题分析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分享。

不唱空,不看衰,理性客观,积极乐观,这是任何时代和环境中破局者的基本素养。

退一万步说,自己的祖国,生存发展的大靠山要不好了,难道还能指望自己能独善其身?

中国经济,大有可为,只不过丰年要过,荒年也要过,总不能指望天天过年吧?

再大的树,也长不到天上,慢下来,好好调整,消化泡沫,结构转型,才是正途。

共勉。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中国   经济   中国经济   收益率   利率   现实   资产   资金   真实   环境   国家   动态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