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学习笔记-14.1~14.3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注』

1、这篇是分享水毒疾病的,前面第二篇《痉湿暍病脉证治》以及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都分享过水毒类疾病。

2、湿、饮、水气,这三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水毒,饮分成痰饮、悬饮、支饮、溢饮,水气分成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3、风水与湿、皮水与溢饮、正水与支饮、石水与痰饮,这些都是类似的。

4、《金匮要略》这本书是仲师总结前人的理论,每位前辈的见解不同,因此会出现相同的脉证情况而采用不同体系的术语来论述。


14.1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

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注』

1、风水,既有外感的表现——脉浮、骨节疼痛、恶风寒,还有水毒的表现——肿;

2、皮水,没有外感的情况——无恶风,存在水毒为患——脚肿、脉浮,腹胀如鼓是说明腹部气胀不是水胀,也是说明水毒在表。

3、正水,心下有水,并且压迫于上导致喘。

4、石水,脐下有水,腹满不喘。

5、黄汗,水毒为患——四肢头面肿、胸满,虚热——发热、久则痈脓,体虚——脉沉迟。

6、“当发其汗”——这是指风水、皮水的治疗原则。


14.2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注』

1、骈文不似仲师文风,了解即可。

2、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是“气强则为水”——正常的精气郁积不化会变成水毒。


14.3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注』

1、第一句话是说病家先是体内有水毒,再感受外邪,而发作为风水。

2、体内有水毒——脉沉滑,外感——发热,水毒加外感——面部肿大。

3、第二句话是补充风水的脉证表现,“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眼睑肿大,“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水肿,“其颈脉动,时时咳”——咳嗽严重,从而颈侧脉搏跳动明显。

4、这段条文的风水是体内水毒严重,因此脉沉滑,第一条的风水是外感严重,因此脉浮,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明水   病家   金匮要略   头面   外感   骨节   水气   手足   风气   风水   体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