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亲妈坑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耶律倍:从模范青年到饮血变态


1.

据史书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国皇太子耶律倍,性格喜怒无常,经常用残忍的手法折磨下人,比如挖去他们的双目。他还有一个极为变态的爱好,那就是喝人血。他的姬妾们,往往被他强行抓去,然后在手臂上刻洞,供他吸食。这种种恐怖的行为,让他众叛亲离。

然而在多年以前,耶律倍的一言一行完全都和“变态”二字沾不上边。那时的他是一个模范青年。

他是一个契丹人,但对中原文化却有着特别的钟爱。为了满足求知欲,他曾从中原购买来大量书籍,然后日夜研读,刻苦钻研。为了传播中原文化,他还兼职干起了翻译,把很多中原书籍翻译成了契丹文。

在传统知识学习之余,音律、绘画和医术也在他的涉猎范围之内。他的很多画作甚至被南边的宋人奉为珍宝。

但是如果你认为耶律倍只是个“文艺青年”,那可就错了。上阵杀敌同样是他的强项。当年父亲阿保机领兵征讨乌古部,他随军出征,作战十分英勇,冲进敌阵面无惧色,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

在父亲阿保机的眼中,长子耶律倍能文能武,是个可造之材。其实早在儿子们还年幼的时候,阿保机就对他们展开了一场特别的考核。

那是一年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大雪飞扬。阿保机把几个儿子叫到身边,吩咐他们出去捡柴禾。过了一段时间,儿子们都回来了,让父亲检验成果。阿保机一看,次子耶律德光来者不拒,也不管柴禾干湿,统统都捡了回来。小儿子耶律李胡是最后一个回来的,但手中的柴禾却是最少的。只有大儿子耶律倍圆满完成了任务,他收集了许多干柴,然后将它们仔细捆绑好后带了回来。

所以在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国的时候,耶律倍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大契丹国唯一合法继承人。


2.

不出意外的话,耶律倍早晚会成为整个契丹国的主人。然后在那个最高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把多年所学都用来治理国家,将国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命运是不会允许他的人生这样一帆风顺的。而让耶律倍的命运从一片光明到跌进万劫不复的深渊的人,正是他的亲生母亲述律平。

公元924年,渤海人杀害了契丹国的辽州刺史,并把当地的百姓都掳掠走了。这给一直想入侵渤海国的阿保机带来了借口。阿保机召开会议,放出消息,说契丹国准备西征。这一举动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渤海国在契丹国的东方,要打渤海国怎么会是“西征”?但是聪慧异常的耶律倍第一时间就领悟到了父亲的用意,他知道这是父亲麻痹敌方的手段,这是一出“声西击东”的好戏。

于是耶律倍主动站了出来,向父亲献上了攻打渤海国的计策。渤海国在唐朝时期还是个挺强大的国家,但是现在已经不行了,君昏臣庸,一直挣扎在灭亡的边缘。所以契丹部队一路不可阻挡,很快就打下了渤海国的大半领土。

公元926年,渤海国的重要城镇扶余被契丹人攻陷。进城后的第一件大事,阿保机认为应该先清点户籍和人口。但是耶律倍强烈反对,他认为先清点人口很有可能造成民众的恐慌,当前最要紧的事应该是一鼓作气朝渤海国的都城忽汗城进发。阿保机深思熟虑之后,采纳了儿子的建议,他命令耶律倍和耶律德光担任前锋,火速赶往忽汗城。渤海人没有料到契丹人的行动如此迅速,根本无力抵抗,只能乖乖投降。

灭掉渤海国后,阿保机非常高兴,他大手一挥,将渤海故土改为“东丹国”,让太子耶律倍负责镇守。他称自己为“天皇帝”,妻子述律平为“地皇后”,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天、地、人”就是大契丹国最尊贵的三位人物。

下达完封赏命令以后,阿保机带着大部分人马班师回朝。结果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能想到,奋战了一生,把契丹民族推向新高度的辽太祖阿保机突然倒在了回京的路上。


渤海国

3.

俗话说得好:“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阿保机去世,那么远在渤海的耶律倍就应该马上回朝,准备登基。这本是无可厚非,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一位关键人物的出现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这位关键人物就是前文提到的“地皇后”述律平。述律平强烈反对耶律倍登基。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耶律德光和耶律倍在她心中的地位却截然不同。原来崇尚契丹文化,一心只想维护契丹人利益的述律平,对精通汉文化,想要推广儒家文化的长子耶律倍讨厌至极。耶律倍登基后,势必要推行汉化政策,这是她绝对不想看到的局面。

述律平此刻大权在握,为了让耶律倍登基的梦想化为泡影,她大肆铲除异己,把已经二十八岁的皇太子称作“孩童”,孩童登基,主少国疑,所以天下大事必须交给太后处理。她苦思冥想,想出了一条非常阴毒的计策:为了加强与已经去世的阿保机的沟通,必须得找一批皇帝生前信任的重臣去陪葬。汉族大臣赵思温也在殉葬名单之中。赵思温不甘心受述律平摆布,他向述律平发难:与先帝关系最密切的是太后,为什么太后不去殉葬呢?

狡猾的述律平早就想好了应对之道,她声称太子年幼,不能理政,自己必须留下来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只能强忍着悲痛放弃宝贵的殉葬机会。言毕,她竟挥刀砍下了自己的手腕,让手腕代替自己去陪伴先帝。大臣们看见这一幕,终于明白,太后的意志已经不能阻拦了。

胳膊拧不过大腿,随着一个又一个重臣去陪伴先帝,支持太子登基的呼声渐渐消失。耶律倍也明白,母后的旨意不容置疑,于是便放弃了抵抗。


4.

在述律平的授意下,朝中群臣纷纷推举耶律德光登基。就这样,弟弟靠着母亲的偏爱,轻而易举地取代了本属于哥哥的位置。但是耶律德光心里明白,他这顶皇冠是偷来的,是违背阿保机的心愿的。这令他寝食难安。再想到耶律倍在遥远的东丹国,兵强马壮,说一不二,随时都有起兵造反的可能,这更让他心惊肉跳。

所以,耶律德光采取了一系列制裁耶律倍的措施。他找人严密监视耶律倍,同时不断削弱东丹国的实力,准备一步步将耶律倍架空,最终彻底赶出政治舞台。见识了弟弟的种种手段之后,耶律倍也是胆战心惊,熟读中原书籍的他自然明白此时自己处在一个何等尴尬的位置。在耶律德光给自己下最后通碟之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果再拖,很有可能就是家破人亡。

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耶律倍在某一天收到了来自中原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信。原来李嗣源打听到了契丹兄弟不合的事情,打算拉拢耶律倍,劝他南下中原,借此好分化削弱契丹国的实力。公元930年,耶律倍带着家人和大量书籍从辽东渡海,去投奔后唐。临行之前,望着北方的祖国,他潸然泪下,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这首诗文采说不上多么优秀,但是胜在情感真挚,浅显易懂。用“小山”和“大山”分别指代弟弟和自己,表达了自己丢掉皇位,饱受欺凌,无奈背井离乡的苦闷心情。

李嗣源对耶律倍不错,不但授予他官职,还赐给他国姓,将他的名字改为“李赞华”。然而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再好的待遇也比不上家乡的日子。况且耶律倍虽然改了汉名,但终究是异族之人,没有人会让他施展政治才干,他的存在,只起到了一个工具的作用,一个随时用来对付契丹国的工具。

这不是耶律倍的愿望,尽管他已经与弟弟决裂,但他永远不能站在这个由父亲一手建造的国家的对立面。这种身处异乡,壮志难酬的心情,加上时刻悬在头顶上的那个“叛徒”的名号,让耶律倍的心灵承担了难以想象的重压。在这种重压之下,他慢慢变了,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变成了一个恶魔,一个喝人血的变态。他用这种残忍恐怖的游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用魔鬼的面具来掩盖已经饱受摧残的精神。


5.

已经沦为疯子的耶律倍在一件事情上是保持着绝对的理智的。他要寻找机会,寻找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这个机会还真让他等来了。那时,后唐内部发生叛乱,他找人密报耶律德光,劝他立刻起兵,不要放弃这个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这与耶律德光的判断是一致的,他接到了与后唐皇帝矛盾重重的军阀石敬瑭的邀请,决心南下攻打后唐。公元936年,内乱外敌的双重压力之下,后唐终于顶不住了,皇帝李从珂决定一死了之。

临死前皇帝突然想起了那个“丧家之犬”,被契丹国遗弃后又给契丹国通风报信的耶律倍,这种人应该为后唐殉葬。耶律倍不肯,他要活下来,活着等待契丹的大军抵达中原。但是李从珂岂能遂了他的心愿。最终,耶律倍被皇帝派来的杀手杀死。

洛阳某寺院的某个僧人得知了这一消息,他对耶律倍的遭遇十分同情。便偷偷收敛了耶律倍的尸体,将他埋在了一个荒山的土地之中。耶律倍的遗孤也被这位僧人收养,其名为耶律道隐,是耶律倍最宠爱的妃子所生。多年后,耶律道隐回到了契丹国,完成了父亲没能完成的心愿。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在种种原因之下,奇迹般地成为了契丹国新的皇帝,得到了父亲曾经近在咫尺,却始终未能如愿戴上的皇冠。也许,冥冥之中,人生总有特别的安排,让本属于一个人却意外失去的东西,最终还会回到他的手上。

公元947年,耶律阮登上皇位,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

辽景宗(耶律阮次子)即位后,耶律道隐被封为蜀王,任上京留守。时人称赞其性格沉静,文武双全,颇有其父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先帝   契丹   渤海   后唐   中原   长子   太后   模范   公元   皇帝   父亲   青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