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人生》:读人读史亦是读己

在二十世纪动荡的欧洲有这么一个人,他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在资本主义盛行的欧洲,他投身于共产主义,并为其奉献一生。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解体之后,他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成为了享誉国际的历史学家。他就是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当他挟着自己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出现在国际视野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左翼历史学家了,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博学多知的老人,你是否也会好奇他经历过怎样的一生?


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所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历史中的人生:霍布斯鲍姆传》将他的一生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从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笔下读到另一位传奇历史学家的一生,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好奇。


一、家庭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自公元前586年犹大国被新巴比伦王国毁灭之后,犹太人就一直流离失所,分散在世界各地。但由于世代传承的信仰,他们并没有遗忘自己的血脉,艾瑞克也在母亲的教导下选择不遗忘自己的民族。


年幼失去父亲的艾瑞克从小就学会不让母亲担心,努力学习,在当童子军期间也记得给母亲写信。家庭虽然拮据,但是在母亲的陪伴之下,艾瑞克的童年还是非常温馨。但是好景不长,母亲去世,他只能跟随舅舅去英国生活。


在成长的过程中,艾瑞克渐渐喜欢上阅读,并投身共产主义信仰。组织中亲密的关系,填补了他家庭的空白,让他愈发爱上这种感觉。


但渐渐地,艾瑞克广博的知识渐渐让他和他舅舅一家格格不入,他们无法找到共同语言。他将自己的想法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当遇到无法宣泄的情感时,他会特别使用德语来写日记。


后来他遇到了自己的挚爱缪丽尔。但他刚开始时并不认为这段婚姻可以持续太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爱自己的妻子。但妻子却不满足与他的温柔和耐心,因为她发现艾瑞克希望自己求知若渴,但她只希望过平淡的生活。于是无奈之下,她提出了离婚。


而艾瑞克虽然同意,却也依然对缪丽尔念念不忘,甚至在他再婚之后,依然会下意识地对着妻子喊出缪丽尔的名字。他还有了一个私生子。


总体来说,艾瑞克的家庭关系并算不上温馨,但幸运的是,他找到自己爱的人,也有愿意包容他爱他的人,也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经历


艾瑞克的一生似乎都活在动荡之中,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成长于混乱的欧洲,经济崩盘,这似乎也成为他投身于共产主义的推手。


考入剑桥大学之后,他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在学校里,他似乎成为了一个风云人物,在同学眼中,他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学生,经常发表各种新颖的观点,并参与辩论。


但当时的同学经常抱怨,无论艾瑞克加入什么社团,总是能将其变为一个辩论社。这也显示了艾瑞克的一大特点:他是一个非常博学的理论派,但是他却又不知道怎么去实践。


在校期间又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趣的是他最初参军的原因,竟是不想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游手好闲,无事可做。在军队中,他依然是个刺儿头。他将自己在学校中喜欢辩论的习性带到了军队中,俨然成为了一个刺儿头,他也因为“在墙报里写了太多第二战场的内容而被上校骂了个狗血淋头”,并因此进入了一些特殊部门的视野。


退伍后的他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并开始在剑桥大学开始教书,同时开始出版一些著作。《革命的年代》是他非常出名的著作之一,他也因为这部作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美国经济史学家大卫·兰德斯曾经发表长评对他大加赞扬,虽然不苟同艾瑞克书中的一些观点,但并不影响他对艾瑞克作品的喜爱。


艾瑞克的博学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子女,成为了不少人的人生导师。似乎这样的学问家对于自己的生活品质都不是很在意,他一生节俭,记录下了每一笔开支,也不知这样的习惯是否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从个人经历上看,艾瑞克一生都在做自己,他热爱历史、热爱表达,他就将自己完完全全地表现在世人面前。他并没有想在这混乱的世界里占得一席之地,他只是拥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并敢于表达。


三、信仰


艾瑞克自小便拥抱了共产主义,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韬光养晦了一段时间,但他的信仰从未动摇过。


年轻时候的艾瑞克就如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冲劲十足且绝对,并认为自己所认知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真理,并想要为之付出一切。他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也敢于和别人辩论,甚至在刚接触共产主义之后不久,就想要渗透到工党组织中,进行共产主义宣传。


在入学剑桥大学之前,他的西德尼叔叔要去巴黎谈生意,问他愿不愿意跟着去玩几天,他欣然答应。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也爱上了这座城市,并萌发了想要看到更多巴黎面貌的想法。


于是在下一年中,他再次到访巴黎,并与当地各式各样的人交谈,包括“失业的共产党员、工人、激进社会主义观点的学生、法西斯组织的学生、一些右翼分子”等,也越过西班牙的边境线,进入西班牙体会当地无政府主义的样子。


经历了这些之后,艾瑞克进入了剑桥,并在一次一次的辩论中,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变得完善,不再激进,而变得温和。


在学校教书的日子中,他不再执着于政党,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当英国共产党内的主张和自己的并不统一的时候,他选择静默。当他持有社会主义观点的学生问他是否可以加入英国共产党的时候,他给出了加入工党的建议。


苏联是他信仰的实体,但苏联的解体并未动摇他的信仰。而本书的第九章,标题为先知耶利米,让我看到了他在信仰上的最终蜕变。


先知耶利米是曾经犹大国的先知,曾预言犹大国的毁灭,并为自己的国民哀哭,却无法改变现状。在苏联解体之后,艾瑞克的第一反应是意识到战争和动乱的来临,而不是像其他人认为的会对当下的时局表示赞赏。


艾瑞克不是一个圣人,他的信仰之路也是经过一步一步发展,最后蜕变,也是这种蜕变,让他成为了享誉国际的左派历史学家,并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写在最后


阅读《历史中的人生》是在读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这个人,他近百年的人生之中,总有那些让人产生共鸣的瞬间:不被人理解、孤独、渴望知识、享受爱好、坚定信仰、想爱却不可得的无奈……


我们无从得知艾瑞克在经历如此之多的事情时他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知道,当我们在经历同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并不孤单,因为“已有之事后必再有”,他的经历已经成为我们的先驱,他的故事也给予我们力量。


读名人传记,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过往,更是通过他人来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即使羡慕、同情、敬佩他人的经历与成就,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可以读到他人经历的我们,是幸运的,正如唐太宗所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霍布斯   剑桥大学   先知   人生   犹大   巴黎   欧洲   英国   历史学家   共产主义   世界大战   观点   母亲   年代   家庭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