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同城化发展 中西部首个跨省域都市圈规划出炉

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重庆、北京报道

“把握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培育发展成都与重庆主城两大现代化都市圈即作为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被提出,如今相关工作有了新进展。

围绕相关决策部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近日共同印发《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重庆都市圈由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以下简称“中心城区”)和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包括重庆市21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2020年重庆都市圈常住人口约2440万人。

由于《规划》将四川省广安市纳入重庆都市圈,使得广安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也使《规划》成为中西部第一个跨省域都市圈规划。在此背景下,《规划》将同城化发展理念作为主要原则之一,并明确以促进重庆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镇)同城化为主攻方向。

强化重庆辐射带动作用

成渝双核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主要原则。围绕这一原则,重庆主城和成都都市圈自提出之时即定下了“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

此次《规划》也充分体现了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原则,在总体要求中即提出了辐射带动、优势互补的原则,并提出到2025年重庆中心城区带动周边区(市、县)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同时,在提出总体要求后,优化重庆都市圈发展布局被率先提出,并对重庆中心城区、周边城市以及重庆都市圈周边区域提出各自的发展路径。

为强化重庆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规划》提出优化重庆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城市瘦身健体以及重塑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等政策举措。

如在优化重庆中心城区功能方面,《规划》提出要打造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名片,引领带动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协同发展。

为辐射联动重庆都市圈周边区域发展,《规划》则提出要充分对接川黔区域经济布局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依托干线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廊道,推动重庆都市圈向西北、北、西南、东北、南以及东南等六个方向对外辐射、协同联动。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实际上,作为中西部首个跨省域都市圈规划,《规划》的提出不仅着眼在重庆都市圈发展,更深层的考虑在于深入推动川渝合作,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为全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在规划背景中,《规划》也坦言,重庆都市圈整体实力、空间布局、同城化水平等与国内外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基础设施、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需要加快补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商机制尚未形成。

因此,《规划》对同城化发展着墨颇多,将同城化发展理念作为主要原则之一,并明确以促进重庆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镇)同城化为主攻方向。

为此,《规划》提出提升周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补齐区县城区短板弱项,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功能平台等系列政策举措。

如在提升周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方面,《规划》提出用好渝西高铁、襄渝铁路,研究论证重庆渝北至四川广安的铁路项目,支持广安市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在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功能平台方面,《规划》则提出,以跨省市区域合作功能平台为重点,率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动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形成系统集成、“以点带面”综合效应。

其中,川渝高竹新区重点探索城市新区管理权所有权适度分离,推动在一体规划、设施互联、产业共兴、园区共建、环境共治、利益共享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有效承接重庆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区,则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重点加强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协同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协同推介机制和土地指标、土地储备统一管理机制。

(编辑:王金龙 校对:颜京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广安市   双城   广安   都市   重庆   城区   原则   功能   周边城市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