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僧却多次破戒,2次娶妻纳妾,圆寂后被火化,舌根却烧不烂

历史向来是人们追寻的真相,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创造出来的传奇。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在一次采访中曾经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如果有来世,你希望出生在哪个国家?汤因比回答道:希望出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经传入的中国新疆

经考证,他所说的这个地方,古时候名叫龟兹,在两千年前,还没有归入中国的版图,龟兹那时已经是泱泱大国。

在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之后,不知道何时,佛法出现在了这个名叫龟兹的国家,当地人并没有惊讶于它的起源,而是很快地接纳了它。

一代佛法大家的诞生

几百年之后,龟兹国的公主与天竺国宰相的长子鸠摩罗炎相爱,婚后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鸠摩罗什,他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

今日何其有幸,可以在史书中一窥他传奇的生平。透过厚厚的史书,荣幸之至能够沿着他走过的路,一观他人生路上的烟霞。

在鸠摩罗什7岁时,他的母亲受佛法感召,出家皈依了佛门,鸠摩罗什便跟随他的母亲一起开始修习佛法。

12岁的鸠摩罗什便已颇有成就,他开坛讲法,他的信众里甚至有国王,就这样,他在周边国家的声望一天天水涨船高,这些国家排着队的邀请他做自己国家的国师。

鸠摩罗什生来就是与众人不同的,他无比聪慧,他的母亲从小便告诉他,他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他会将佛法带到东土,尽管他的路途充满了艰难险阻和未知的忧患。

宣扬佛法之路

自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原地区通过这条道路与外国的文化进行交汇,在这条繁荣的道路上,人们不仅交换着外国他乡的宝物,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相互浸染。

佛法遍布西域之后,僧人们不畏艰辛,带着释迦摩尼的思想,踏上了中原的土地。而佛教真正大规模的在中原扩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此时正处于五胡乱华的节点,这些游牧民族的统治者是在马背上打来的天下,彪悍的他们自然接受不了中原帝国推崇的治国思想。

就在此时,一个全新的思想文明出现在他们面前,佛教的思想立马受到中原统治者的关注。

鸠摩罗什作为那些前往中原宣传佛教思想的众多僧人中的一个,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他将了悟的世界带到人们眼前。

话说他在龟兹做了国师之后,名声很快传到了中原地区,很快,他的声名给他带了第一个磨难,他被前秦皇帝苻坚掳掠到凉州。

人们擅长通过斑驳的史记来臆测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即便你是得道高僧,也没有放过的道理。

鸠摩罗什的红尘

大约古人对待俘虏,都是以羞辱为主,对于一个很有名望的高僧来说,羞辱他的方式就是让他破戒,声名扫地。

和现代影视剧的荒唐剧情一样,鸠摩罗什被强行灌醉,在陌生的房间醒来时,发现和他共处一室,还有一位女子。这便是人们后来所说的他的第一位妻子。

短时间内传播开来。在外界看来,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袈裟上沾满了污秽。但这些遭遇,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他的命运从踏上中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任凭他是智珠在握的得道高僧,是人们心中最有望成为当世佛陀的人。

之后的岁月,人们提及他时,除了他在佛法方面的造诣,还会津津乐道于他在红尘中所发生的事。

前秦灭亡之后,鸠摩罗什依旧被后凉国君主困于凉州,他不曾想到,他将会在凉州城度过17年的光景。

后凉国的君主,抱着凡俗人的意愿,揣度着一代大师的心思。他觉得像鸠摩罗什这般的传奇人物,必须留有后代。鸠摩罗什在他的逼迫下又娶妻生子。

鸠摩罗什虽破了戒,但他依然不卑不亢,尽管他在世人眼中已是狼狈不堪的形象,在佛教的信徒眼中,他早已跌落神坛。

他不在乎,只要能继续宣扬佛法,无论身在无间炼狱,还是世外桃源,他都能坦然处之。终于,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人们自惭形秽,折服于鸠摩罗什的佛法之下。

破了戒意味着他这一生,再有悟性,再有机缘,也无法成佛了。虽然被困于方寸之间,人身自由受限,但想让他就此沉沦,是不可能的

鸠摩罗什在凉州城内,渐渐地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他开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范围内宣扬佛法。

人们凡有疑惑,都会想到这位佛法大师,慢慢地,鸠摩罗什的弟子越来越多,信众也越来越多,人家喜欢听他宣讲佛经,用来洗涤自己的灵魂。

前往长安,完成使命

在纷乱迭起的年代,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鸠摩罗什也不例外。后秦国主姚兴为了鸠摩罗什,轰开了后凉国的城门。

在被困凉州城17年后,鸠摩罗什终于得以离开。他在前往长安之后,决心完成自己早已在心中制定好的伟大目标——翻译经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他翻译的心经。

他翻译经典的同时,还广收弟子。但他的弟子在知道他曾娶妻之后,便想效仿与他,但鸠摩罗什是何等人物,他当即用吞针的方式告诫弟子,要对自己所崇敬的佛法忠诚。

鸠摩罗什在长安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他完成了浩大的经书翻译工作。他在圆寂前对众人说:“如果我翻译的经书没有错误,那么希望我死后,舌头不会焦烂。”

结局果然如他所言,他的形骸烟消云散,但舌头依然如生。如同他对佛教的忠诚,始终如一。

结语

千年之后,鸠摩罗什曾经的红尘轶事被人重新拾起,写进志异书里,人们为书中的情感所流泪,从而去探寻了解这位佛法大师的履历。

而历史从来不是以往先贤的评判者,而是他们生命的载体。没有人够资格去评判他们。对于这些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心中理想的伟大独行者,我们只能望其项背,而不可亵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高僧   中原地区   释迦   舌根   佛教   中原   长安   佛法   中国   弟子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