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禄丰市隐藏在深山里的老牌国营厂,废弃多年仍不缺当年辉煌

三线建设时期,六机部在云南布局三家工厂,这三家工厂分别是国营西南长征机械厂、国营西南胜利机械厂、国营西南红云厂,简称云三厂,而这三家工厂日后成为云南航天的的主干单位。本文来聊一聊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土官镇塘北冲村的国营西南长征机械厂。

长征机械厂始建于1969年,由长春、太原等地援建的三线厂,代号5042,主要研制和生产导弹以及零配件。导弹当时属于高尖端武器,代表的是先进科技,这个小山沟里亦云集着来自祖国各高等院校的人才精英。为充实科研队伍,还从全国各个高校招优秀的大学生来支援三线建设。

除了有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还有一支政治觉悟高、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的生产队伍。为保持建设队伍革命纯洁性,职工大部分都是转业军人,还有部分来自民工营的积极分子和少部分昆明当地的知识青年。小山沟沟里聚集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民族习俗,凝聚成一股特殊的三线文化。

三线厂的特殊性,其生活区如同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更像是山区里的小王国。严格的安保制度,外面的人不了解里面的世界,里面的人又极少跟外界联系,使得山区里的小王国格外的神秘。生活区内有为保障职工生活日用品需求的商店,有提供职工子女求学的子弟学校,有提供职工和家属填饱肚子的伙食团,更有联系家属的特有信箱。

据说当年职工们的伙食不错,职工每个月可以领取1斤肉票,家属子女能领取到半斤肉票。以当年物资特别是生活物资缺乏的年代,能吃上猪肉那可是农村人的美梦。附近村民每到伙食团烧菜做饭的时间,都会来到厂区附近呆一下,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够闻到伙食团里飘出来的肉味。只是当年安保严格,要不然伙食团的围墙都挤满附近的村民。

1978年云三厂整体移交八机部,云南亦成立云南八机局,进入80年代后国际形势有所好转,军品订单逐步减少,国家出台三线产业调整,军转民民养军成为当时三线厂的洪流。长征机械厂在80年代初期进入民用领域,民用品主要生产冰箱。兰花冰箱推向市场亦得到顾客的喜欢,当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买冰箱不仅要凭票还要排队。兰花冰箱的成功也让长征厂走向新的高度,成为军民两用三线厂的典范。

长征厂的职工不仅生活待遇好,医疗福利绝对是一流。厂医院建设好中央还派遣来自大医院的名医,厂长认为派来的几位医生不能满足职工们的就医需求,还委派主要负责人去北京、昆明等地的白求恩大学邀请医学专家来厂医院上班。厂长为了能够邀请到好医生,还破费几瓶茅台和特品茶好几斤。长征厂的医疗技术太好,连县城的居民都来长征厂的一员就医。

教育水平在当时的禄丰县也是超一流的,毕竟是搞科研的军事单位,科研人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假设教师岗位奇缺的情况下,随便拉个科技人员来讲课都是优秀的教师。比起地方紧缺的师资力量,公办教师不够有民办补上,民办教师不够还有代课教师,这样的教师队伍岂能跟长征厂的子弟学校比。据说长征厂的子弟学校有很多来自县城,各个乡镇的高干子弟。

1988年,三线产业再次深化调整,将取消云三厂建制,云三厂则组合成立云南航空总公司。90年代国家工业体制再次调整,并运行转民的三线厂迁出大山,长征厂亦响应中央号召,离开山沟走向城市。长征厂搬走后所有资产移交地方,后来长征厂的生活区成为一所监狱,还有部分厂房被磷矿厂使用过。但长征厂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等原因,绝大多数的建筑仍旧处在闲置的状态,有些甚至出现破旧和坍塌。

三线建设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出于保密而这段历史极少有人知道,近些年三线建设不断解封,还有很多人开始关注三线建设,才使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段短暂而又神秘的历史。之所以说神秘,那是在当时参与三线建设的老一辈人都未曾提及过,哪怕是退休后一直都是守口如瓶,而第一代三线建设者大部分都已经离世,健在的也是寥寥无几。对于三线建设者不知如何说好,只能向他们致敬。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禄丰   肉票   云南省   生活区   云南   伙食   老牌   机械厂   冰箱   职工   当年   队伍   辉煌   多年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