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冼芳遗古霞洞 - 山海电白 好心之城⑬

在粤西有这么一片土地:它是唐太宗与冯盎沉香对话涉及地,唐朝宰相许敬宗女儿下嫁地。有汉唐古荔枝林,厚重的冼夫人文化,冯冼家族墓葬群,唐代冯家村遗址。这座古镇随着现代考古发现,让更多世人认识与惊羡,这就是电白霞洞镇。这里地处浮山岭南麓,在沙琅江中游地带,风光秀美,地灵人杰。

霞洞,也叫“下洞”,名称古远。六月芳菲,夏雨沥沥,我们走进了霞洞镇人民政府,当地专家朋友已在等候。电白三中原校长王启明、电白文联专家崔伟栋,是当地王、崔两大姓氏的后人代表,对电白人文历史颇有研究。“霞洞(下洞)”来历有两种观点:一是相传秦汉时期南越人聚居浮山岭,旭日初升霞光万丈,浮山峰岩色如丹霞而得名。明清地方志多出现为“霞洞”;二是现在当地人黎话发音为“下”不是“霞”,据说原用“下垌”,与冼夫人时期的俚垌有关。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来历,“霞洞”或“下洞”都源远流长。

盛夏霞洞是荔枝的世界,红果飘香。雨后的上河古荔园有一种芳香韵意,红荔落索,雨水漫漶,古树斑驳,虬枝峥嵘,曲径通幽。相传上河古荔园在东汉开始种植荔枝,南北朝时期作为冯冼家族后花园、练武场,冼夫人与丈夫冯宝带领族人种植荔枝树,所产荔枝在盛唐时期为贡品。这里一株逾1780年的“红皮”古荔枝树,印证着这里荔树的古远。

上河古荔园古树斑驳,虬枝峥嵘,曲径通幽。赖广昭 摄

跟随着当地向导,又见熟悉的晏宫庙。

晏宫庙,也叫“诚敬夫人庙”,因在晏宫岭南面得名,是纪念冼夫人的庙宇。关于这座晏宫庙始建年代,有三种观点。一是始建于南宋,清光绪《高州府志》记载:“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宋署灵山知县崔本厚即其地建庙。”南宋末年电白崔氏始祖、灵山知县崔本厚感念冼夫人及冯冼家族的功绩,特建庙以祭祀。后来崔氏与王姓重修。宋元以来,晏宫庙前的古驿道通达高州、化州、雷州、琼州。二是始建于隋唐,在《高州府志十三卷》之《谯国夫人庙碑铭》,出现“……东坡谒……”字体,提出苏东坡来过霞洞的可能性,根据三字朗读习惯,出现“唐宋来,庙貌古,石狮苍,东坡谒,铭志缺……”有专家说明,北宋苏东坡发现晏宫庙破旧,推断晏宫庙建于隋唐时期。但这一行文字没有标点,可能是因解读停顿不同而导致的美丽的历史误会。我专门请教著名文史专家吴兆奇、李爵勋,他们认为苏东坡没有来过电白霞洞。三是晏宫庙始建时间不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历史学副教授李爵勋介绍,南宋崔本厚没有到过霞洞,他当年带领家人到旦场崔家园落脚。他认为,清代古籍关于“宋署灵山知县崔本厚即其地建庙”的记载出错了。南宋电白知县王君宝当年在电城双村仔定居,其第五代(或第六代)后人王缙欣在霞洞生活。崔本厚的后人崔吴佐成为霞洞崔氏始祖。2011年,李爵勋教授在距离霞洞火车站不远的崔吴佐墓碑发现记载。当年王氏娶了崔氏为妻子,成为亲家,数百年来两大族人团结和谐,在原晏宫庙遗址不远处,共同重建晏宫庙。

《谯国夫人庙碑铭》原文是清代道光皇帝老师、霞洞人崔冀周专门为晏宫庙撰写,勒石传世,清代《广东通志》《高州府志》《电白县志》都有记载。可惜现石碑遗失了。据说当年晏宫庙三进九殿,现晏宫庙于20世纪90年代在遗址上重建,2011年再度重修,红墙黄瓦,飞椽重檐,宏伟壮观。

2011年再度重修后的晏宫庙红墙黄瓦,飞椽重檐,宏伟壮观。邓建青 摄

伫立庙宇前,在四周我找不到古驿道的遗迹,只见农舍毗邻,巷陌纵横。民国时期这里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叫“看人坡”(汉人坡),也叫“望人坡”。当年南端开阔处有两座城堡,东面是王屋堡,西面是崔屋堡。两堡之间的草地,是正月十七年例设迎神坛、搭台演戏的地方。数百年以来,王、崔两族是当地望族,所请戏班都来自省城,长期年例期间相互竞演,喝彩之声响彻四野。这里年例日期与冼夫人文化密切相关,是农历正月十七冼夫人忌辰。在传承千年的民间习俗中,其实在接续一种岭南文化,冯冼家族人文信息渗透古老的土地。

在晏宫庙后狮子岭南坡,还有一处冯冼家族后裔墓葬群。

2021年初夏,我曾跟随王启明校长探访此地,芳草萋萋,只有土堆坟茔,墓葬文物已送博物馆。1984年1月,这里发现冼夫人第六代(或第五代)孙冯梧夫妇合葬墓。1987年1月在冯梧夫妇合葬墓南下50米处,发现冼夫人第五代(或第四代)孙媳妇许夫人墓。这位许夫人来自名门贵族,祖父为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父亲为唐朝宰相许敬宗。这位许宰相因支持立武则天为后而官运亨通,历任礼部尚书、中书令,位极人臣。然而,如此强势望族居然远嫁女儿到荒蛮的岭南西部良德,可见当年冯冼家族在盛唐的地位与影响。这种影响力,在《隋唐嘉话》冯盎与唐太宗论电白沉香中窥见一斑。命途多舛的许夫人十四岁嫁给冼夫人第五代孙(或第四代孙)潘州刺史冯子游,于公元661年不幸去世,当年十二月廿四日葬狮子岭。环顾狮子岭四周,这里可能还深埋着古老的冯冼家族墓葬。随着现代探测技术发展,未来也许有更多惊世发现。想到盛唐的伟大,想到距离长安数千里的岭南偏西之地,这里不知掩藏着多少荣光与悲欢的历史,我对这一片土地肃然起敬。

迫不及待地,我们车子来到了大村。雨停了。

“冯家村遗址”的巨大石碑赫然在目,红色行书由茂名市政协原主席吴兆奇题词。到过霞洞镇多次,但这是第一次考证冯家村。我们停留在这里,周围是现代楼宇村屋,街巷深深,鸡鸭相闻,但却找不到一家冯氏、冼氏的后人了。当年武则天时代的冯君衡事件,至今仍扑朔迷离,历史的谜团盘旋在霞洞的上空。

刻着“冯家村遗址”的巨大石碑。邓建青 摄

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在电白这一片古老村落,我的思绪飘远。冯宝与冼夫人后人居住的冯家村在哪里?粤西有不少冯姓古村落,各有其说,有的冯冼文化氛围更浓。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冯宝与冼夫人之孙越国公冯盎故里在良德,但对于良德在何处至今尚有争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海水在保宁县界南十里接恩州,冯家村冯盎即此界人也。”清光绪《电白县志》记载:“越国公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垌(洞)堡—据唐书列传,冯盎良德人,今城西七十里下博乡霞垌堡即旧良德地,宋开宝省入电白,太平寰宇记载冯家村在电白县界。”《大清一统志》记载:“冯家村在电白界,冯盎即此界人也。”清光绪《高州府志》记载:“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李爵勋教授认为,今霞洞就是古良德县地,冯家村在霞洞镇西村、大村、马路头、旧圩一带,中心区域在大村。据说村落还保存护城河遗址,不少隋唐砖石瓦当由群众收藏。我们在冯家村遗址找到一些古老的“布瓦”,从色相年份考证,应有一定历史。冯冼家族后裔墓葬群的发现,是唐代冯家村的重大佐证,无论霞洞冯家村是否由冯盎建立,冯冼后人曾在此建村是事实。

寻找冯冼家族的历史遗韵,还有一处芳菲在田野。

在沙琅江畔的稻田,矗立着伟岸的石柱,似石帆。盛夏的晌午,安静地与青绿禾苗为伴。我们游走在鹿田坡、石顶村等村野,发现多根石柱。这些石柱高三至五米,南凹北凸,状似风帆。原来石柱有九根,现只保留四根。雨后的霞洞,浮山黛黑,峰峦连绵,云烟缭绕,四野草木葱绿。不难想象,1400多年前这里是河湾滩涂。有人说石柱是为固定战船,有人说为纪念冼夫人而立,石柱象征冼夫人归葬的帆船。千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沙琅江改道而行,水退了,成了稻田沃野,当年的石柱不离不弃,再厮守着下一千年。

在霞洞镇多处,矗立着伟岸的石柱,状似石帆。邓建青 摄

除了冯冼家族历史文化遗址,这里还有明清、民国的历史遗址遗迹可寻。良槚古遗址、番薯林公庙遗址、甘村古堡、临时县城遗址……

霞洞,一片神奇而自豪的土地。坚挺岭南文化自信,茂名电白这座古镇古村落,将会焕发芳菲的人文光华。

(作者廖君,又名西粤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本文写于2022年7月。)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电白   浮山   高州   盛唐   岭南   荔枝   遗址   好心   夫人   当年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