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苦心培养姜维,后期却平平无奇,难道真的是孔明眼光不行?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之中集智慧与谋略的化身,就连后世的鲁迅先生也称赞诸葛亮是三国一个近乎妖怪的人。

这样高的评价让诸葛亮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最完美的形象,但美中不足的是诸葛亮自己的事业却是后继无人。虽然说选择了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也因为培养的时间过短和很多种原因,导致姜维后期发力严重不足,诸葛亮死后的蜀国更是迅速的走向了衰落,这个时候很多人也都在疑惑被大家给予厚望的姜维为何没有力挽狂澜呢?

首先来说诸葛亮本人的智慧是无法否定的,他在三国之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是一手促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本来蜀国的形势是一片大好的,但之后的关羽败仗失去了荆州,刘备再次失败葬送了蜀汉好几万精锐,这两次接二连三的失败差点让兴盛起来的蜀汉步入到了灭亡的地步,关羽和刘备死后的蜀汉基本上是诸葛亮一个人在独当一面。

正是因为国家大事集中于诸葛亮一人之手,凡事都是诸葛亮亲力亲为,所以到了后期诸葛亮的身体早已经不堪重负,到了随时都会崩塌的地步。蜀汉后主刘禅又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君主,再加上蜀汉在三国之中国力最弱,所以诸葛亮本人到了后面根本就是疲于应付,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诸葛亮一直都在苦苦寻找接班人。

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后有人可以挑起蜀汉的大梁,重新接过复兴汉室、北伐中原的重任。姜维就是在那个时候被诸葛亮发现的,姜维此人是甘肃天水人氏,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发现了他,这一次的魏国和蜀国交战,诸葛亮的许多计谋都被姜维识破,诸葛亮看到姜维智慧超群,文物双全,心中早就有了收纳姜维作为自己继承人培养的意思。

后面设下计策将姜维的母亲找到,让姜维母亲游说儿子归心蜀汉,另外一方面诸葛亮又派遣人假扮姜维去往魏国营帐叫骂。姜维发现自己回魏国的路已经被诸葛亮斩断了,魏国方面都以为姜维已经投降蜀汉了,所以反而是将姜维当成了敌人对待,最后走无可走的姜维就这样投降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得到姜维之后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平生所学有了传承,所以就把自己的学识和经验都传授给了姜维,诸葛亮的诚心和这种无私直接感动了之前还在摇摆的姜维。姜维从这之后开始对蜀汉政权死心塌地。

诸葛亮去世之后的蜀汉内外几乎同时陷入到了危机之中,国家综合实力都被魏国和吴国超越,这个时候的蜀汉对外政策也是茫然无措,幸好有姜维主动承担责任,为蜀汉指明了一条道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继承了北伐的任务,自己亲自带兵前往汉中前线抵抗魏国,把国家大后方交给了刘禅和一群文官。

姜维掌控蜀汉军事的时候一共进行了八次北伐,但除去前两次北伐的战绩还不错,其他的战绩都不怎么样,诸葛亮没有完成的事情,到了姜维手中更不可能完成了,从诸葛亮开始到姜维的这十多次北伐,把蜀汉的国家实力消耗的一干二净,北伐虽然是为了政治上的正确,但对于蜀汉经济建设上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大抽血。

后期三国历史之中的姜维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有着惊人出色的战绩了,魏国方面经过多年战争也是看透了蜀汉的虚实,所以每次姜维进攻的时候,魏国方面都秉持司马懿的方针坚持防守不出的策略,蜀汉腹地距离汉中前线路线本身就难以行走,运输粮草成本很大,所以坚守一段时间,蜀汉军队没有成绩的话就会退走。可以说魏国的坚壁清野策略是姜维后期“无大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就是蜀汉内部的矛盾问题,蜀汉后主刘禅和一群投降派的问题相当大,蜀汉的亡国之战在历史之中相当明显,并不是说当时的姜维防守不力,也不说姜维在汉中前线打了败仗,而是刘禅自己一手造成的,江油城数万人没有挡住邓艾的几千兵马,就连成都十几万人也没有和邓艾正面交锋一次就投降了,刘禅的贪生怕死直接的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基业。

要知道的是当时姜维率领的几万人马在汉中前线可是足足阻拦了魏国主帅钟会十几万南征大军,姜维以少击多守住了前线,刘禅十几万人对付邓艾几千人却是“不战而降”。这样的皇帝和这样的队友都让姜维为之寒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姜维后期的处境到底有多难了,不是姜维不努力,而是蜀汉这群队友真的太差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魏国   蜀汉   汉中   后期   蜀国   后主   败仗   苦心   战绩   前线   眼光   智慧   诸葛亮   姜维   孔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