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没有牙刷,那古人怎么清洁牙齿呢?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小时候我总好奇,你说这古代人咋刷牙呢?其实刷牙这个习惯并非中国本土出现,而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早期中国人并没有刷牙的意识,在《礼记.内则》中有这样的记载:“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缨,端韠(bì)绅,搢笏”。 “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就是孩子孝敬爹妈,在每天早上听到鸡叫以后,你得洗脸漱口,后面“栉縰笄总,拂髦冠缨,端韠绅,搢笏”,就是你给梳头包上头巾、插上发髻,系好发带再穿好衣服。那么由此可见,最早期的中国人还是以漱口为主的。

后来到魏晋南北朝,佛教入华在华夏大地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极度注重口,佛教认为口能作恶也可行善。我们都知道佛教有严格的清规戒律,比丘要守360条戒律,比丘尼是480条,如此繁多的戒律当中,很多都是对行、住、坐、卧的规定,比如走路不能迈大步,过午不食等等。

这其中呢也有刷牙的规定,佛教看来嘴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既管吃喝也管语言,而语言是一个人所思所想的体现,因此在十恶行当中甚至有四恶都是和语言有关,两舌所致诽谤攻击,妄语颠倒黑白胡说乱说。欺语说不合实际的奉承之言,恶口骂脏话侮辱别人,反之语言也可让你修行成道。比如咱们现在说的口吐莲花,就是指得道之人用语言使他人开悟,那既然嘴这么重要,自然要保证它的清洁。

你看古代僧人出行的时候,身上带的东西有十八件,齿木、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小刀、火燧、镊子、绳床、经卷、戒本、佛像、菩萨像。这里面的齿木就是用来刷牙的,齿木是用杨枝一种比较软的木片。用法现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放嘴里嚼,像口香糖一样,不断让其与牙龈摩擦起到净化作用。

第二种说法是用牙齿将齿目咬软了之后用它刮牙。《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所以您看这佛教僧人是不是意识超前,最超前的是他们刷完牙之后还用它刮舌苔,这一点直到现在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舌苔上有很多味蕾,有很多凹凸不平类似于疙瘩东西,在疙瘩之下其实隐藏细菌,污染口腔环境,因此现在很多人也开始流行刮舌苔了,那早在几千年前的佛教徒居然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然而齿木刷牙的习惯并没有持续下去,个人猜测主要是因为齿木是用杨柳来做的,而杨柳在南方比较稀少,无法成活,再加上这种方法,也不一定能把牙齿真就刷得特别洁净。后来伴随盐的价格走低,人们开始用食盐漱口,食盐里头还有氟,能起到消炎杀菌,防止蛀牙的作用。此外盐还能美白。红楼梦里二十一回写道,宝玉用盐擦了牙漱了口,那虽然后来中国人开始普遍使用这种方式了,但是从漱口到刷牙的意识转变,应该说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佛教   舌苔   比丘   这一点   戒律   食盐   僧人   牙刷   古人   牙齿   清洁   古代   意识   中国人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