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熟的面条时间长了会粘连成块,晋语叫qiǔ(音糗),这个字咋写

晚上下班回到家,累得躺在床上不想动。倒不是工作有多累,而是戴着面具跟单位那些同样戴着面具的人打交道,心累。

每当这个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老母亲慈祥的面容。她端给我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里面卧着两个荷包蛋,再撒一把芫荽和葱花,芳香扑鼻。

母亲拍着我的肩膀,说道:“快坐起来,趁热吃,看一会儿面糗了。”

打卤面

如今,母亲离开我整整一年了,我再也吃不上母亲煮的荷包鸡蛋打卤面了。

但母亲说过的话,还在我耳边萦绕着:“快点儿,面条糗了就不好吃了。”是说面条煮熟捞出后,放时间长了变成一坨,吃起来口感就不太好了。

那么,这个“糗”,是从何而来?“糗”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它又有那些弯弯绕呢?

今天八月十五,咱不吃月饼,咱来嚼一嚼这个“糗”字。

什么是“糗”

糗,读作qiǔ(音同“秋”),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了。

《尚书·周书·费誓》载:“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这是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在作战前动员时,对自己的将士们说的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甲戌这天,我们征伐叛乱者徐戎。你们要准备好“糗粮”,不许不到。

糗,读作qiǔ(音同“秋”)

《孟子·尽心下》亦载:“舜之饭糗茹草。”意思是说舜吃的是“糗”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那么,这个“糗”到底是什么食物呢,它又是如何制作的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糗,熬米麦也。”

东汉郑玄在《古本十三经注疏》中进一步解释道:“糗,熬捣谷也。谓熬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也。”

古代典籍《说文解字》

由此可见,糗的制作原料是米、麦等五谷,“熬”熟后捣成粉末。

怎么熬?《说文》:“熬,干煎也。”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又作了进一步解释:“熬,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解释得更清楚明白:“将湿谷升于锅内,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以充饥。”

炒面

据此,把米、麦等五谷炒熟,再捣碎成粉面,这就是“糗”,大致类似于今之炒面粉。

炒面,在古代,一般作为“干粮”使用,所以在古籍中,糗还有个别名叫作“糒”。

糒,读作bèi(音同“备”),《说文·米部》:“糒,干也。”即外出所带干饭、干粮的专称。

炒面粉

炒面也好,干粮也罢,都是好东西,久藏不坏、耐饥扛饿,而且食用起来非常方便,要么拿起来就吃,要么用水一拌,再加些调料,咸盐、芝麻、花椒面什么的,就行了。

老百姓偶然出个远门啥的,几百上千里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全凭这一把炒面、一块干粮续命。

行军打仗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炒面、干粮一直都是军队粮草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典籍中,凡是与武备、作战有关的史料,我们经常会看到“糗粮”这个词。

压缩干粮

如,《旧唐书·肃宗纪》载:“庚子,至乌氏驿,彭原太守李遵谒见,率兵士奉迎,仍进衣服粮糗。”

是说,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川,由太子李亨留守。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李亨离开京城,一路上所领护卫亲兵和兵甲器械损失过半,随从人员仅有数百人。李亨到达乌氏(今甘肃泾川西北),受到彭原郡(治所在今甘肃宁县)太守李遵的热烈欢迎,给太子李亨送来不少衣物和糗粮,使饥渴、疲惫的太子及随员得到喘息和休整。

又,宋朝陈亮《酌古论·封常清》亦载:“训练士卒,储粮糗,浚沟固垒,清野以待之。”

陈亮笔下的“封常清”这个人,大多数人可能比较陌生。可要说起来,他还是咱们的老熟人。初中语文课本中《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就是边塞诗人岑参写给他的。

据《新唐书·封常清传》载,封常清是蒲州猗氏县(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名将,办事果断,治军甚严。岑参在封常清帐下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了许多歌颂封常清的诗,比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等等,都是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到了清末,文献中仍然可见“糗粮”的记载。比如,记录三元里抗英斗争战况的《广东军务记》这样说:“十一日,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

“糗事”是什么事

时至今日,无论是干粮,还是炒面,基本没人用“糗”字来表达了。

按理说,这可以算是一个趋于消失,或者说在今天应该鲜为人知的历史性词汇了。可谁曾想,自从网络普及开来之后,这个字不知什么原因,毫无征兆地悄然兴起,从原本的生僻字迅即发展成为热词,甚至像天女散花一般,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想躲都躲不开。

遇到尴尬的事儿,自嘲一句“糗事”;大庭广众之下做出了一件令自己感到羞愧、难为情的事儿,叫作“出糗”;要是这种让人丢面子、出洋相的事儿接二连三出现,那就是“糗事一箩筐”。甚至还有人用这个词语来命名网站平台,比如“糗事百科” “糗事播报”等等。总之一句话,凡是那些尴尬、丢人、出洋相的事儿,都叫“糗”。

“糗事”从何而来?这还真是刨不到根儿。翻遍从先秦两汉,到清末民初所有的典籍文献,压根儿就查不到用“糗”字来表示“尴尬、丢脸、令人不好意思”等义项的记录。

有人考证说,“糗事”可能是源于港台剧,就像“买单” “打的” “扑街” “炒鱿鱼” “收银台” “发烧友”等词语一样,随着港台影视剧传入的逐渐增多,加之其所处的特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很快被吸收到普通话的全民语汇中来。到后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糗事”这个词儿,也就迅速传遍全国了。

有道是水有源树有根,凡事都应该问个“为什么”。那么,为什么港台人会把“尴尬、丢脸、令人不好意思”这些事儿叫“糗事”呢?

虽然“糗”字词族的方言色彩很强,但毋庸置疑,它并非方言本字,而只是一个记音文字。

根据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汉语方音字汇》,广州、阳江、福州、潮州和建瓯五个方言点里的“丑”字,和“秋” “囚”的声韵完全相同,周长楫先生的《厦门方言同音字汇》记载的厦门方言里的“丑”字,与“秋” “囚”(文读)也是同声韵。

有学者据此认为,粤闽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误类推,即认为普通话里的“丑、秋、囚”也具有同样的语音对应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广东、福建一带的人,误认为“丑、秋、囚”这三个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完全一样,从而将“丑”说成qiǔ,并找了一个同音字“糗”来代替。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港台用语辞典》中收录了这个词,该辞典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是“窝囊事、丑事”。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糗”字的时候,往往误认为读“臭”。这是“秀才识字读半边”造成错误。

糗,从米从臭,但这个“臭”不读chòu(音臭),而是读xiù(音嗅),气味的意思。

糗,是一种干炒的米麦,有一股天然的粮食香味,即便是装在口袋里,也可以用嗅觉分辨出来,所以“糗”字从“臭”(xiù,音嗅)。

“臭”字的演变

“臭”字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用鼻子辨别气味,后引申为各种气味。如《周易·系辞上》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比喻彼此情意相投或志同道合。这句话中的“臭”,读xiù(嗅),意思是气味。什么味儿?兰花的气味当然是幽香的。

顺便说一句,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人就把这个“臭”读作xiù(音嗅),解释为“香”。这句诗是说,朱门酒肉飘香,穷人冻死路边。

再后来,“臭”字的范围逐渐缩小,专指秽恶之气,与“香”相对,读作chòu(音臭)。由秽恶之气又引申为令人讨厌的、丑恶、低劣等意思,比如,臭美、臭名昭著、国足的臭脚等等。

面糗了的“糗”,其本字为什么是“酋”

港台剧中表示尴尬、丢人、出洋相的“糗”,跟古代典籍中表示干粮的“糗”完全不是一码事儿。那么,山西方言中的表示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的“糗”,其本字是否就是古代典籍中的“糗”呢?

日常生活中,煮熟的水饺、面条、稀粥,放置的时间长了,食物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要么黏在一起,要么变稠,北方地区的人一般称之为“糗了”,也有人说“坨了”,有的方言甚至说是“烂了”,都是表示过犹不及,食物快要腐败了。

面条

古代典籍中的“糗”,其本义是炒熟的食物,即干粮,强调是熟的状态,而非熟透趋于腐烂的状态。况且,在一般情况下,水分极少的“干粮” “炒面”,即便放置较长时间,也不会发生黏连的状况。

所以说,虽然“糗”字的读音与今天方言发音一致,在意义也略微相关(都跟食物有关),但将其定为本字,这是不妥当的。

考之典籍,表示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的“糗”,其本字当为“酋”。

“酋”字的演变

“酋”字,在甲骨文中是个会意字。下面的“酉”是一个盛酒的坛子,酒坛子上面有“三竖”,或者“两竖”,说明它所散发出来的酒香比较浓郁,证明这酒有年头了。

许慎《说文解字》:“酋,绎酒也。从酉,水半见于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绎酒,谓日久之酒。” 所以,“酋”字的本义是指陈年老酒。

在古代,酒多用于祭祀。掌酒主持祭祀的人,称为大酋。

“酉”字的演变

如,《周礼·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康熙字典》注:“酒熟曰酋。大酋者,酒官之长。酋者,久远之称。久熟者善,故名酒官为大酋。”

后来由官员的含义,进而引申出了盗贼的首领,或部落首领等意思。

如,《汉书·张敞传》:“求问长安父老,偷盗酋长数人。”

唐刘知几《史通·称谓》:“至如元氏(元魏)起于边朔,其君乃一部之酋长耳。”

说了半天,“酋”字不管作“陈酒”解,还是引申为“酋长”义,都跟面食没有半点关系啊。

面条

别急!“酋”字还有一个义项,即“熟”。

三国张揖《博雅》:“酋,熟也。”这个“熟”不仅仅指酒,也指食物或植物。

西汉扬雄《太玄经典》:“次七,酋酋火魁颐,水包贞。测曰:酋酋之包,任臣则也。”司马光集注:“秋物成就,故曰酋酋。”

扬雄在《方言》中进一步解释道:“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气熟曰糦,久熟曰酋,谷熟曰酷。”

面条

酒熟了叫“酋”,植物或食物久熟,也叫“酋”。食物久熟则烂,也就是说面条等食物煮得时间太长了,或者放置过久,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就会“酋”。

“下面时,搅和着儿,别煮酋了。”

“赶快吃,面条都酋了。”

现代方言中,这一说法主要保留在晋方言、冀鲁官话和兰银官话中,是对古方言区赵魏之间有该说法的继承。(张文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面条   太守   本字   本义   炒面   糗事   干粮   典籍   方言   大夫   煮熟   气味   事儿   尴尬   食物   古代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