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交手完败,杜聿明却为何一生不服粟裕?妻子:只因一件破沙发

一、杜聿明的“不甘心”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迎来尾声。战场上的枪炮声已经逐渐零星,但场面依旧混乱,到处都是零零散散的士兵。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的部队都早已没有了建制可言,解放军猛冲猛打忙着抓俘虏,而蒋军则慌乱地四散溃逃。

安徽萧县张老庄,当时是华野4纵11师后方医院的所在地。10日上午的时候,突然有一队官兵闯到村口,拦住一位老乡打听:


“这庄上有解放军吗?”


当时淮海战场上,解放军华野、中野数十万大军集结在一起,衣服样式五花八门,老百姓也不大分得清。不过见来人慌张神色,提问也躲躲闪闪,老乡一下就明白了,这八成就是敌人的逃兵,便随即应付到:


“这周围几十里路内的每个庄上都有解放军。”


来人一听就紧张起来,拿出一枚金戒指,央求老乡:


“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们在这里,特别是解放军。”


老乡接过戒指连连点头,但转身就跑去了4纵的后方医院,向哨兵报告:


“村外来了11个蒋军,你们赶快去抓。他们害怕解放军,叫我不要说,还送我一个金戒指,我现在交公。”


当时后方医院就两个年轻的哨兵战士,听到老乡汇报,两人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悄悄绕到敌人前进道路的前方埋伏起来。等那伙蒋军一到,两位小战士一前一后从路边突然跃出,挎着卡宾枪对着为首当官的,喝到:


“放下武器,你们已经被包围。”


这伙逃兵本来就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一见到解放军心理防线瞬间崩溃,吓得赶紧把武器一扔,连声喊投降。


两位小哨兵俘虏数倍于己的敌人,立下奇功一件,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只是几经审问,这伙俘虏里也没有审出什么大官。但其中有一个人行为举止非常怪异,他穿着普通士兵的衣服,口袋里装着的东西却没有一件寻常的:进口的香烟、巧克力、牛肉干、派克的金笔。


而且此人情绪波动很大,趁着看守不注意,拿起一块石头猛砸自己的头部,顿时血流满面。这样的场面,让所有人始料未及,医护人员赶忙上前抢救。也正是在这个当口,俘虏中有人惊慌之余竟然脱口喊出:


“不好了,杜长官要自尽!”


杜长官?蒋军里面能有几个姓杜的大官。事已至此,再想瞒就瞒不住了,这位被俘后羞愤想要自尽的杜长官,正是淮海战场最后一条大鱼—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从被俘的那一刻起,杜聿明整个人就垮了。他本就是带病上阵,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都是长年痼疾,再加上一个脊椎炎,几乎三天两头就被送往医院,整个人都虚弱地不成样子,平时连最基本的站立都很困难。更何况现在又做了俘虏,这对于一个军人来说,精神上是最绝望的。


杜聿明是一个骄傲的人,他出身黄埔一期,20岁时随军东征陈炯明,率领敢死队率先攻下淡水城,可谓少年得志,一战成名。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又从长城脚下一直打到滇缅战场,曾指挥王牌第5军血战昆仑关,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击毙日军第21旅团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中村正雄临死之前,曾在日记中写到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经率领21旅团在日俄战争中击败过俄国人,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们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


杜聿明外表书生气很浓,但作战风格却是出了名的强悍,不怕死,敢拼命。远征军时期,他的这种气质更是极大地影响了麾下的将士,因此总能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胜利。同古会战,新22师正是在杜聿明的指挥下与日军血战半月,大战12场,最终取得以少胜多的空前胜利,连英军盟友都直呼不可思议。

可到了解放战争,一切都变了。先败东北,再败淮海,直至成为阶下之囚,这是杜聿明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什么名将,什么英雄,转瞬之间就成了过眼云烟。直到在功德林里,杜聿明仍然不甘心,他一直都在纠结一个问题:


曾经风光无限的自己,为何这一次会一败涂地?


二、带着疑心上的战场

一遍又一遍的战场复盘,和功德林里的同僚们反复讨论,杜聿明最后给自己的失败找到了两点原因:


第一:上级的无能

杜聿明当年空降淮海,名义上为副司令,全权指挥全军,但实际上扮演的还是“救火队长”的角色,负责给人收拾烂摊子。而留下这烂摊子的人,一个是刘峙,另一个就是蒋介石。


刘峙绰号“福将”,实则庸才一个,蒋介石选择让他坐镇淮海,不为其他,只图他忠心耿耿而且能听话。只不过这位三军主帅一到淮海,就把数十万大军一字排开,摆在徐州到蚌埠200多公里的铁路两侧。这样布阵的后果,就是几个主力兵团表面上看似连在一起,实际上各自为战。加之指挥混乱,只要一处被打,其余友军根本不敢救援,只有仓皇逃命。

而且为了转移自己在连云港私设盐店积累的财产,刘峙还耍了一个小手段,命令本已撤退的黄百韬第7兵团在新安镇等待44军前来汇合。正是这白白耗掉的两天,直接导致黄百韬兵团被急速南下的华野追上,最终全军覆没。


刘峙的糊涂指挥,让蒋介石懊悔不已。他本想让白崇禧接替刘峙,不曾想白崇禧在看到徐蚌的兵力部署后,只撂下一句话:


“不去,此等兵力部署神仙难救。”


比起白崇禧,杜聿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从东北赶到淮海,他才发现大局已定,唯一的办法只有弃军保帅,80万大军能撤出多少就撤出多少。


关键时刻,又是那位蒋校长习惯性地战场微操,谁都舍不得。先是勒令杜聿明救援黄百韬兵团,再是下令替黄维兵团解围,结果最后两个兵团非但一个没救到,还把本来有机会脱险的杜聿明给搭了进去。


一个留下烂摊子的刘峙,一个不擅长军事却偏要遥控指挥的蒋校长,作为一名主帅,杜聿明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对错误的命令依然执行不误,终于被自己的愚忠推进了火坑。哪怕最后心里还在敬畏那位曾经的校长,杜聿明也不得承认:


“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怎能不败?”


第二:内部出卖

在被俘虏后,杜聿明曾向看管自己的华野4纵机要参谋苏荣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管我如何的排兵布阵,粟裕总能抢先一步,在关键的时间、地点及时出现,让我所有的计划全部失败?”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杜聿明很多年。想到最后,杜聿明只能把原因归咎于一点:不是粟裕用兵如神,而是内部有人出卖了自己。


杜聿明说这话也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太多前车之鉴。


当年淮海战役,蒋军三个主力兵团包括杜聿明、黄维、黄百韬。其中黄百韬兵团被围,除了刘峙的糊涂指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役打响后的第三天,何基沣、张克侠在贾汪起义,让徐州东北大门洞开。华野3个纵队迅速通过起义部队防区,直插陇海路,攻占曹八集,彻底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


而另一边的黄维更具代表性,他被包围时,手中兵精粮足,完全有能力突围而出。但偏偏就在最关键的时候,又是廖运周率领110师5000多人战场起义,直接导致黄维正在进行的突围计划破产。


淮海战役,明面上是双方百万大军的捉对厮杀,实际暗地里也风云涌动,精彩的谍战戏码往往成为战局的关键突破口。杜聿明是深知解放军谍战厉害的,因此在联想到黄百韬和黄维结局后,他自然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内部给出卖了。


而且,杜聿明还有一个严重怀疑的对象—郭汝瑰。他曾在回忆录中写过这一段话:


“顾祝同他们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局面。我想责问郭汝瑰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犹豫不决之际,见顾祝同等人同意郭汝瑰报告这一方案,觉得争也无益,一个人孤掌难鸣,争吵起来,反而会失了蒋介石的宠信。”


杜聿明最先怀疑郭汝瑰,是因为经他之手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明显漏洞百出。要是顾祝同、何应钦制定出这种战略,杜聿明可能也就认了,因为这些所谓的高层一向“不太高明”,但换成郭汝瑰,杜聿明可就不认。

杜聿明在出征前,曾向蒋介石告了一状:


“在我军中,我都够清廉了,但是郭汝瑰居然比我还清廉,他一不要财,二不要色,家里只有简单的几样家具,并无豪华的装饰,沙发打满了补丁,吃饭居然没有肉简朴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所以我推测他一定是地下党!”


蒋介石听完后勃然大怒,没好气地质问道:


“你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官员贪财好色?郭汝瑰省吃俭用,保持廉洁的作风,他应该被表扬而不是被质疑。”


蒋介石信任郭汝瑰,除了他一向表现良好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背景纯正。郭汝瑰是川军名将郭汝栋堂弟,黄埔五期毕业,抗战期间屡立战功,因为出色的参谋能力获得陈诚的赏识,被纳为心腹,解放战争期间更是一年三迁升为作战厅长。


一个出身将门的黄埔生,天天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参与重要战略谋划的心腹,却因为一个破沙发被杜聿明怀疑成卧底,也难怪蒋介石不给爱将面子,狠狠批了杜聿明一顿。


但即便如此,杜聿明还是没有打消顾虑,甚至一辈子都带着疑心。他的妻子曹秀清就曾回忆说杜聿明因为淮海战役的失利困扰半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件破沙发引起对郭汝瑰的怀疑后,疑问一直没有得到解答。


事实上,杜聿明的猜测是对的。郭汝瑰不但是我军安插在敌人内部最大的一个卧底,也确实及时传递出了杜聿明关于淮海战役的相关情报。但有一点杜聿明却不会知道,郭汝瑰传递出来的这个绝密情报,粟裕却没有相信。


三、万难的选择

淮海战役中期,黄百韬第7兵团全军覆没,企图东撤的黄维第12兵团又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双堆集,整个淮海战局进入了最紧张,也是最复杂微妙的阶段。


当时身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的粟裕,眼睛死死地盯着困守徐州的杜聿明30万主力兵团,他相信以当前战场的局势,杜聿明绝不会坐以待毙,很有可能会选择放弃已成孤城的徐州。而杜聿明最有可能的撤退路线,就是沿津浦路西侧南下,这样既能与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做呼应之势,也可以顺势向西解黄维之围。


但正当粟裕准备将华野主力调往津浦路沿线,打算守株待兔,阻截杜聿明集团的时候,西柏坡却送来了一封绝密的情报,内容让粟裕大吃一惊。情报证实了杜聿明兵团要从徐州突围的计划,但路线却不是津浦路,而是向东南方,走淮阴、淮安一线,直接向南京方向撤退。


两淮地区水网纵横,大兵团根本无法快速行军,机械化部队在河叉烂泥里更是寸步难行。粟裕说服不了自己,杜聿明不是刘峙那样的军事庸才,他打过太多逆风仗,经验充分,且素来以谋略著称,绝不会给自己选择这样一条下策。


一边是被定义为“准确无误”的绝密情报,一边是军事家的战略自觉和对自己对手习惯的判断,粟裕从未如此犹豫过。此时华野的兵力已经运用到极限,不可能封堵杜聿明的两条撤退路线,只能集中优势兵力部署一路。对于粟裕来说,如果判断错误放走了杜聿明,不只是贻误军机,更会影响到整个南线决战,决定淮海战役的最终胜负。

无数次心理博弈后,粟裕最终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放出两淮,将华野主力部署在津浦路西侧。而事实证明,粟裕的判断完全正确,杜聿明放弃徐州后,全军往西撤退。粟裕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果断命令华野各纵队全力追击堵截杜聿明兵团,最终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成功对其实现合围。


粟裕的自信和果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一大功。如果换成其他主帅,谁又能保证自己会有如此的勇气,放着到手的情报不去相信。


直至多年之后,真相才浮出水面。当时郭汝瑰送出的情报,确实是作战厅制定好的最后方略,作战命令也正式下达给了杜聿明。但当时杜聿明根本信不过郭汝瑰,更不愿意执行他的方略,便再三要求蒋介石尊重自己沿津浦路西侧南下的决定,而且为了泄密,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表明上仍是执行走两淮的命令。


不得不说,杜聿明的这招障眼法是十足的高明,只是可惜他的对手是粟裕。


1981年5月,杜聿明病重,弥留之际,他最后的心愿就是一定要见到郭汝瑰。


看着曾经亦敌亦友的郭汝瑰,杜聿明问出了那个困扰自己半辈子的疑问:


“我的时日无多,今日只想知道一件事,当年你是不是卧底?”


而郭汝瑰只是微笑地握住他的手,说了一句:


“不必执着于此,当年我们仅仅是立场不同罢了。”


直到最后,两个人的心境也是完全不同的。杜聿明是功德林第一批特赦的人员,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新社会的生活,但心里仍挂念这旧日的恩怨。而郭汝瑰其实并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他的潜伏经历一直没有向外透露,待遇只是按起义人员对待,甚至一度在特殊年代受到冲击。

功绩不为人知,荣誉不能加身,这可能是大多数潜伏英雄都经历过的。但是正如郭汝瑰回答杜聿明的那样,除了信仰之外,其他的何必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淮海战役   津浦   徐州   兵团   俘虏   蒋介石   解放军   主力   战场   情报   沙发   妻子   何一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