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年轻人居然称我“胡适先生”,为什么?

在《胡适口述自传》里记载,50年代胡适身在纽约,曾对朋友谈及当时年轻人说:“现在台湾青年写信给我,都称我‘胡适先生’,也很好!也很好!”听话听音,这话里的“也”字,实在透着胡适的诸多无奈。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直称他的名字,虽然带了“先生”,却是不谙古礼,是非常不礼貌的。

古人一般都是有名有字,总的来说,名是给尊长叫的,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当然,个中情况还比较复杂,需要分条缕析,分别探讨。

先说一下自称称名吧。

第一种,是对尊长的自称。

名是由父亲或其他长亲所起,行于家庭之内,对家族中、亲戚中的辈分高的、年长的,自称都要称名。对父辈、祖辈的人自称名,这很容易理解;而在古代由于“长兄如父,老嫂子比母”,古人对于自己的哥哥嫂子也比作尊长,因此也自称名。譬如韩愈有一篇《祭郑夫人文》,祭奠的是他的嫂子郑氏。韩愈“三岁而孤”,由他的哥哥韩会抚养;但是在他十一岁的时候,韩会死于被贬韶州的路上,韩愈便随寡嫂颠沛流离,“在死而生,实为嫂恩”。祭文开篇言“维年月日,愈谨于逆旅备时羞之奠”,句中“愈”便是韩愈的自称。

由自家尊长推而广之,对位尊者,也要自称名。仍然是韩愈,在他的《上李尚书书》《上兵部李侍郎书》和《上宰相书》中,由于对方均为位高的长官(故用“上”字),所以都是自称“韩愈”。再如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开篇所说:“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当时王安石(字介甫)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而司马光则是翰林学士,因而司马光自称姓名,尊王安石之字,皆示敬意。

尊长当中还有一位,就是老师。在自己的老师(师傅)面前,也要称名,谈及自己同辈人的名字,也同样称名,这在《论语》中比较明显,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三次问:

“夫子何哂由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赤则非邦也与?”

“由”“求”“赤”分别是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名字。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面前都是互相称名,而不称字。

第二种,是对君主自称。

《礼记·曲礼上》说:“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就是儿子在老子面前,臣子在君主面前,都要称名。古代君父同伦,臣事君如事父,其前称名,不难理解。即便天子的使者面前,臣子也要称名。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左传·僖公九年》


(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说:“天子祭祀文王和武王,派我来赐给伯舅胙肉。”齐桓公将要下阶跪拜,宰孔忙说:“还有后面的命令。天子派我来时说:‘因为伯舅年事已高,加之有功劳,赐给一等,不用下阶跪拜!’”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离颜面不过咫尺之远,小白我岂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用下阶跪拜’!我怕因失礼而从诸侯的位子上坠落下来,给天子带来羞辱,岂敢不下阶跪拜?”(于是齐桓公)下阶,跪拜,登堂,受胙。)

“小白”是齐桓公的名;周天子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周为姬姓,齐为姜姓,所以周天子称齐桓公为“伯舅”。即使周天子特意恩准不用跪拜,齐桓公除了自称“小白”,还坚持一拜,以示不违礼法。

在古代,确有一些建立过特殊功勋的大臣可以享受一种礼遇,叫“赞拜不名”,就是说在朝拜天子的时候,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如曹操、司马懿、李渊等,都享受过这种特殊的礼遇。这在史书和古典小说里有不少记载。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梁书·武帝纪上》:“詔进 高祖 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三国演义》第四回:“董卓 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无比。”

在君主面前,提到其他人的时候,哪怕是自己的父祖先人,也得称名,要说“君之先臣某某”“臣父臣某某”。

有人问了,那如果是自己的儿子做了皇帝,老子怎么称呼呢?还别说,历史上真有这事。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每五天朝见一次太公,依照家中父子的礼节。太公的家令劝说太公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今高祖虽然是你的儿子,但他是君主;您老人家虽然是高祖的父亲,但属于臣下。怎么能让君主拜见臣下呢?这样的话,会使君主失去了威严和尊贵。”后来高祖朝拜太公,太公抱着扫帚到门口迎接,倒退着行走。高祖大惊,下车搀扶太公。太公说:“皇帝是万民的君主,怎么能因为我的缘故破坏了天下的法纪!”于是高祖就尊奉大公为太上皇。高祖心里很是赞许家令的话,就赏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小说《红楼梦》里元春虽是贾政的长女,但她后来做了皇帝的妃子,与她老爸也就成了君臣关系。所以第十八回写贾元春省亲,当她父亲贾政进见时,贾政也得自称名,说:“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

看,在古代,这礼法还是很严格的。

第三种,对朋友的自称。

在现代人写的小说里,或者影视剧里,看到古人交谈,总是什么“愚兄”“贤弟”之类,其实这在古代恐怕也太市井生活了一点。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交往中,不论对方比自己年长、年幼,自称时都是称名。即使朝臣同列,一样自称称名。

譬如《隋唐嘉话》中记载长孙无忌宴请同僚,“酒酣乐阕,(长孙无忌)顾谓群公曰:‘无忌不才,幸遇休明之运,因缘宠私,致位上公,人臣之位,可谓极矣。公视无忌富贵,何与越公?’”

在古人的书信中,这种自称可谓比比皆是。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白居易《与元九书》: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由此可见,古代同辈交游,不论是交情深浅,年纪长幼,自称本名,当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传统。

第四种,是尊长自称。

首先说明,在古代,直系尊长如父祖叔伯,对晚辈是不会自称名的,譬如书信里一般只写“父示”“祖字”“伯父手书”“叔手书”之类,这个传统至今还有留存,——回想十余年前还流行书信的年代,你什么时候在收到的父母的信里见过“你的老爸张三”“你的老妈孙大娘”之类的署名?

说尊长自称,一般是亲戚、老师、长官。譬如《论语》中,孔子在与弟子们谈话时,都是自称名“丘”。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如曹丕《与钟繇书》中,曹丕身为世子,书信的开头仍是“丕白”。唐代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祭奠侄子韩老成,开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也是自称名。

单一个“名”的称谓,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不分场合、身分,随意称呼,那恐怕会难免一些尴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胡适   长孙   孔子   尊长   太公   高祖   君主   天子   面前   年轻人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