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民:在行走中品味山水之美


在行走中品味山水之美

——读陈民生游记文集《山情水意》


陈德民


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唐代高僧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从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从清朝诗人袁枚的《游丹霞记》,到民国时期朱自清的《桨声灯影秦淮河》,这些脍炙人口的游记作品,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但游记作者在自然风景面前,由物及人,或愉悦,或激昂,或忧伤,在风景之中放置自己的个人情怀。近代以来,游记散文的写作更加注重紧贴现实社会,许多作家在游记散文写作中常常搁置“自然”,而频频回首“社会”,如江苏作家陈民生出版的这部《山情水意》,其中收录的作品不乏对时代风云、民情生计、历史文化、风土习俗等社会情状的深切关怀。特别是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这就提醒我们,敬畏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关系,事关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态伦理问题。因此,在阅读完陈民生《山情水意》游记文集后,给了我几点启发。


1、 个体的情怀与时代的风华有机地融为一体。


当今游记类作品,可谓是百花盛开,打开网络,那随手拍摄的风光照片,信手拈来的游记随感,可谓铺天盖地般的充斥电子显示屏,除了给我们带来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还为我们了解外面的光鲜世界提供了及时的信息资源。但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这些短平快、碎片化的信息资讯,都缺少作者个人对眼中所呈现的景观的情感描述,那些五颜六色的画面或三言两语的随感难以让人对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陈民生这部游记文集就为我们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他在每篇游记中,对走过的山,趟过的水,都充满着神往和留念,以朴实的文笔,记录着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而引申到某些与当前社会相关的人和事。让人跟随着他的脚步,沉思在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之中。所以说,在陈民生的笔下,尽管有些语言的逻辑性还需要加强,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式的游历体验已经成为过去,而“社会风景”逐渐取代“自然风景”已经渐渐成为他游记抒写的一种新的实践。如:《走进西溪湿地》一文,作者在游览风光迤逦的西溪湿地过程中,向读者展示了这里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信息,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也为更多读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去西溪湿地游玩的宝贵体验。


二、记录景物与叙述景观衍生的故事并行,传承了山水游记在内容上的扩展。


陈民生游记散文较好地传承了前人抒写游记的特点,就是将眼前的景观与其背后日积月累所形成的风俗故事和盘托出,让读者在各具神韵,各显风姿的景观万花筒中,领略到这些景致所衍生出的民风民俗的改变,历史风云的激荡。他在描写景色时,或寥寥数语,勾勒山形;或短短几句,状形水纹。但他却能将那些风景名胜、名山大川给当地人民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所流传的故事,娓娓道来。他记录古迹,叙述风俗,详做考证,抒发感慨,读者在浏览眼前的名胜古迹、山川锦绣的同时,还能知晓这些景物的背后所衍生出来的深层次文化,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让人有如饱食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如开篇的《北京之旅》,作者每到一地,都会在观看眼前景物的同时,联想到这些景物的前世今生所生发出的时代风云:在游览天坛时,作者在描述完这个历史古迹后,自己站在了“圜丘坛的中心石上, 举目远望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的蓝顶,自己仿佛见到这里就是‘天’的缩影……”不由让人感叹古代的皇帝以自我为中心,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封建行径。当作者走进香山公园时,作为生长在南京的一位游客,他自然想起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划时代画面,想起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获悉南京解放时即兴创作的著名诗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让读者在游览古迹的同时,与作者一同体验时代的风云。


三、融情于景转变到寓理于景,在行走中获得一种宏伟的历史感和纵深感。


人间处处是风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游记散文写作当然不会缺乏鲜活的社会性素材。问题在于要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捕捉、观察、运用这些素材。很显然,游记散文作者如果匍匐在地,没有恢宏的视野和超拔的眼光,而是随处取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就会陷入“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其笔下的“社会风景”也必是微不足道,琐屑平淡,毫无诗意。在当前时代整体背景下,游记更有可能、更有责任贴近现实,感受生活现场,担负起时代交予的创作使命。在陈民生的游记作品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作家对于时代的担当,对于社会的责任,以及内心所厚植的家国情怀。陈民生通过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书写新时代的“社会风景”,以“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行走于天地之间。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宁静乡野,无论是沿海一线还是偏远边地,他都能用心去游历、探索,以便引领读者全面感受祖国大地上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新样态和新气象,为人民代言,为时代赋歌,描绘出多彩斑斓的社会画卷。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面对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游记作品的写作者更要有高的站位,在行走中品味山水之美,用心体验宏伟的历史感和纵深感,这样才能从比较、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勾画出“社会风景”的新颜旧貌,展望它的未来走向,向读者传达时代的脉动。


不可否认的是,在陈民生的这部游记文集中,一些可能影响结构完美的语句还需要进一步地提炼,有的篇章还或多或少地落入一种模式化、刻板化的写作套路,还需要作者在不断提升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规避和克服。


2022年9月3日晨于金陵逸耕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陈德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朱自清研究会会长,《中华文化》杂志总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南京   民生   景观   山水   散文   游记   读者   风景   社会   作者   时代   陈德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