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锐评英雄刘胡兰激励了几代人,历史真相不容扭曲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说的是少年英雄刘胡兰。可你知道敌人想收买刘胡兰的时候,说的是“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个一百块钱”,还是“给你一百块银元”?这个问题,我们编教材的专家厉害得很。他们在二年级的语文教材课文修订时,把过去课文中的“给你一百块银元”,改成了“给你一百块钱”。有家长表示,这么一改,气得胃疼。感觉这是对历史真相的扭曲,对英雄的不尊重。

实际上这篇课文,去年就改了。一字之差,价值大跌。如果不加解释,今天的孩子会以为敌人给的,类似于今天的100块人民币,觉得敌人给到的诱惑并不大。

确实如此,哪怕当时100银元的口语表述真是100块钱,但今天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么一改,不仅违背了历史场景的真实性,而且英雄的形象、课文的教育意义,都是大大受损。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英勇就义,过去的电影、后来的课本,都是根据当时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采访追记的一篇通讯,改编而成。1956年就改编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所以英雄刘胡兰,可以说激励了好几代人。

后来的课本中,编者设置敌人口中的“100块银元”,凸显的是英雄面对巨大诱惑,视死如归不动摇的坚强意志。哪怕再往后100百年,这句话的意思和意义,都不会有人读后产生歧义。但今天编课文的专家这么一改,孩子们对于临危不惧的刘胡兰的同理心、敬仰心,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一字之差,可谓谬之千里。说它是误人子弟,一点都不过分。

100块银元可以改成钱,那么过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几文钱的文要不要改成几角几分?2匹白洋布的“匹”要不要改成多少厘米?一壶酒的壶要不要改成瓶,一斤盐的斤要不要改成500克。只要我们的专家教授手够闲,都想在课本当中伸一把,都渴望留下点自己的痕迹,这些都可以改得没有时代感,改得面目全非,冰冷无趣。可这时候专家教授的手,跟咸猪手有什么区别?他们留下的不是清新,而是污渍。

教材无小事,改改重印都是钱。所以编纂教材要严谨,要考证。要对历史,对英雄,对学生,对教育,保持高度的敬畏和敬重。不要几个人拍下脑袋,想改就改,既浪费钱,又伤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吕梁   英雄   银元   历史   雪松   块钱   课文   课本   真相   敌人   教材   专家   胡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