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迎来新机遇

一、事件

8月25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计划鼓励企业在自有场所建设绿色能源设施,与绿色能源方案提供方合作就近消纳。有序推广锂电池使用,探索氢燃料电池等应用。

8月26日,上海市发布《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围绕技术攻关、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方面,加快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高水平打造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高标准建设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立跨界融合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将临港打造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试验田。

文件提出,探索建设氢交易平台。支持国内氢能龙头企业、碳交易专业平台机构等在临港新片区联合设立统一、高效的氢能交易平台。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标准、方法学,探索氢交易及绿氢交易、价格指数、溯源认证、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氢能碳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清洁氢产生的减排量纳入自愿碳减排市场交易,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项目在临港新片区布局,将加快培育一批氢能“独角兽”、“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

探索开展一定规模的光伏发电制氢、风电制氢等“绿氢”示范。适度提前布局建设一批加氢站,降低储运成本,探索固态、液态、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探索开展纯氢管道、掺氢天然气管道及输送的规划建设,加快构建氢能供应网络。

二、行业情况

氢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一直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方向。此前的6月20日,上海市发改委等8部门发布《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10万吨/年。

此外,目前已有北京、浙江等地相继发文,支持发展氢能源。政策大力支持下,行业未来潜力巨大。

日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全球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到2050年,电和氢能在能源消费中占比有望达到50%,其中,全球氢能需求将从目前的8千万吨/年增加到5.36亿吨/年,需求量至少增长6倍。随着全球能源变革的推进,氢能在能源系统中,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预期在未来,氢能在我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北京冬奥会中,氢能发挥了“科技名片”的作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发展成果。北京冬奥会的奥运火炬燃料全部采用氢能,在开幕式上将点燃冬奥赛场的氢能主火炬。此外,北京冬奥会将示范运营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和30多个加氢站。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有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投入使用,场馆之间提供接驳服务的车辆将全部采用氢燃料电池客车,包含大巴车、中巴车等多个车型,为赛事提供交通保障服务。

氢气的制取主要有三种主流的技术路线: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氢(灰氢),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工业副产物提纯制氢(蓝氢);以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未来可能发展的制氢技术路线还包括热化学制氢、光催化制氢、光电化学制氢、太阳能直接制氢技术等。灰氢成本低、碳排放量高,是世界主要制氢来源。蓝氢成本较低、碳排放量低,产量有限。绿氢能源转化率低、成本高,随着电力成本下降,是未来制氢的主流技术。目前全球制氢结构以天然气制氢为主,灰氢和蓝氢所占比例在95%以上,其余为绿氢。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具有发展氢能产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中国氢气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20年氢气产量达2050万吨,同比增长1.49%,中国制氢结构以煤制氢为主,约占62%左右,基本为灰氢和蓝氢,绿氢仅占1%左右。

从各制氢技术路线的特点来看,传统制氢工业中以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原料,制氢过程排放大量 CO2 ,并且制得的氢气中含有的硫、磷等杂质会危害燃料电池,因此对提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焦炉煤气、氯碱尾气等工业副产制氢,能够避免尾气中的氢气浪费,实现氢气的高效利用,但因其分散制氢的特点,长远看无法作为大规模集中化的氢能供应来源;电解水制氢纯度等级高,杂质气体少,易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供应方式。

三、发展目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 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 1200 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 300 家, 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规划》指出,我国氢能发展的目标是:“十四五”时期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未来展望

展望行业未来,氢能战略下,我国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前景广阔,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基础的加氢站受到广泛关注,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与补贴推动加氢站超前布局。同时,随着加氢站核心设备国产化率提高,加氢站建设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加氢站运营将迎来盈利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氢气   冬奥会   产业链   燃料电池   成本   能源   未来   产业   全球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