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接见独眼书生,讽刺:独眼岂能登金榜,书生妙对下联犀利反击

执掌国家一甲子、写诗过一万的乾隆皇帝,不但自己是各种花式风流,身边也多为饱学儒士、能干良臣。

号称是“满洲第一美男子”的和珅自不必说,就算是被称为刘罗锅的刘庸,也是方面大耳,模样周正得很。

只不过因为常年公务劳累,有些驼背而已。

饶舌不已的纪晓岚更是身材壮硕,只不过肤色有点黑。

然而乾隆却在古稀之时,亲自点取了一位探花郎,这位探花郎还居然是一个独眼龙,只有一只眼睛是好使的。

据说乾隆和独眼书生还有一番“较量”,当然是乾隆先发难,暗嘲这位身体有缺陷的进士“独眼岂能登金榜”。

而独眼才子不得已下进行了反击自保,给出的下联是相当的精彩,最后成就了一段佳话。

金殿巧联句登高探花归

1789年,一生风流的乾隆已是78岁的高龄。

当然,这离他退休当太上皇还有7年之年久。

而这时候,却有一个年仅28岁的青年进入了乾隆的视野。

这个人名叫刘凤诰,小时候因为淘气弄瞎了一只眼睛,因而是一个独眼青年。

刘凤诰是江西萍乡人,生而聪颖,从16岁开始加入以进士为终极目标的考试大军。

他一路闯关乡试、会试,最后进入殿试,用了12年的时间,走到了乾隆乾隆的面前。

由此足可以看出刘凤诰的强悍实力,因为古代曾有“五十少进士”之说,相对而言,仅仅28岁的刘凤诰简直就是一个“鲜炸童子鸡”。

进士最后一场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当乾隆看到刘凤诰的试卷时,被他那一手极佳的书法给吸引了。

他认为写出如此有风骨字体的人,一定也是风流倜傥,于是就特别关注了刘凤诰。

说刘凤诰字写得好,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当他参加一次考试时,因为眼神不好使,考试超时了。

主考官看到他的字体别具一格,极为爱惜他的才学,因而特别准许单独点上一支蜡烛照明。

而刘凤诰不负期望,果然写出了一篇上佳的文章。

最开始,乾隆不知道刘凤诰有身体残疾。

当他亲自接见进士,看到刘凤诰那毫无神采的一只眼时,就有些心情不爽。

乾隆虽然有点老了,但是爱美之心依然不减,他当下心里就有些不舒服,冲口就讽刺道:“独目岂登能金榜”。

这句话可以当作是乾隆出的上联,也可以当作是乾隆对刘凤诰未来身份的判定。

刘凤诰当然不想让自己二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之功就此打了水漂,于是他稍一沉吟,妙对下联犀利反击:“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一听立时有些惊讶,这个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寓意非凡。

这人能够进入进士行列,肚里确实有些料。

但是乾隆还不想罢休,他由眼睛联想到星星,又出了一个关于星宿的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子?”

这个意思就更深刻了,潜台词就是你能耐有多大,还能上天摘星星不成。

这是想要进一步打击刘凤诰的自尊心,而且也想要再看看他的斤两

这时候,刘凤诰已经明白乾隆对自己缺只眼睛有意见了,于是当即回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这个下联就更有意思了,刘凤诰就是明着告诉乾隆:状元、榜眼你随便定,我也不争不抢,随您心思来,但是您总该赏我个探花当当吧!

乾隆一听,这个门生是真有才,而且性格也直爽,当仁不让认为自己足以进入前三之列。

于是乾隆一琢磨,真就点了刘凤诰的探花之位,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然而,这其中有多少真实性却有待探讨。

主要是殿试场合极为隆重,刘凤诰是否敢在这种时候放肆发言,是否敢于畅所欲言,后人绝对是存疑的。

历来“天心最难测”,皇帝可是想让谁上谁就能上,可是想让谁死谁也不得不死的。

在一定程度上说,刘凤诰这种几乎是明着要名次的作法,有很大可能是作死的前奏。

还有一个历史性的原因,那就是探花一词从唐朝时就有了。

但不是专指第三名进士,而是从考中的进士中,选取年轻英俊的人来担任。

年轻这一条,刘凤诰肯定是够格,但要说英俊,这就有点言不由衷了。

如果说一个瞎眼青年,独眼进士,能够称为英俊,实在是有点侮辱英俊这个词了。

然而刘凤诰还真的就被点为了探花,只能说是他的才学和书法得到了乾隆乾隆的认可,更大的可能是他的沉稳气度更让乾隆欣赏。

身残志坚屡遇恩人成“大器”

别看刘凤诰28岁高中进士,事实上,他的成功之路极为坎坷。

刘凤诰生父姓易,却是早在他出生前就死了。

他母亲是大着肚子改嫁一个姓刘的教书匠,之后在刘家生下的刘凤诰。

更悲惨在后面,四岁时刘凤诰母亲也因病去世了,于是他只剩下了一个后爸。

好在刘凤诰还有个亲舅舅,于是在1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舅舅家。

寄人篱下的日子是真不好过,但是没爹没妈的孩子一般都早慧。

刘凤诰一直牢牢记住母亲去世拉着他的手告诉他的话:好好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因而他一直极为刻苦地攻读诗书。

然而祸不单行,在刘凤诰12岁这年回到刘家继续生活读书,却因为和小伙伴玩耍时,让人误伤了眼睛,导致一只眼失明,这对于他是一个更大的打击。

从那以后刘凤诰就不再出去和人玩耍,而是一门心思地钻研学习。

好在后来开始时来运转,13岁这年,刘凤诰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蒋元益。

当时66岁的蒋元益到江西担任学政,他在巡视学校时发现刘凤诰特别有才华,于是就把他当亲孙子一样看待,亲自辅导他学习。

在蒋元益的亲自培养下,刘凤诰越发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当蒋元益任期结束后,担心自己走了刘凤诰的才华受到埋没,于是就征得刘凤诰父亲的同意,将他带到京城继续攻读诗书。

甚至是退休返回家乡苏州时,蒋元益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刘凤诰的培养和供养。

就这样,刘凤诰在苏州的蒋家继续攻读了一年,于18岁那年考中了举人

可以说,没有蒋元益,就没有刘凤诰的光明未来。

然而可能是恃才傲物,蒋元益一度都想将刘凤诰招为孙女婿。

可是有一次刘凤诰酒后却撒起了酒疯,把侍候他的仆人一顿臭骂。

可能蒋元益就此认为刘凤诰的德行不够,于是招婿的想法也从此终止。

后来当刘凤诰中了举人后,来了一个“善遣之”。

也就是好聚好散,不伤和气得分手了。

然而可能是刘凤诰的才情真的是太高了,不久后刘凤诰又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李湖。

这时的李湖可是一个大官,时任广东巡抚。

中了举人的刘凤诰也就有了功名,他开始有资格与一帮才学人士诗文唱和,并与这些人结成了诗友。

其中,有一个人名叫侯苇原的人与他格外的友好。

说来也巧,后来侯苇原到广东三水县当县令,正是李湖的直接下属,虽然隔的层级有点多,差距有点大。

别看县令官职有点小,但是作为一方父母官,到地方上任时必须到巡抚衙门报道。

谁都不会想到,根本和刘凤诰没有任何关系的一次见面,竟然成为刘凤诰人生逆转的契机。

可能广东的天气太热,侯苇原在等候李湖召见时拿着扇子扇风。

结果上面刘凤诰题写的一首送别诗引起了李湖的注意,当然最先是那一笔铁划银钩的书法,触动了这位封疆大吏的心神。

当李湖拿过扇子仔细品味这首送别诗后,立即感到了一股高达八斗的才气,认为刘凤诰“大具器识”。

李湖不但让侯苇原将这把扇子留下,还直接让他联系刘凤诰,告诉他巡抚大人准备将小女儿嫁给他为妻。

这简直是奇闻一件,李湖就凭借一首诗一幅字,直接就认可了刘凤诰这个人。

而让不少文人感到振奋的是,刘凤诰用一首诗换来一位巡抚的千金,这不正是“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最真实写照么。

一时间,大江南北,又涌出了一大批到各处题诗的才子。

这个故事既可以从一个侧面表明,刘凤诰是真有才学。

当然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是李湖慧眼识珠,人都没见过就敢于直接招为女婿,这种闻所未闻的事偏偏就真的发生了。

可谓是时也、运也、命也,对于刘凤诰来说当然是时来运转。

在巡抚岳父的支持下,刘凤诰开始衣食无忧地长住京城求学,最终成为一代探花郎。

先甜后苦的人生

刘凤诰中了探花后,最初的职务是翰林院编修。

在翰林院上了一年班后,就赶上乾隆八十大寿。

御览过众多大臣恭撰的颂词后,乾隆对刘凤诰青眼有加,赞其是“江西大器”。

赐给刘凤诰一件锦袍,第二年就把刘凤诰“超擢”为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仅仅两年就走完了正常需要10年走的路。

入了乾隆乾隆的法眼的刘凤诰,上班第三年就当上了广西学政。

从北京去广西上任,正好路过江西。

然而有意思的是,刘凤诰却没有回到萍乡去看一眼家乡父老,而是从湖南的湘潭一路去了桂林上任。

自从16岁跟随蒋元益离开家乡,刘凤诰已经是15年没有回过家了。

这次他也只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报告一下自己去广西任职这件事,就再没有下文了。

而等到刘凤诰在广西任职三年后,回京复命时,他仍然是没有回家乡看一眼。

二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个极为怪异而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

那时候还没有顺路探亲访友受限的规定,而且当官后光宗耀祖在古代社会几乎是人之常情,可是刘凤诰将这一切都抛在了脑后。

如果深挖根源的话,可能是跟刘凤诰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亲生父母都已不在,一个后爸看来关系也不是很亲近,反正是没有啥让他挂念的人在家乡。

但是不久后刘凤诰专程回了一趟家,而且一住就是三年。

原因是他老父亲于1796年去世了,按照规矩他需要回家守制丁忧。

刘凤诰虽然在亲情上有点寡情,但是官运却极好。

1799年他丁忧期满,而这一年乾隆也去世了。

于是回到京城的刘凤诰被嘉庆皇帝以侍读学士的身份,任命为《乾隆皇帝实录》的纂修官。

这是个肥缺,一般修先皇史的官员,干完活后都会有不同程度地提升。

这一点,在刘凤诰身上更是体现得极为明显。

2年后,刚满不惑之年的刘凤诰就升为国子监祭酒。

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的校长,在当时也是一个相当清高的官职。

关键是刘凤诰太年轻了,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草根,12年间就升到了相当于副部级的高位。

老“泰山”虽然给力,但也没有借助多少,只能说他是真有才、真有命。

好事到此还没有完,依然是这一年,刘凤诰陪着嘉庆皇帝去给乾隆上坟。

刚走到乾隆的陵墓前,前方打了胜仗的捷报就千里飞报而至。

这个好消息来得太及时了,于是嘉庆就想着把它报告给乾隆“听听”,也就是要写入《上陵祝文》里。

这时候就显出刘凤诰的才情来了,他提笔立即写就二联。

嘉庆皇帝御览后极为满意,简直是绝妙好文,这是为现任皇帝在乾隆“面前”添彩的事,刘凤诰办得太漂亮了。

于是上完坟回宫后,嘉庆立即将刘凤诰升为太常寺卿,并大加赏赐。

随后,刘凤诰就被升为《乾隆皇帝实录》的副编纂,相当于副总编的身份。

这是皇帝心腹大臣才能担任的职务,这已经快赶上当年纪晓岚在文坛上的地位了。

作为一个当年还被乾隆调侃“独眼岂能登金榜”的穷进士,迅速跻身皇帝宠臣的行列,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既有刘凤诰的个人努力,也有嘉庆皇帝的喜欢偏向,这应该是一个双向奔赴的好结果。

随后的发展就更为可观了,嘉庆帝给刘凤诰派了一个好差使,那就是到湖北和山东主持乡试。

这个差使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得个好名声

按照规矩,那些考上的学子就都成为了刘凤诰的门生,可以说,刘凤诰立刻成为桃李无数的一代宗师。

另一个潜在的好处是,他可以心安理得的收取门生的孝敬,还一点都不违法。

可以说,刘凤诰立时就踏入了衣食无忧、“财富自由”的行列。

干完两任主考官后,刘凤诰又被嘉庆任命为山东学政,这下子刘凤诰有点挺不住了。

别看都是学政,当时的山东和广西却不是一个层级的。

如果说广西还属于“蛮荒之地”,那么山东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天花板”,在那当学政,那得多大的能力才敢干。

于是刘凤诰就上奏折推辞不敢当,可嘉庆皇帝还就认准了他。

有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刘凤诰不但在山东学政位子上干得是风生水起,而且在济南还留下了一段佳话。

当时刚刚到任的山东巡抚铁保在大明湖设宴,为即将离任山东学政职务的刘凤诰送行。

刘凤诰是铁保的门生,两人有师生之谊,又有同僚之情。

酒过三巡,在大明湖畔住了三年的刘凤诰不禁诗性大发。

在夏日的荷花里,在氤氲的水汽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联就此滑出了刘凤诰的唇间。

此联一经书就,立即成为盖压济南的名联,使得泉城之名更胜。

可惜花无百日好,刘凤诰最后还是败在了德行上面,然后他的官运开始震荡。

在几年时间里,他是升了又降,然后过一段再升上去,可是不久又犯了错又降下来。

1808年,由于在浙江乡试监考时没有避嫌,后来还公然执法犯法,被震怒的嘉庆帝贬到黑龙江戍边,这一去就是风雪漫天的十年。

57岁时,刘凤诰终于被赦免回京,并被嘉庆帝起用为编修。

他的人生走了一个圆圈,几上几下,最终回到了起点。

1830年,七十岁的刘凤诰在扬州儿子家里走完了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路。

江西萍乡源陂刘氏宗祠悬挂了一副对联,对刘凤诰一生重大履历职务进行了概括:“宫保酬庸,吏、户、礼、兵卿贰;鼎魁通籍,楚、齐、吴、越文衡。

也就是说,刘凤诰一生主要任过四个部的“副部长”,当了四个省主管文教的“副省长”,一辈子没有干过正部级,也算是一件趣事。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陈菲,刘凤诰与山东胜迹,春秋,2000(12);

[2] 梁申威,刘凤诰、赵慎畛对联赏析,对联,2009(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乾隆   翰林院   嘉庆   巡抚   探花   下联   广西   江西   进士   金榜   山东   犀利   书生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