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会晤前夕,俄军迎来开战后最大失败,中国会伸出援手吗?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有太多的“想不到”,比如说,想不到俄军会打得那么拉跨,想不到乌克兰能坚持这么久,更想不到乌军不仅扛住了,而且还转入了反攻,在一片质疑和嘲笑声中,乌军居然还反攻成功了。

乌军的反攻“战果”有多丰硕?综合美国、中东和乌克兰的报道,经过短短一周的战斗,乌军向俄军控制区突进了至少70公里,解放了30多城镇,收复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军在激烈战斗之后,很快就被突破了防线,不少俄军来不及撤离而被俘,为了逃命,俄军舍弃了大量弹药和装甲车,甚至将后者开进河里,充当渡河的“桥梁”,俄军的这种惨状,完全可以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

对于这样的“惨败”,瞒是瞒不住的,莫斯科唯一能做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个是“紧急驰援”,另一个是“合理解释”。就紧急驰援来说,一支俄军预备役(一说是预备队)已经从顿巴斯的地区出发,浩浩荡荡开往哈尔科夫地区,但是否能够堵住缺口,亦或者现在这支部队是否还在前进,不得而知。就“合理解释”来说,虽然非常尴尬和难堪,但俄罗斯国防部还是硬着脖子表示,这不是溃败,而是“主动撤退”。

然而这种说法遭到了西方媒体的公然嘲笑,“战区”网站就表示,哪有会留下数量“令人难以置信”的弹药、装备和车辆的撤退?就算他们顺利退到了顿巴斯地区,那也是“孑然一身”,“几乎没有任何武器可供这些部队‘重组’”。俄军的“塌方式溃败”引起了普遍的恐慌,已经加入俄籍的大批民众开车排队“试图进入俄罗斯”,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普京进行“全国总动员”,甚至提议对乌克兰发起“核打击”。

看来,俄军的确正在经历开战以来最大的一场失败,这是掩盖不了的,所谓的“主动撤退”论,也不过是“国王的新衣”,是强颜欢笑的“死鸭子嘴硬”而已。需要指出的是,俄军此次溃败来得非常“不合时宜”,一方面,就在9月7日,俄军崩溃前夕,普京才对媒体公开表示,“俄方在军事行动中没有任何损失”,话音刚落,前线俄军就被乌军“打崩”,丢弃装备,狼奔豕突,不顾一切的逃命,这让大帝“情何以堪”?

另一方面,据半岛新闻网9月8日的报道,中俄元首可能于下周在乌兹别克斯坦会面,这将是俄乌开战以来,中俄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众所周知,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俄罗斯就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严厉制裁,涉及10000多个项目,10万多种商品,虽然得益于高油价、高气价,在账面上,普京不仅没亏,而且还“略有赚头”,但说实话,战斗民族也知道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特别希望有大国能够“仗义相助”。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吗?当然没有,所以普京必须以一副“我不求人”的姿态,来寻求中国的支持,所以普京才会在7日撂下大话,表示俄罗斯“好着呢”,“不用担心”,俄方在俄乌冲突中“没有损失”。只有这样,普京才可能与中国谈下一个“好价钱”,如果俄罗斯“扛不住”了,或者“急需援助”,那么就很难与中国“讨价还价”了,“高价油”、“高价气”就卖不动了,所以,普京必须“云淡风轻”,哪怕是“装”。

在赌桌上有一招叫“狮子搏兔”,但更常用的是“扮猪吃老虎”,因为抓到好牌的几率总是相对较低,而想要“扮猪吃老虎”,最怕的就是被人“看破底牌”,原来对方在“偷鸡”,那就麻烦了。结果,在中俄元首会晤前夕,乌克兰很不给面子,居然把普京的“底牌”给掀开了,原来俄军真的“扛不住”了,俄罗斯面临巨大的风险,战斗民族“急需援助”,这么一来,中俄元首会晤还没开始,普京在气势上就已经“瘪了”。

那么,俄罗斯到底需要什么,中国又能提供什么?实事求是地讲,常规的坦克、火炮,普京并不缺,但俄军急需大量无人机、超远程火箭炮和高精度导弹,前两种俄军不是没有,而是“不够先进”,而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基本上做到了全球第一:军用无人机在性能上仅次于美国,但“量大管够”,性价比超高;在超远程火箭炮领域,那中国绝对是全球“独领风骚”的存在,火箭弹具备了导弹的射程,绝对是俄军“眼馋”的对象。

至于高精度导弹,俄罗斯不是没有,也不存在技术障碍,诸如“匕首”、“锆石”等等,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高性能先进导弹,但俄罗斯经济实力在这里摆着,就和广东省差不多,还要发展经济,钻研科技,还要养老,等等各项开支,这些导弹“打一枚少一枚”,真不能“败家”。所以,外表强悍的俄罗斯,最强大的其实是核武,常规武力早已被中国超越,偏偏核武又不能当饭吃,普京早就自我设限——“不打核战争”。

如果这个时候,中国愿意向俄罗斯大量供应无人机、超远程火炮,甚至为俄军定制高精度导弹,以中国的产能,普京得撑死,“做梦都会笑”,拿资源换也行啊。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不会向俄罗斯“卖军火”:一方面,和俄罗斯做生意是一回事,帮助俄罗斯打乌克兰,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会自动被西方划入到“俄罗斯阵营”,别说中国的无人机和火炮了,哪怕一个敏感零部件进入俄罗斯,都可能引起美欧的严厉制裁。

另一方面,前面也说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俄背靠背,那也是“各取所需”,经过几十年的消化、发展,俄罗斯能让中国羡慕的技术不多了,而剩下的,中国还需要的技术,恰恰是俄罗斯的“镇国之宝”,基本上是不可能“分享”的。比如说,“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的相关建造技术、“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设计图纸、“波塞冬”核鱼雷的技术机密,这些普京是不会拿出来交换的,中俄“谈不拢”。

所以,基本上可以预计,尽管俄罗斯“很困难”,“急需援助”,但普京不要指望中国“造枪造炮”送到俄军前线,中国将会以“互惠互利”地方式来“帮助”俄罗斯,比如说,在中俄之间再添几条输油管道,增加购气量等等,而且价格还得“实惠”,最好是“本币结算”。这样一来,俄罗斯能够得到“长期输血”,中国也没有做“冤大头”,双方是“双赢”,至少是在彼此能够接受的基础上,实现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不排除中俄进一步合作甚至“融合”的可能性,到那个时候,中俄会“不分彼此”,武器装备和相关技术共享,也不是不可能,不过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另一方面,不要看到乌克兰反攻,俄军“溃败”就认为战斗民族要“完了”,俄乌冲突是一场持久战,对于乌克兰来说“不能输”,对于普京和俄罗斯来说,更加输不起,所以,“好戏在后头”,这是血腥的、残酷的持久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俄军   顿巴斯   乌克兰   无人机   火箭炮   核武   持久战   火炮   底牌   俄罗斯   元首   国会   导弹   中国   冲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