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 四气调神之秋季调神

秋季,指从立秋起到立冬止的这一段时间,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秋天呈现的是秋风扫落叶和万木枯黄的自然景观,使人容易产生风烛残年之情感,这对人的心理及生理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秋风扫落叶之后,当人们身临枯草落叶、残花朽木之间,常令人忧愁。尤其是老年人,每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所以秋季要求人们要尽量地安定情绪,不要过多地触景生情,应通过精神调摄来克服这种情况,这是秋季调神保健的关键。

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秋天调神的具体法则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在秋天,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使意志保持安定,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使得肺气清静,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驰。秋应于肺,悲忧最易伤肺,秋天切不可悲伤忧思,正所谓“秋忌悲”。应当保肺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

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愁、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在对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调和情志,远离悲愁。

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不以物喜,不已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在此期间可以开展诸多的锻炼项目,但应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内容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微信公众号

整理编辑: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

通讯员: 孙磊 王晶晶 秦沙沙 董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秋季   垂暮   秋风扫落叶   悲愁   肃杀   立秋   神气   萧条   中医   秋天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