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党员被胡宗南囚禁,潜伏8年骗取其保险柜中文件,葬送3万精锐

登泰山的人,看见那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郁郁青松,会惊叹大自然生命力顽强,即使缺少水土,凭借阳光雨露,也能茁壮成长。革命者就是这样的青松。

这段话很好地形容了战争时期,潜伏敌营的红色特工所处的环境。他们深入虎穴,得不到任何支持,只能靠自己的机智、谨慎、冷静去与敌人周旋,弄到组织需要的情报。

他们随时有暴露的可能,就像那峭壁上青松,一旦滑落便会坠入无底深渊。但青松总能破石而出,在没有水土的峭壁上,用自己粗壮坚韧的根系牢牢地抓住岩壁,向上生长。这正是隐蔽战线工作者让人惊叹的地方。

写上面那段话的人是一位叫蔡茂林的红色特工,与其他隐蔽战线工作者最大的不同是,别人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打入敌营,进入后必须编造许多故事才能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他是被敌人抓过去的,是政治犯。

蔡茂林从一名政治犯起步,却弄到了胡宗南集团许多核心情报。甚至还打开他司令部的保险柜,拿到了其主力部队的绝密资料,最终该部在解放军打击下覆没,使西北战局彻底扭转。

蔡茂林是如何做到的呢?

蔡茂林

从一名囚犯成了潜伏敌营红色特工

蔡茂林是河南新密市城关镇人,1920年出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蔡茂林初中尚未毕业,出于爱国热情他参加了密县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蔡茂林为人胆大心细,能说敢闯,受到了地下组织负责人的赏识,介绍他到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11月,蔡茂林被分配到陕北公学33分队学习,毕业后他又被派去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学习军事。

1940年初,蔡茂林回到密县,但此时密县地下组织遭到了敌人破坏。蔡茂林急于与组织取得联系,便打算回老家拿一笔路费去解放区,不料被当地保长告密。

当局怀疑蔡茂林是地下党员便将其逮捕,经过多次严刑拷打蔡茂林始终没有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尽管没有查到任何证据,他仍然被押到位于西安的“西北劳动营”囚禁。

“西北劳动营”是胡宗南于1939年创建。抗战爆发后进步青年纷纷赶赴延安参加抗日活动,为了封锁陕甘宁边区,抢夺青年人才,胡宗南派人在中途拦截。不肯为其效力的“顽固分子”往往会被送到“劳动营”改造。

在“西北劳动营”里关押两年多,受尽各种折磨,但蔡茂林始终未暴露身份。1942年,组织在了解到蔡茂林等人被关押的情况后,指示潜伏在敌人内部的汪维恒设法营救。

汪维恒恰好有一个叫卢树楠的学生在“”西北劳动营”担任经理科长,他想出了一条妙计:

抗战爆发后,盘踞西北的胡宗南集团迅速扩编,需要大量人员。卢树楠以招聘军需经理人员的名义,就地取材,组织50多名没被抓捕把柄的进步青年,召开一个训练班。由军需局请教员来进行了6个多月的培训,最后补充到各部工作。

在监狱中招聘人员不会引起注意吗?事实上并不会。

其一,“劳动营”中关押的并非罪犯,大多是进步青年,他们有文化是可用之才。胡宗南拦截他们的目的也是为了拉拢人才,人尽其才符合他的本意。

其二,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国民政府曾发布命令,允许仍在服刑的军人上前线戴罪立功,甚至还能保留原军衔。未被抓住把柄的政治犯,补充到部队中也符合规定。

这一方案使一批进步青年被营救出狱,蔡茂林也在其中。从培训班毕业后蔡茂林原本打算去前线参加抗日工作,但组织指示他留在敌人内部工作,掌握敌人的情报比去抗日前线发挥的作用更大。从此蔡茂林便成了一名隐蔽战线工作者。

进步青年奔赴延安


一个不起眼的岗位却搞到大量情报

1944年初,日军为了打通中国东北与东南亚大陆的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不久洛阳沦陷。原驻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部被解散,当局将陕西划入第一战区,并在汉中另外组建了第一战区司令部,以陈诚为司令长官。

潜伏在敌人内部的汪维恒公开身份属于陈诚派系的人,陈诚上任后将其任命为司令部经理处长。王维恒利用与陈诚的关系安插了一批地下党员到第一战区司令部工作,蔡茂林被调到经理处被服科工作。

或许有人会问,管理被子服装能搞到什么情报,调去这里岂不是白白浪费人力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其一,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利益关系复杂,有油水的岗位早就被瓜分一空。蔡茂林没什么背景,即便去了重要岗位也很容易被挤走。被服科油水相对较少,可以长期干下去。

其二,被服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却是各个部队的必需品,发放时都要登记造册,这样就能掌握第一战区各个部队人员变动的大致情况。

在王维恒的帮助下,蔡茂林各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搞情报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交朋友,朋友越多,信息来源也就越广,蔡茂林的岗位恰恰有交朋友的优势。

刚到汉中,他就按王维恒指示给司令部所属各部的大小军官各加发一套军装、皮鞋、武装皮带,但需由各部造册后到被服科领取。蔡茂林不仅获得了同事们的好感,也了解到第一战区司令部军官的情况,尤其是当中特务人员的名册。

之后,蔡茂林又作为被服科代表参加了第一战区司令部点验小组,负责到各部军需仓库检查。蔡茂林往往会放松条件,给被检查单位一些便利,因此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还掌握到第一战区各部驻防情况、仓库位置、兵站设施等情况。

最重要的一个交朋友方法就是利用手中的资源笼络对方。抗战胜利后,第一战区的仓库里存放有大量接收的日军物资。蔡茂林和有关系的单位共同作弊,套一批物资出来,送给他想送的人。对于一些重要人员,蔡茂林还经常找他们喝酒、打牌,故意输钱,以加深“友谊”。

通过以上几种办法,在不长的时间里,蔡茂林的关系网遍布西北国军各个单位。

国军军官觥筹交错

一次,上级要蔡茂林设法弄一份胡宗南所属部队的番号、人数、驻地和指挥官姓名等材料,这些信息都属于部队的绝密,一般人是接触不到的。

蔡茂林结交的“朋友”中有一位是军粮官,蔡茂林将其请到家中做客。酒过三巡之后,蔡茂林试探着说:“现在我这边领被服的人员报表,跟你那边领取粮食的报表差别很大,究竟哪个数是真的也搞不清。万一被上面知道了,恐怕责任会落到你我身上。轻则去军法处,重则调脑袋啊!”

主管粮秣的军需皱着眉头说:“这个问题我早就发现了,但找不到解决办法,你有什么办法吗?”

蔡茂林说:“只要我们合作好,很好解决。我们每个月做一份详表统计上月情报,相互交换数据作为核发军粮和被服的参考,这样我们的数据就差不多了,上面也找不到问题。”

就这样,蔡茂林利用“朋友”关系,每月都能套取一份胡宗南部队的人数、驻地、指挥员姓名表交给组织。

1945年初,蔡茂林被调到西北补给区司令部工作,该司令部主管7个战区的补给工作,范围更加广,能接触到的情报也就更多,但也更加危险。

尤其是1946年初,西北补给区司令部由汉中前往西安,这里是胡宗南的统治中心,特务人员多如牛毛,监视极为严密。此外,不久之后老蒋挑起的内战全面爆发,西安对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的迫害更加疯狂。

在更为危险的复杂的环境中,蔡茂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仍然获得了大量敌人的情报,其中包括:

1、敌军兵站、仓库地点及设施情况图表;

2、抗战胜利后第一战区司令部对豫西敌军的整编计划;

3、西北补给区司令部编制的第一、二、五、八、十、十一、十二等7个战区的部队番号、驻地、指挥官姓名、人员编制等情况。


蔡茂林的上级王超北

打开胡宗南司令部的保险柜

1947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二年。西北野战兵团接连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次战役的胜利,并在沙家店战役中全歼了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三十六师,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同时由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带。老蒋急忙从胡宗南集团抽调三个军增援中原战场。然而,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战线原本就拉得很长,又被抽走三个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

此时胡宗南的防御重点在延安和宜川两个方向,并以29军军长刘戡率领军部及二十七师、第九十师集结于洛川、黄陵地区作为机动兵团,以北援延安、东援宜川。

29军名义上是一个军,其实是第37集团军整编而成,也是胡宗南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据胡宗南的参谋长盛文回忆,90师师长严明曾夸下海口,自己一个师能打解放军三个纵队。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制定了“围城打援”的战术,即围攻宜川,吸引敌军来援,寻找战机围歼灭29军,再夺宜川。

宜川是位于黄龙山中的一座小城,战略地位却非常重要,从交通上看它是南下关中的门户。从战略上看,它是关中的屏障,一旦突破宜川,平坦的关中地区则再无险可守。

宜川周边地形非常险要,四周还有一道三四丈高的石头城,城外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加上敌军不惜成本,在此修筑了永久性,对于解放军来说,无疑是一块硬骨头。

西北野战军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敌我双方的实力仍未发生更本性的转变,彭德怀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胃口,专门挑敌最坚固的据点和最精锐的部队下手?

彭德怀(右二)在宜川前线

更神奇的是,在解放军围攻宜川后,胡宗南命令29军军长刘戡率4个旅的兵力由洛川一带出发增援。当时他们有三条道路可选择,但彭德怀精准地预测他们将走北线,经瓦子街增援宜川。

彭德怀布下口袋阵,最终在瓦子街一带全歼了刘戡的援兵,毙敌3万余人,活捉团以上高级将领16人。彭德怀制定大胆歼敌的计划和精准预测敌军增援路线,正是潜伏在敌营中的红色特工送来的情报为其提供了参考。

时任中央社会部西安情报处处长王超北回忆:“从1948年2月4日开始,我们几乎每天,尤其是2月25、26、27日几天,都有关于胡宗南军情的长电给中央。”这些情报极为详细地记录了胡宗南集团兵力分布和调动情况,使中央对敌军态势一目了然。

获取这些情报的是王超北指挥的地下情报系统,而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代号为“1号情报员”的蔡茂林。他是如何搞到这些情报的呢?

1948年春,蔡茂林已升任少校军官。一天王超北指示他获取刘戡部队现有编制、人数和武器装备情况。由于部队经过整编,情况发生了变化,据蔡茂林了解,这些核心机密放在胡宗南司令部的一个保险柜里,柜子由其参谋长盛文管理。

组织要得急,如果利用技术手段去开保险柜,不仅很危险,时间上可能也来不及。要怎么既快又安全地打开保险箱呢?蔡茂林想起参谋处姓刘和姓赵的两位参谋,这两人都是蔡茂林的“朋友”。

西情处工作人员和家属合影

刘、赵两人都是原第一战区司令部陈诚的人,胡宗南向来不服陈诚。当年老蒋让陈诚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让胡宗南担任副职,他称病拖了很久不肯赴任。

在国民党内部,胡宗南与戴笠、汤恩伯结盟,与陈诚是竞争关系,所以陈诚的人到了胡宗南手下自然被打入冷宫,被派去搞整编工作。而蔡茂林想要的情报就是经手这两人制作的。

蔡茂林直奔参谋处找到刘、赵两位参谋,开门见山地说:“我正在给部队编造配发夏季服装的计划,现在各部报上来的人数与原先统计表上的人数差别很大。我手上没有整编后的资料,无法核对,能否借你们的整编资料用一下?三天之内保证归还。”

刘、赵两人面露难色说:“这事要让上峰知道了,可不得了。”

蔡茂林说:“我们不是老朋友吗?我的忙你们不帮谁能帮?”

赵参谋吞吞吐吐地说:“这事恐怕得请示一下盛参谋长?”

蔡茂林说:“我问过了盛参谋长去重庆了,等他回来我就来不及做计划了,所以才来找你们。出了问题砍我的脑袋好了,难道你们信不过我吗?”

说完看对方仍然没有反应,蔡茂林便假装生气要转身离去。赵参谋拉住他说:“我赵某是讲交情的,借一下是可以,但是一定要保密,否则你我都会摊上大事。”

于是,赵参谋便打开保险柜,将材料交给了蔡茂林,这份材料被复制后送到了延安。

一级金盾荣誉章


尾声:

直至西安解放后,蔡茂林才回到组织。全国解放后,他长期在西安公安部门工作,还获得过“人民警察一级金盾”奖章。1995年,蔡茂林于西安病逝。

战后复盘宜川一战,不仅消灭了胡宗南最后的机动力量,而且驻延安的部队侧后方受到威胁,随时有可能被截断退路,最后不得不撤出延安。接着,在西北野战军的压迫下,胡宗南又不得不放弃西安,撤出西北。

宜川一战是西北战场局势转变的关键,胡宗南的参谋长盛文更将之视为国军陷入逆势的转折点。此战对加速全国解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正是以蔡茂林为代表的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潜伏敌营内弄到了重要情报,立下了不朽功勋。

而对于宜瓦战役的失败,胡宗南将原因归咎于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向老蒋建议强行抽走了他三个军,以至其无兵再增援。而盛文在几十年后写的回忆录中,更怒斥刘斐是间谍。但他们真的错怪人了,这次败因是自己的军事机密完全被泄露,打了一手明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宜川   司令部   延安   被服   战区   西安   精锐   参谋   党员   情报   部队   地下   情况   文件   胡宗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