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云霄岩探古

云霄岩主峰

云霄岩蜘蛛洞(古哨卡所在地)

云霄岩,又名蜘蛛岩、蜘蛛寨、蟜蛸岩(当地迪坑话称蜘蛛为“蟜蛸”),原属清流县管辖。1959年5月,云霄岩所在的清流县塘前人民公社划由连城县管辖,自此云霄岩归属连城。云霄岩是冠豸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丹霞地貌景观,位于连城县东部、塘前乡迪坑村境内,占地面积6.1平方公里。

景区峰林陡立、丹崖绝壁、古木丛生、清涧长流,登高远眺,冠豸山、竹安寨景区就在眼前。这里有一线天、天墙、石梯等类似冠豸山、竹安寨的景点,也有涡状丹霞地貌、明清古行道树群落等特色景观。目前,云霄岩景区尚未开发,除了山上新修建的道观、庙宇、栏杆扶手等,其他基本保持历史原貌。

云霄岩始建于何时?民国版《清流县志·卷之二地理志》中记载:“云霄岩,一名蜘蛛岩,在仁里迪源保西行五里许。石山崒嵂,形如匹马,上有天然石洞,中祀观音大士。明季村民江应海錾径筑隘,避乱于兹。”仁里,指民国时期的清流县仁里乡,管辖范围为今天清流县的李家乡和连城县的塘前乡。迪源保,为民国期间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保甲制度的保名。民国时期闽西地区的保甲制度实施于中央红军长征后,时为1934年12月。迪源保范围为当时的迪坑村、小溪村、水源村、南坑村,保所设在迪坑村。

清康熙版迪坑村《九益公总谱》对云霄岩的修建有着更为明确的时间记载,云霄岩为迪坑村民江应海修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云霄岩除了风景秀美外,遇匪乱时可以到此躲避,所以又称蜘蛛寨。

迪坑村目前有人口144户486人,有江、李两个姓氏,李姓4户22人,江姓140户464人。迪坑村江姓始祖叫江九益(原名江杨忠),元中期时于天历元年(1328年)从清流县堡里乡江坊保迁入清流县折桂乡北团水源村江屋岭。至元末第六世江万六时,全族人再次迁移,一支迁往广西廉州,一支迁往连城北团,第三支迁往迪坑村。江氏迁入迪坑时,当地原有村民罗、范、黄、马四姓。

包括连城、清流在内的原汀州府地域,历史上经常发生匪患、动乱。为保村民平安,明代迪坑村江氏十一世江应海、江应湖兄弟前往嵩山少林寺学习武艺,学成后回乡举办武校,自此尚武之风兴起,令匪徒不敢觊觎。迪坑村位于两山之间,村道从村中蜿蜒穿过,进出的村道无险可守,一旦遇到匪患、战乱,极易受到危害。因此,江应海在与迪坑村直线距离1公里的云霄岩上“錾径筑隘”,建设寨防设施,始有云霄寨。景区内有一条村民进出连城县的古官道,总长约3公里,主峰下一段两旁有近30棵古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

云霄岩上最大的建筑是贵灵山观,是一个奉祀欧阳真仙、罗仙公、赖仙公的道观,建于原云霄岩书院旧址上。云霄岩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迪坑人江祖顺创建,授课教师则是江一诚。江一诚是迪坑江氏第一位秀才,他把花草鱼虫、四时耕作、天文地理、读书处世等内容,用本地方言编著成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四字一句的启蒙教材《眼前便用》。

而迪坑著名的“文明有象”匾,则是清代纪晓岚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担任福建提督学政后的第二年,为生员江龙蟠所题,江龙蟠的父亲就是江一诚。迪坑村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先后出了“一都司两举人三进士”。

蜘蛛洞是云霄岩景区标志性景点,因洞壁上有十余个类似蛛网的涡状丹霞地貌而知名。明末云霄岩刚开发建寨时,这个洞为当时的瞭望哨卡所在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下彭大顺率军进攻迪坑村时,这里再次成为当地村民的哨卡。之后,当地人在蜘蛛洞里建了一个三面通透的简易庙宇,名叫奉灵庵,奉祀观音大士一直至今。

民国十三年(1924年),清流人赖以传受迪坑挚友江肖栅之邀,乐游云霄岩,并写下一首名为《登蜘蛛岩》的七言律诗,诗曰“巉岩石绝类蛛网,坐我仿若蛛之宫”,形容人坐在蜘蛛洞里,仿佛就像神仙坐在天上的蜘蛛仙宫里,逍遥快乐,无忧无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连城   云霄   连城县   清流县   哨卡   清流   景区   地貌   村民   蜘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