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的三件神秘文物,每件都像穿越过去的,专家也难以解释

“穿越”一词,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新朝皇帝王莽,曾经被人们视为最像穿越者的一位古人,因为他推行森林矿产国有化、改革币制统一市场的种种举措,像极了现今世界才有的思想,和封建时代的习气风俗截然不同。

像这样的历史巧合还有很多,除了横空出世的枭雄人物以外,还有一些物件,也带有与所处时代格格不入的特色,常常令人疑惑,是不是后世之物偶然“穿越”回了古代。

在我国考古发掘的文物中,就有这样的三件物品,它们自发掘面世时起,就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它们身上萦绕着令人费解的种种巧合,与现世之物存在着莫大的相似之处……

晶莹剔透的水晶杯

这第一件疑似“穿越品”的物件,是一只战国时期的水晶杯。

这只水晶杯出土时,令周围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一干学者都发出了惊叹,人们实在难以置信,这只晶莹剔透的杯子竟然出土于一座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墓室中。

甚至有人发出了不可置信的质疑:这会不会是盗墓贼在潜入墓穴偷盗时,掉落的玻璃杯……

可在后续的考古挖掘中,人们却发现这座墓穴丝毫没有被盗墓贼入侵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只“玻璃杯”是一件实实在在的陪葬品,生产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

也难怪这只水晶杯,会引发人们难以置信的感叹了,实在是它的做工过于精美,难以让人相信,这是几千年前的古代可以拥有的技术。

这只水晶杯通体呈现茶色,上宽下窄,杯口平滑工整,与如今常见的玻璃杯形制几乎一模一样。

更为难得的是,这只水晶杯浑然一体,全然是由一块水晶打磨而成,杯子外壁似是经过了抛光打磨处理,平滑细腻,只在杯体内壁略有些絮状沉积物。

专家们经过严谨的考察认定,这只水晶杯确实生产于战国时期,是由一块极为罕见的天然水晶制成,堪称当时工艺的巅峰之作。

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已经有了佩戴玉器的习惯,越是品级高的贵族,佩戴的玉器也越加精美。

因此,为了打磨雕刻出各类精致的玉器摆件,当时的工艺技术也有了极大的进步。

专家们猜测,就是贵族们的需求催生出了先进的生产工艺,而这种工艺恰好被运用在了这只水晶杯的制作上。

因为水晶质地坚硬,打磨制作手法和玉石有着极为类似之处,而这只出土的战国水晶杯又带有明显的弧面抛光打磨痕迹,这种抛光工艺是战国时期玉石配件常用的制作手法,也能够间接佐证这只水晶杯的生产时间。

至于这只水晶杯和如今玻璃杯极为相似的外观,专家们则猜测或许是历史惊人的巧合,也或许是由于当时的制作工艺有限,仅是将天然水晶打磨成型便已经相当不容易,尚且不能够在水晶杯上雕刻复杂花纹,只能打磨称光滑的曲面,因此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但关于这只水晶杯原材料的来历,专家们却仍然莫衷一是。有关部门也表示,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发现千年前的古代,能够产出这种高纯度水晶的痕迹,这块水晶究竟产自何地,缘何被发现加工仍是未解之谜。

度量精准的青铜卡尺

这第二件被人们怀疑为“穿越品”的,是一把汉朝时期的青铜卡尺。

要知道,我国从夏代时起,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器的身影,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更是发展鼎盛,无论是制为容器还是用作兵器,青铜器都是上乘之选。

而我国在近些年的考古研究中,也发掘出了不少工艺精美的青铜器,按理说,出土一件青铜制品其实也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为何为令后人发出“穿越物”的感慨呢?

只因为这件青铜器,是一只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是如今工业中常用的一种测量长度的仪器,可以通过拨动卡尺的游标来测算一些微小物品的内径,主要负责探测一些精确度需求较高的物品。

当今世界公认游标卡尺的概念,是由法国人约尼尔·比尔在1631年时提出的,在他的数学专著中,约尼尔详细的论述了游标卡尺的制作原理和结构特征,而第一把游标卡尺则是在1851年时,由美国的一家公司制作而成的。

可1992年时扬州汉墓的一件考古发现,却几乎要打破这一既有认知。

1992年的5月,众多考古学家聚集在扬州市的甘泉乡,对一座汉代的砖室墓进行科考发掘。

令他们惊诧的是,在这座千年前的墓穴里,竟然埋葬着一把与游标卡尺模样无二的青铜器,专家们把这一文物称作“青铜卡尺”。

这件青铜器和当今通行的游标卡尺一样,也是由固定尺和活动尺等相关零部件组成,固定尺上开有一道长长的横槽,横槽里边放置着一枚可以旋转活动的把手。

最初,专家们对这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主张这或许是某件青铜马车陪葬品上的部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这件青铜器,也可能是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兵器,人们都没有往游标卡尺这种测量工具上想。

可随着研究的深入,种种猜测被一一否决,反而是看上去最不具有可能性的猜想,逐渐被证实:这件青铜器确实是一件千年前的游标卡尺。

根据这把青铜卡尺的构造原理,当时的人们可以通过拨动横槽里的把手,来移动活动尺的“量爪”,将量爪固定在待测量物品的边缘,再通过读取固定尺上的数字,确定待测量物品的种种数据。

这样的用途,与法国人约尼尔1631年时提出的关于“游标卡尺”的构想并无二致,甚至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将这种猜想变成了现实。

专家们研究断定,这只青铜卡尺,应当是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间东汉时期的产物,极有可能产生于王莽新朝时期。

王莽称帝时期,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对时人发明的各类新奇技术或是巧妙工具,一律给予重奖。

在这一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新朝时期各类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生产技术有了快速的更迭飞跃。

因此,王莽新朝年间能够生产创造出一件用途颇广的青铜卡尺,倒也合情合理。

且晚清时期的一些文人著作中,也曾收录了新朝年间制作铜卡尺的拓本,也能够佐证早在汉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制作精良的测量工具——青铜卡尺。

只是这只青铜卡尺与现代的游标卡尺近乎复刻般的相似模样,仍令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这件青铜卡尺被珍藏于扬州市博物馆,它的出土已然证明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达,几乎要将游标卡尺概念的问世时间推至千年以前,也难怪世人会发出“莫不是穿越物”的感慨了。

明朝出现的“瑞士表”

这第三件文物就更令人纳罕了,因为它像极了一块远渡重洋而来的现代化产物——瑞士手表。

2008年,考古专家们在我国广西省内挖掘一方明朝古墓。

这座墓室保存良好,发掘出土的各类随葬品,对研究明朝前后的历史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也是因此,考古学家们在开展挖掘工作时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损毁了这数百年前的物件儿。

就在众人小心翼翼地清扫棺椁上的尘土时,只听得“哐当”一声响,像极了小石块坠地的声音。

大家连忙打起手电筒四处寻觅,在地上发现了这枚偶然掉落的奇怪“石块”。

这枚“石块”像极了戒指的模样,整体呈现一只圆环的外形,大小约莫是女子手指的粗细,专家们初步猜测,这或许是墓主人的随葬饰品。

可随着“石块”表面的尘土渐渐被拂去,这枚圆环物品的模样开始清晰了起来。

众人凑上前一看,皆是大惊失色,这枚指环的表面竟好似一只表盘。

圆环的正面呈现出六边形的构造,是现代最常见的表盘模样,而这面六边形上,更是刻着一长一短两根细细的指针,依稀可辨指向了十点零六分的方向。

这个发现,令大家吃惊不已。

毕竟当今世界最早的手表,大概是在十九世纪时被发明的,是为一位匈牙利的贵族夫人量身打造的手镯形制腕表,而这座古墓却明显是明朝时期某位贵族的墓穴,二者的时间差将近百余年。

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差摆在眼前,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早在世界上第一只手表诞生以前,我国就有了“戒指表”的身影。

大家仔细端详这枚“戒指表”,却在表盘背面发现了更加令人诧异的细节。

据说,表盘的背面有着一些凹凸不平的刻痕,仔细辨别来似乎是英文“Swiss”的模样。

“Swiss”作何解释,其实是“瑞士”的英文缩写,多数产自瑞士的物品上都会带有这一字样。

如果这枚手表上的字样查证属实,那么就说明早在明朝时期,我国就和大洋彼岸的瑞士有了贸易往来。

可是我国明朝末年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渔民出海捕鱼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更遑论和海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而明朝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活动,也不过主要围绕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个岛国展开,最远不过涉足东非、红海领域,和瑞士还隔着遥远的距离。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只“瑞士表”是明朝时期中国和瑞士贸易往来的产物的解释,根本不能成立。

一时间,这只戒指表是穿越者携带回去的说法甚嚣尘上,看似离谱的“穿越说”似乎成为了最合情合理的解释。

可穿越的说法,仍然只是一种大胆的猜测,根本没有能够支撑的确凿证据,或者说,“穿越说”只不过是人们对未知事物暂且归纳出的统一结论,并不代表最终的定论,尚还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面对越来越荒诞的种种猜想,专家们对这枚“瑞士手表”展开了更为细致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仪器勘测,提出了这只“手表”的材质,是某种成分的金子或是特殊玉石“琥珀”的猜想,但仍然难以断定这只“手表”的具体生产年份。

尽管我国古代也有着精确的计时工具,比如“滴漏”或是北宋时研制出的“水运仪象台”,但这些工具所代表的我国传统计时方式和西式的钟表计时,还是存在些许差别的。因此,这只手表是我国明朝时期制作的计时工具一说难以成立。

再则,我国明朝万历年间确实有西洋钟传入境内,是外邦传教士进贡来的稀罕物件,约莫也代表了国外当时最先进的钟表制作工艺。

既然当时两国邦交的礼物,尚且是块头巨大的自鸣钟,那么足以说明,彼时的西方国家也尚未出现小巧精致的“戒指表”。

那么或许,这只指环是产自瑞士的“戒指表”的观点已然不攻自破。

专家提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只指环只是贵族女子的装饰品,而非我们理所应当认定的手表。

首先的原因便是这只指环的制作材料,无论是金子还是琥珀,都是王公贵族惯用的饰品材料,而这两样材料无疑都不适宜被用来制作手表。

再则,大家都是因为看到了指环表面的两根凸起的针状物,就先入为主的断定是表盘的指针,但也有可能这仅仅是两个凸起的装饰品,并没有特殊的指示时间含义。

另外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既然是手表,那么必须要有供给手表运行的机械装置,比如机芯和轴轮。

但这枚出土的指环表面薄如蝉翼,又没有可拆卸的表盖痕迹,丝毫不像是嵌有了种种手表配件的样子。

至于指环背面的英文字样,毕竟只是根据凸起纹路做出的猜测,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那就是瑞士的英文缩写字样,也有可能是大家牵强附会的心理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才有专家给出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猜测,就是所谓的“瑞士手表”只不过是大家基于指环呈现的种种巧合给出的猜测,这枚“手表”应该是简单的指环装饰品,只是雕刻工艺与当今的手环极为相似罢了。

当然,这也是一种尚未得证的猜测,关于这枚神秘指环仍然萦绕着诸多未解之谜……

其实,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是存在着许多令人费解的巧合之处,有的古人似乎已经具备了超越时空的现代化思维,有的物件似乎具备和现实之物别无二致的构造,这或许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也正是考古的价值所在。

或许,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曾经令人费解的谜团也终将一一揭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王莽   明朝   卡尺   瑞士   青铜器   指环   青铜   中国   文物   手表   时期   水晶   神秘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