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晚年回忆淮海:要不是蒋介石乱命,我先打刘伯承可以全胜

文|探古论今人

编辑|探古论今人


1950年初,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路一号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战后复盘”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行。参与这场大会的,有且不仅限于,昔年国民党王牌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等一班人马。

国军各个派系将领之间的不和举世皆知,因此,这场战后讨论很快也就成了“分锅大会”。熟料,就在一派纷乱互相讨伐的嘈杂声中,现场官衔最高的国军副总司令杜聿明却是沉声感叹:党国不亡,没有天理。

《决战之后》剧照

上述画面,出自经典影片《决战之后》,而里面的杜聿明之所以如此感叹,一方面感念于国民党内部的问题重重,另一方面则亦有埋怨蒋委员长之意,毕竟,若非有校长大人空投手令,他杜聿明很可能已经在淮海中“逃得生天”


事实上,不仅在影视剧里,现实中,被特赦的杜聿明也曾在之后的战史评论中,埋怨过蒋介石:关于徐蚌会战,若非蒋介石粗暴干涉我原本部署,我军可获全胜!

正所谓,不是国军不给力,实是蒋公太神奇。

杜聿明

在淮海战役80万对60万的兵力优势之下,蒋公究竟如何亲手将优势断送?

而杜聿明口中所谓“我军可获全胜”,又有着怎样的战略依据?


一 ,谁是蒋介石的“背锅奇侠”


说起杜聿明,此人是黄埔一期出身的天子门生,在派系纷乱且裙带关系异常严重的国民党内部,此人之所以能够步步高升,与这层关系有着不小的关系。

杜聿明

然而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层关系固然为杜聿明带去了职务上的便利,却也一度让他成为为蒋公“背锅”的一众人马之一。你还别说,作为蒋公手下的得力干将,三大战役一败再败失败的三口“黑锅”,杜聿明一个人就背了两口。

淮海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曾亲赴沈阳指挥辽沈战役中的国军作战,为此,此人还专门想出了一个“东西对进,歼林彪于锦州城下”的“完美”战略。当然,这个所谓“完美战略”最后的解决,却是在葫芦岛侯镜如攻击不顺,沈阳廖耀湘“摸鱼偷懒”的背景下“功亏一篑”。

眼看辽沈要以惨败告终,蒋介石遂于10月初,急调正在养病的杜聿明来东北主持大局。

听闻蒋公急电,杜聿明凭借自身的军事素养,自是一眼就看出国民党军于东北已颓势尽显,不愿赴任。熟料,他婉拒的话刚说出口,蒋公就以“你不是害怕了吧”这类的话挤兑杜聿明。

万般无奈之下,杜聿明只好咬着牙赴任,但也仅在23天后,就被攻势强大的四野撵回北平。至于他本人,也就成了蒋公“金蝉脱壳”后的替罪羊,俨然被批为辽沈战役失败的第一责任人。

背完辽沈的锅,时间也就到了淮海。这时,蒋介石本想着锅不能全让光亭(杜聿明 字光亭)一个人背了,所以就先试着把武汉的白崇禧拉到徐蚌战场当这个替死鬼。

白崇禧

可话说回来,白崇禧此人素有“小诸葛”的“美名”,为人处世那是精明的厉害,蒋介石要给他军权,桂系出身的他当然想要,但问题是,此人在战前到徐蚌一线走了一遭,回来就改了主意。

为啥给他军权他不要?因为这位小诸葛在走了一遭前线之后赫然发现,且不说国民党基层士兵士气低迷,蒋公又时常越级指挥的已有前提,只说猬集于此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几位“栋梁”,放眼望去,几乎没一个能听他区区一个“桂系大员”的话的。

就这样,出于以上种种考虑,白崇禧最终以“南京可以直接指挥,不必重床叠架”为借口,婉拒了蒋介石让他出任的要求。

宋希濂

眼看白崇禧拒绝背锅,蒋介石转而找上了当时身处川湘鄂的宋希濂,但宋希濂思来想去,也觉得自己一个小小中将的屁股不够大,压不住淮海这个火山口,所以同样出言婉拒。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蒋介石也没了办法,国军内部的资历大将就这几个,思来想去,刚从辽沈仓皇出逃的杜聿明就又成了蒋公的“座上宾”。

不得不说,黄埔一系,不仅是国军将领进身的台阶,有时也是一种身份上的桎梏。尽管不愿跳进这个火坑,但杜聿明限于自身身份,依旧选择赴任这个副总指挥,他在其回忆录中如此写道:

杜聿明

“徐州已成这个鬼局面,自己去为刘峙等作俑,白白送死值得?还是不去的好。我的恐惧心理一直上涌,觉得徐州战场好像一个刑场,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



二 ,杜:按我计划,可获大胜。蒋:你先去东北


话说回来,尽管心头不喜,但杜聿明此人在上任后依旧兢兢业业,而且其实早在辽沈之前,在徐州担任“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就已经为应对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大战,制定了一个大体说得过去的战略。

杜聿明

一:收缩华东地区兵力,构建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寻机向山东地区的华野部队发动进攻。具体实施时,部队当以鲁南、鲁西南等,华野控制力量薄弱地区地区的战略要点,为主要进攻方向。

二:攻破华野一部占据战略要点之后,依据当时情形,可采取固守战术,引诱陈粟所部来攻,待其攻势挫于坚城,再发大军自南向北,席卷山东,收复济南、泰安,凌逼华北。

三:在华东集大军向北之时,华中剿总应派主力向豫南、豫西南一带进行扫荡,若此地刘邓所部的中原野战军向华东靠拢,则徐州剿总与华中剿总并力予以阻拦及歼灭,以获全胜。

平心而论,从纸面来看,杜聿明做出的这个战略可谓“无懈可击”。因为在杜聿明提出上述建议的同一时间,陈粟所部的华东野战军,已因连续作战而急需修整,倘若这时徐州方面集大军慢慢蚕食相对空虚的山东解放区,华野亦极有可能被国军以兵力优势挤出鲁南山区。

与此同时,刘邓所部的中原野战军,由于在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丢掉了大部分重武器,兵力也在群敌环伺之下从最初的20万缩减到十万出头。所以,扫荡豫西南在这一时期也绝对可行。

由此可见,倘若杜聿明能够在华东华中贯彻他的战略,以攻代守,说不定还真能给他带领党国“再次伟大”。

然则,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杜聿明信心满满,将要在徐州剿总一展才华的时候,东北战场上的辽沈战役却突然开打,杜聿明这个救火队长,也忽然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要求他到东北“背锅”。

等他一走,他苦心孤诣打造出来的战略,就被徐州剿总那群“牵着不走、打了倒退”的军队将领们抛于脑后。一次纸面上赢面很大的胜机,就这样成为一番空想,被人轻轻放过。


三,“微操大师”蒋中正


说起蒋介石、蒋中正、蒋校长、蒋光头,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物流大队长”的绰号。毕竟从西北到东北,国民党大批武器装备都被他全部送给解放军,以至于缴获国军装备最多的东北野战军,一度被毛主席夸奖为“肥的厉害”。

与此同时,除了“物流大队长”这一身份,蒋介石头上其实还有另一个“微操达人”的“光荣称号”,而纵观此人一生,前面临阵换将致使错失战机的事儿,在蒋公的微操实例中还真就算不得什么大事。

常言道:敌有战术,我有微操。蒋介石此人作为黄埔校长,时常对自己的军事指挥水平志得意满,或许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莫使“明珠”蒙尘,此人尤其喜欢越过战斗的前线指挥官,越级指挥师、团、营,甚至连一级部队。

1935年,红军突破乌江,蒋介石闻讯,对薛岳这个贵州绥靖公署领导人十分不满,而后便以战场指挥官自诩,直接撇开前线薛岳,亲自打电话调动各个部队,薛大将军也只好乖乖“侍立于侧”,充当了蒋公的高级传令官。

薛岳

无独有偶,在抗战时期,蒋公的“微操”相较于之前已经更上一层楼,不仅经常干涉师一级指挥,在某种极端情况下,营一级单位甚至都能被蒋公命令左右。

徐州会战,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渠手底下有一个好容易攒起来的炮兵营。结果,一次韩复渠在率部溃退时,想要把炮兵营拉上来掩护,却忽然发现,自己的炮兵营不知道啥时候已经被蒋公抄了底,直接整个编制都归到汤恩伯手底下去了。

由是如此,惹得韩复渠是时大骂:“老子抄日本人后路,蒋某人抄老子后路。”

韩复渠

当然,要问蒋公令人惊艳的操作还有什么,上面的例子还远不敢称“最”,1948年底,淮海战役爆发,这时的蒋公微操已经登峰造极,诸如朝令夕改、空投手令之类的手段俨然信手拈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别看杜聿明已经关闭了全军上下所有电台,可到最后,杜副总司令还是逃不出蒋公的手掌心,以至于进了功德林读书深造都在感慨:“党国不亡,没有天理。”


话说回淮海战局,东北大局已定之后,回到徐州的杜聿明赫然发现,自己临走前制定的策略非但没有被执行,甚至还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改了个面目全非。

原本杜聿明是妄图依托双方兵力差距主动进攻,可到了蒋公这儿,他却提出将徐州的军队南撤至淮河一线,摆出一副一字长蛇阵的防御态势,还美其名曰: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熟料就在部队按蒋公吩咐,准备南撤时,黄百韬却因为三绥区起义等众多因素被粟裕堵在了碾庄。情况发展至此,蒋公一时不知所措,不过作为黄埔高材生,杜聿明却认为,即便黄百韬已经遭共军保卫,只要自己运筹得当,依旧能在战场上战而胜之。

黄百韬

在对战局进行审视之后,他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即:令黄百韬坚守七至十天,先合大军南下,以泰山压顶之势压垮卡在宿县这一交通枢纽上的刘邓主力,继而回师向东,解黄百韬之围。

不得不说,从上帝视角纵览整个战局,我们会发现杜聿明这个计策功力相当深厚。结合史实:一方面,黄百韬身为一名非嫡系将领,竟在粟裕所部的猛烈进攻下坚持了足足十七天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武器弹药,中野亦在之后黄维兵团向东急进的背景下陷入苦战。

所以,倘若老蒋真的能按杜聿明的安排,国民党不敢说全胜,起码不会在这场战略决战中一战而溃。

粟裕大将战前动员

然而……就在杜聿明苦心孤诣勉力维持战线的时候,南京老头子又来“微操”了。一句话,他要求杜聿明:务解东侧黄百韬之围。


四 ,党国不亡,没有天理


众所周知,杜聿明虽然负责淮海战事,但在他手上还有一个从南京空降过来的正派司令刘峙。杜聿明想要“君命有所不受”,却又被唯南京之命是从的刘峙死死压住。

就这样,杜聿明暂时放弃黄百韬的方案遭到废弃,只得抛出第二个相对保守的方案,即:留下一个兵团固守徐州,其余兵团向东解黄百韬之围,更远处驻马店的黄维兵团则经蒙城、宿县攻击前进,与自己汇合。

刘峙

从后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说这个安排很妙,不仅完美契合了蒋介石的命令,也能给黄百韬一个交代。可问题是,官面上能应付过去,如此分散兵力四处出击,解放军打起你来可不要太顺手。

一场大战下来,解放军面对分头并进的国军,那就是“击其首则首溃,击其尾则尾溃,击其中则全军皆溃”。最后,黄百韬没救到、黄维兵团被围不说,就连杜聿明、邱清泉、李弥这一大帮人也被解放军堵在徐州,倒是刘峙急匆匆坐着飞机逃到了南边儿蚌埠。

眼看前边打成了一笔烂账,蒋介石心意一变又一变,待到1948年11月23日,蒋委员长也终于“下定决心”,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领残存的三个兵团避开华野主力,绕道南下。

黄维

12月3日,杜聿明率部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因为怀疑蒋介石身边有“共谍”,他在撤退之前,只向蒋介石私下汇报了这一计划。由于唯恐蒋公转变心意,亦在开始撤退后下令全军电台静默。

孰料,就算是这样,蒋公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微操的欲望。打电话不接?蒋公发动能量,直接派飞机向杜副总司令空投了他的亲笔信,还是一句话:

停止撤退,速解黄兵团之围。

接到蒋介石的手令,杜聿明情知此番乱命会使全军覆没,但是由于唯恐自己不按蒋介石命令行动,战后蒋介石会将战败的责任再归咎于他,届时他怕是带着残军撤了出去也难逃一死。一念至此,杜聿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服从乱命,掉头折返与共军死磕,亦随即如他要去解救的黄维一样,被解放军围困。

1949年1月9日,被围困多日的杜聿明在饥寒交迫中率队突围,又于10日凌晨被解放军俘虏,而没过多久,功德林也自此迎来了一位国民党军中将副司令的造访。

杜聿明被俘


尾声:


在功德林,杜聿明经过教育改造后被第一批特赦重归社会。

1961年3月,其人又被任命为一名文史资料研究的文史专员,他积极撰写资料,也经常会与淮海战役中的其他共军、国军将领交谈。一些中野将帅在得知杜聿明曾两度意图向他们下手之后,也都多少有些庆幸当年老蒋没听杜聿明的。

杜聿明

杜聿明本人作为一名战史评价人员,亦曾表示:

“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淮海战役   辽沈   蒋介石   党国   所部   野战军   徐州   国军   南京   兵力   兵团   司令   晚年   国民党   解放军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