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段氏外科(三十九)朴炳奎肿瘤康复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下)

朴炳奎关于肿瘤康复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下)

岳鑫鑫,张茗,朴炳奎,等

3.2.1术前,标本同治

《景岳全书·积聚》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正虚是癌毒产生的基础,癌毒是肿瘤发病之根,且癌毒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往往不会独自发病,多与痰瘀、热毒等病理因素等互相夹杂,故早期中药治疗当扶正祛邪,基于病机的认识,扶正以益气养精、补益脾肾为主。祛癌毒则以“痰、瘀、热、毒”4个方面分而论治,蕴含清热解毒、通络散结、化痰解毒、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针对脏腑精气虚损,朴教授常以黄芪、黄精为核心药对,黄芪补益脾气兼利水湿,脾气不虚则痰无以化生,黄精补肾精的同时助脾健运,两者合用共补先天、后天。病证结合再配伍其他药物,如肺气不足可加灵芝、淫羊藿助黄芪、黄精滋补肺肾之精气,金水相生,且黄精滋补肾阴,淫羊藿温壮肾阳,4药共用,在润肺养肾、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还实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朴教授还常配伍麦芽、谷芽、鸡内金等开胃醒脾、促进消化。

而祛邪之法的选择,则需要根据不同癌毒的特点以及不同肿瘤的具体癌毒进行辨证论治,特色用药。火热毒邪易生风动血、流窜侵袭,治以凉血消肿、清热解毒,临床常选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常用药物有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山豆根、重楼等。热毒伤阴则可适量配伍知母、黄柏等滋阴降火。痰因虚而生,毒由痰所化,以痰毒论治,治以化痰散结、抗癌解毒,多用二陈汤、消瘰丸加减,常用药物有葶苈子、白芥子、旋覆花、牡蛎、昆布等。治疗虚证痰毒常使用参苓白术散燥湿健脾,再配合清肺化痰、排脓祛痰的药物如天南星、法半夏等加强化痰之力。虚证瘀毒则多选用当归补血汤,达到补气血、行气血的双重目的。

3.2.2放化疗期间,注重增效解毒

患者常伴恶心呕吐、营养不良、精神状态不佳等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容易导致大量严重的并发症,也会使患者产生治疗的抵触心理,降低疗效。朴教授主要针对治疗产生的毒副反应,使中医发挥增加疗效、缓解毒副作用、促进康复的优势。临床研究发现,放化疗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加重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也常出现血凝和免疫功能的异常,临床多出现乏力、气短、疲倦、疼痛、舌紫暗伴瘀点、面色晦暗等“气虚血瘀证”的表现,朴教授由此提出了益气活血解毒法,常用药物有生黄芪、人参、党参、丹参、鸡血藤、郁金、赤芍、仙鹤草、益母草、川楝子等。此阶段常常辅以针灸等多种中医康复措施。研究发现,针刺、隔姜灸、足浴等都可以大大缓解肿瘤患者的不适症状。

针对放化疗对消化系统的损伤,朴教授主要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健脾益气的方法,常用处方有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以恢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功能,可明显改善化疗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同时需要注意,患者多于此期间津液重伤,强调滋阴生津以外,也需要补气生血。精血同源,使血液、津液充分滋养各组织器官,常用药物有生地黄、北沙参、知母等。

3.2.3术后、化疗后、放疗后,注重防止复发与转移

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的患者,邪虽去但正气难复,正气虚损,癌毒极易复发致病。故康复目标为恢复正气,防止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其中,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机体内环境起决定性作用。此阶段患者容易气血亏虚、亡血伤阴,临床多出现头晕、面色苍白、便溏、神疲乏力、舌白、脉细弱等症状,此时宜调和气血,可选用当归补血汤或八珍汤,常用药物有紫河车、当归、黄芪等。气虚则血不行,故容易出现血瘀之象,可配伍少量活血化瘀之药,如红花、丹参等。加之化疗药药效猛烈,手术也极易进一步损伤脾胃,使脾胃之气升降异常,易加重癌毒之邪,故调理脾胃是重中之重。正如《难经·十四难》所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朴教授指出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调理脾胃、促进肿瘤康复具有辅助功能,人们常认为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可以补充营养,利于患者机体恢复,但朴教授强调太过营养的食物往往难以消化。患者脾胃功能本就虚弱,容易对脾胃的运化功能造成负担,应尽量食用易消化的食物,以五谷养脾胃,之后再逐步适量地添加其他营养。

朴教授还指出,肿瘤的发展、传变具有规律性。张仲景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方剂中加用调理传变之地脏腑功能的中药,提前顾护,能增强其抗邪能力。如肠癌易出现肝转移,治疗上应采用健脾和胃加疏肝理气之法预防转移。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密切关注肿瘤的复发或转移。

3.2.4疾病中晚期,重在温阳

患者往往出现癌性疲乏、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可伴剧烈疼痛等临床表现,或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贫血等。朴教授认为这与肾阳虚衰或脾肾阳气皆虚密切相关,阳气严重损耗,失于温煦,阴寒凝滞,经脉运行不畅,导致病理产物癌毒的堆积,病情进一步发展。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故扶正以扶阳补土为基础治法,重用温补肾阳、散寒解毒之药,多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四逆汤、阳和汤为核心药方,常用药物有炮附片、桂枝、杜仲、细辛、山茱萸等。朴教授强调温阳分轻重之别,疾病中期阳虚甚者可以加附子、干姜、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但疾病晚期患者多为虚弱之体,不可大补,需缓缓图之,可予金匮肾气丸、理中汤,同时适当加用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等温补之品。“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也可在温阳的同时配伍少量滋阴药物。研究显示,约75%的进展期癌症患者伴有疼痛,会出现癌性疼痛,属中医学“痛症”,朴教授认为主要因正气虚弱,各脏腑功能障碍,癌毒入侵,痹阻脉络所致,需根据不同病证加减。如临床常用芍药甘草汤缓解气血两虚型癌性疼痛,气滞血瘀可加乳香、没药、佛手,寒凝疼痛可加胡椒、小茴香、生姜等。此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康复,有效地减少了癌性疼痛患者使用吗啡滴定的使用量,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镇痛效果。

(续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燕京   肿瘤   脏腑   黄芪   脾胃   外科   药物   患者   疼痛   教授   学术   常用   思想   功能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