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蒋介石准备让毛泽东当省长,主席如何巧妙化解?

文|探古论今人

编辑|探古论今人


假如毛主席当年成了新疆省省长,会发生什么事?

这个问题出现在面前,想必不少人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并不好笑的无稽之谈。然而在历史上,这个问题曾真真切切地摆在主席他老人家本人面前。

就在1945年的重庆,志得意满的蒋委员长,遇到了将近二十年未曾相见的故人的毛泽东,而两个人在见面握手一瞬间的笑语盈盈中都明白,这次会面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毫无疑问,共产党一直是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而在这次注定没有结果的谈判中,蒋介石在代表国民政府与毛多日“洽谈”之后,终究向与会的对方抛出了自己的糖衣炮弹,简而言之:我用一个新疆,换你倒戈弃甲以礼来降。


假和平,真内战


如果要为重庆谈判这场历史性的会谈寻一个标签,那么,“假和谈、真内战”绝对是最符合的一个。

抗日战争曙光初现之时,中华大地上的矛盾渐渐由外部民族矛盾,转化为内部阶级矛盾,在某些外部势力的支持与纵容下,以蒋宋孔陈四家为首的大地主买办阶级再度上位,肆意篡夺国家财富。

与此同时,由于共产党在陕北、华北等地,广泛发动土地与社会改革,大片“通红”的“解放区”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影响国民党统治基础,共产党人也就成为了“蒋记民国”最大的内部隐患

而作为大革命失败的主要推手,在蒋介石眼中,永远只有“死”掉的共党才是好共党。因此,重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围剿苏区的行动,也就成了蒋介石在面对共产党人时唯一的想法。于是乎,从1945年1月以来,国民党军队突然开始维持对北方中共武装的压迫与打压。

除了国内环境,国外环境亦催生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心。1245年,日本裕仁天皇颁布终战诏书,以此为背景,而妄图将中国打造成一个“表面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听命于美国”的国家,美国亦开始公开介入,“扶蒋反共”。

为了支持蒋介石获得优势,日本刚刚投降,杜鲁门便发布了所谓的“第一号总命令”,直截了当地要求所有在中国的日军、伪军,都要向且只能向蒋的部队交出阵地和武器。

而为了进一步帮助蒋介石控制港口和交通枢纽,共计约六万人的美国大兵,就这样迅速在塘沽、烟台、青岛登陆,为蒋介石占领京津唐等华北重镇与铁路沿线枢纽。

美国记者白修德就曾在他的报道中表示:美军、国民党,乃至于投降的日军、伪军似乎组成了一个罕见的联盟,以共同防止共产党的壮大。

就在美国扶蒋反共,干得“火热”的时候,本应作为共产党最大“靠山”的苏联却选择了诡异的沉默。事实上,为了维护远东地区的一时安宁,斯大林竟在诸多问题上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政策。

尤为让人不解的是,苏联甚至在1945年8月14日,向国民政府签订了所谓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声称之承认蒋介石政府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就这样,在国际与国内环境的动荡中,蒋介石内心对内战的考量越来越激进,和平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泡影。

陈诚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是蒋最信任的国民党大员。

为了打内战,蒋介石在1946年6月专门命令陈诚做了一份“周密”的全面内战计划。在这份计划中,陈诚信心十足,声称完全有把握在5个月内解决中共,而这份计划的提出也几乎象征着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情绪到达了顶峰。

陈诚

巧的是,就在这时,由于局势动荡而忧心忡忡的中间人士向蒋介石发来信件,表示希望能够在国共两党之间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而闻得此言,蒋介石顿时计上心头……

1945年8月14日,也就是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一天,远在距重庆万里之外的毛泽东,忽然收到了一封来自蒋介石的电报。等到警卫员将这份简短却十万火急的电文拿到他的面前,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

万急,延安”

四个大字……


电报催逼,孤胆英雄



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这就是蒋介石向延安发报的原文,在这封电文中,蒋公可谓一反常态地“热切”展望了国家的未来,并怀抱着极大的热情,邀请共党领袖毛泽东到重庆协商“和平建国”一事,而此番结合蒋公日前唯恐共党杀不干净的所作为为,却无疑是让人大跌眼镜。

蒋介石为啥要给延安发报“求和”?问题的答案,当然不会是因为他突然转了性。事实上,他之所以力邀毛泽东,是因为他的心里早就打好了自己的小算盘——

首先,倘若经自己力邀,而毛泽东却踟蹰不前,那么蒋公就能以中国方面拒绝谈判为由,将拒绝和平这一口“黑锅”甩到共产党身上;其次,倘若毛泽东真的来了,那么他也能够凭借自己的主场优势,把这个共党领导人“搓圆捏扁”。

打着这样的主意,蒋介石在8月14日发出电报后,又在8月16日继续发报。而在这份电文中,蒋介石邀请“和谈”的言辞不可谓不“恳切”,其人也同时将电报原文刊登在国内外各大报纸,俨然是想要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摆出“争取和平”的态度,而事实上,此举也确实将共产党逼到了角落。

第二份电报传来,去还是不去真正成了一个大问题。

一方面,经历过大革命失败的人们都知道,别看蒋介石此人在电文中如何地言辞恳切,但只要毛泽东真正抵达重庆,那这场“盛宴”绝对会变成一场“意在沛公”的鸿门宴。然而即便如此,他们却也不能因为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就直接摆明拒绝的架势。

就在延安中央陷入两难困境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三封电报,却在8月22日继续带着火急火燎的气势来到延安,其文中甚至直言“兹已准备飞机迎迓”,情势可谓已然遭蒋介石催逼至悬崖边缘。

8月23日,延安中央为此事展开扩大会议,也正是在这场会议中,尽管仍有大多数同志对此表示反对,但毛泽东最终决定自己要亲自往重庆赴约。他说:“此行虽是龙潭虎穴,但我去,这样就可以取得全部主动。”

8月24日,面对蒋介石的一再催逼,毛泽东复电表示“准备随即赴渝”,而在临行之前,他也对自己未来的前程做了最坏的打算:

他向党中央做了交代,倘若到了重庆自己被蒋介石软禁,或者更直接一点被杀了的话,那么接替他位置的就是刘少奇。又因为带了周恩来一起前往重庆,他们还向中央书记处增补陈云、彭真二人,作为毛、周两人不在延安时的候补。

言尽于此,正所谓此一去如英雄孤胆,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3,蒋介石鬼蜮伎俩


1945年8月28日下午3点左右,毛泽东携周恩来、王若飞一道,飞抵重庆九龙坡。消息传出,一时间各式各样的报道甚嚣尘上,诗人柳亚子甚至称赞主席此举为“弥天之勇”,可谓真正的举世震惊。

毛泽东 与 柳亚子

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穿着半新灰蓝色中山服,头戴灰色盔帽的毛泽东缓步而行,并直接在机场现场进行了一场的讲话。讲话的内容一言以蔽之:我此次前来是为共商和平大计,望蒋先生“配合”。

值得一说的是,尽管被毛泽东的毅然前来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蒋介石的内心依旧因此而窃喜。因而,这个写日记的人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毛应召来渝,此虽威德所致,而实上帝所赐也。”

作为一对走过近20年风风雨雨的“老朋友”,蒋介石在获悉毛泽东来渝的消息之后,专门着人筹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欢迎会。而当毛泽东来到现场,蒋委员长当即起身相迎,两人口中亦称对方为“委员长”与“润之”,场面一度“融洽”到了极点。

当然,表面的融洽遮掩不住这场会面背后的暗流涌动,事实上,就在这场“宾主皆宜”的会面之后,蒋介石几乎马上召集人马,商讨针对毛泽东的政策,商讨至最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总算是提出了三条总方针:

一,维护国民党现有执政地位;二,不得使共产党推诿或拖延和平统一的问题;三,国共两党之政令、军令必须统一,而会谈的一切内容当以此条为重心。

陈立夫

在如上三条方针的指示下,重庆国民政府在随后的几天中,与毛、周、王三位中共代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于争论的结果其实可想而知,国民党既不答应中共代表“军队国家化”与结束“一党独裁”的要求,亦于时时刻刻,都想凭借此刻的主场优势压服对方的谈判代表。

当时,两党之间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军事问题上。一方面,国民党坚持要求共产党,将120万人的部队缩编至十二个师,而另一方面,共产党由于历经了握不住枪杆子而导致的血案,也始终不肯在这件事上做出让步。

眼看谈判一时陷入僵局,蒋介石脑中灵光一闪。是日,其人复于其日记中写道:

值此之时,当对共产党予以主动妥协,投其所好,倘若能以军事上的二十个师兵力,政治上的一省主官,换来其于政令、军令上的畏从,使其满足一时,则大事成矣。

就这样,时间一转来到1949年9月的一天。重庆一幢张治中将军的别墅内,一个来自美国的印第安人赫尔利,正焦急地望着眼前这个静静抽着烟的高大男子。

就在刚才,他作为此次谈判中力求双方达成协议的“协调人”,向这处别墅中的共产党谈判队伍,描述了蒋委员长提出的“极富诚意”的条件。


4,毛主席一诗明志


“保留20个师的武装力量,外加一个省的省长职务,毛先生难道面对这样的条件,您还不相信蒋委员长已经给出他能给出的最大诚意了吗,你……”

眼看对方沉默,赫尔利蹩脚的中文再度充斥了整个房间,然而就在他正准备不厌其烦地开始又一轮劝说时,正在抽烟的毛泽东忽然挥手将其声音打断:“你说蒋介石让我当省长,我问你,是哪个省的省长?”

哪个省的省长?听到对方态度似有软化迹象,赫尔利当即大喜过望并扬声道:“新疆省。”

接下来,就在喜出望外的他期待毛泽东的进一步回应时,一阵长久地沉默又让他的内心忐忑起来,终于,眼看香烟就要燃尽,认为对方可能不会给予回应的赫尔利终于被耗尽了耐心。

他此次前来是奉蒋介石所托,劝说毛泽东“见好就收”,然而在被对方“敷衍之后”,此人却是一改之前稍显殷勤谄媚的语气,转而在脸上挂上了冰霜:“毛,现在你们只有两条路,一是承认国民党的政府地位,剩下那个……我想您应该明白。”

言罢,他将自己明显带有威胁意味的目光投射到毛泽东脸上,言外之意也无外乎“和平”或“内战”。

面对对方这样的态度,在一番沉默后,毛主席终究还是给了咄咄逼人的赫尔利一个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想请你在多多了解局面后再来沟通交流,我们不拒绝,但是也还要讨论。”

话说到这儿,相信不少人都能看出毛泽东在回答中予人无限遐想的“留白”,不拒绝是什么意思?还要“讨论”又是什么意思?

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在蒋介石的控制下的重庆,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的安全是没有保障的,因而面对蒋介石的“退让”,毛主席需要向对方做出战略欺骗,以防对方狗急跳墙。

事实上,在毛泽东回到延安之前,蒋介石的内心对于是否对此人加以“审判”,曾有多次起伏。有段时间,蒋介石甚至列出了多达11条罪状,以备在审判中对“受审者”进行批判,继而加以囚禁或直接判处死刑。

然而在美苏两国希望保持和平的态度下,蒋介石终究还是未能下定决心。伴随着会谈的推进,尽管有诸多问题未能达成一致,但两党之间依旧在10月10日草签了一份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

10月11日,送别的时刻到了,当毛泽东踏上飞机舷梯,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重庆这座山城。下一次,他要以解放者的身份回到这里。而或许是由于之前的“战略欺骗”,蒋公却是在日记中写下:“我料定毛不能成事”,这八个大字。


就在毛泽东安全抵达延安后,他们终于脱离了蒋介石的控制,而一首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七律·忆重庆谈判》,很快就在民主进步人士柳亚子等众人的帮助下,刊登于国内各大报纸。

其中一句: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可谓道尽了,毛主席对蒋介石所谓 “予你新疆省长” 之说的真实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共党   赫尔   重庆   蒋介石   延安   电报   内战   省长   国民党   共产党   巧妙   和平   主席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