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携妻返乡,意外中发现,家中另一位妻子等了他22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转移,进行长征。年仅17岁的易耀彩作为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也随着部队走上长征的道路。

当时,我军不仅面临着敌方军队的威胁,还面临着物资紧缺的危险。易耀彩所在的军团有上万人,枪支却只有3000多,显然是难以人手一支的,易耀彩的手中只拿着一支梭镖。

在11月30日这天,易耀彩所在的军队与敌军碰面,由于双方武器差距过大,最终,我军只剩下一千多人。此时,易耀彩等剩余战士们已经失去了与总部队的联系,不知该走向哪里。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般就是两个情况:一是无法与总部取得联系,只能就近躲藏起来,等到什么时候得知红军消息后,在前去会合。

二是与其余红军队伍相遇,加入其他部队中,继续进行长征。至于易耀彩是哪一种情况呢,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好男儿志在四方

1917年,易耀彩出生在江西泰和,父母曾参加过赤卫队的工作,因此易耀彩在父母的教育下,心中也拥有浓烈的革命思想。

在1928年的时候,易耀彩的父母突然为他带回来了一个姐姐。其实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来说,也只是随波逐流而已。

“童养媳”一直是一种封建包办婚姻的形式,易耀彩的父母见这个小姑娘家中穷得快要吃不下饭,小姑娘的父亲也想将她送人,于是就把她带回了家。从此,这个小姑娘就成为了易耀彩的童养媳。

小姑娘名叫张凤娥,比易耀彩还要大两岁,平时易耀彩都会叫她姐姐。因为两人当时年纪都太小,虽然知道对方将会是自己的另一半,却并不懂这些婚姻之事,只把对方当成亲人。

张凤娥长相秀美,又勤劳,看到家中的活计,都会抢着做。虽然也许张凤娥只是怕易家将自己赶出家门,但不得不说,她的勤快获得了易家三口人的认可。

在易家老两口的心里,张凤娥就像是他们的亲生女儿一样,并且她与易耀彩也非常般配,男靓女美。就算是在村中其他家人看来,也是羡慕不已,谁能想到,包办婚姻也能够是这样美好的呢?

可是天不遂人愿,就在易耀彩12岁的这一年,江西泰和也出现了暴动。易耀彩在周围人都争先恐后加入共青团时,也随大流参加。

第二年,易耀彩又参加了红军。在真正接触到共产党人之后,他的思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当时的他只有13岁,但是,面对任务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并且各种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

就这样,在1931年的2月,易耀彩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并且仅仅三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共青团员,成为了政治处青年干事。

当他的事迹传回家中后,张凤娥激动不已,同时脸上又不自觉浮起自豪的神色。面对前来报信的士兵,张凤娥只让他给易耀彩带一句话:“一切放心,家中有我。”

因为她没有读过书,所以也不认识几个大字,就更别提给易耀彩写信。当然,易耀彩对此也是了解的,所以,当得知张凤娥让传回的话之后,他也就安心了。

在井冈山上的那几年里,易耀彩很少回家,也正是因此,他对张凤娥充满了愧疚。对于这个从小以童养媳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的姑娘,他无比抱歉,正是因为他参加革命,才导致家中父母只能让她一个柔弱女子来照料。

易家父母自然也知道张凤娥一直以来的艰辛,因此,等到易耀彩17岁、张凤娥18岁的时候,易家父母便想做主让两人拜堂成亲,先把婚事办了。

张凤娥知道后,就开始盼着易耀彩回家,为此她每天期待着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只可惜,事与愿违,当易耀彩真的回家之后,一切却全都变了。

1934年的一天,17岁的易耀彩再次回到家中,可就在家中三人都喜上眉梢时,他却说出了一个消息:“爹、娘、凤娥姐,我要随军长征了,这次出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三人听见这突然的消息,都怔愣在原地。谁又能想到,本以为的阖家欢乐没有到来,反而是离别在即。

面对张凤娥的时候,易耀彩眼含热泪,“凤娥姐,我对不起你……”还没等易耀彩后面的话说出口,张凤娥就立马打断了他:“无碍,我会在家里等你的。”她怕从他的口中听到让他嫁给别人的消息,怕易耀彩不让她继续留在易家,所以她第一次出言打断了眼前这个已经被视为丈夫的话语。

易耀彩心知张凤娥已经下定了决心,而他也认定了凤娥姐做自己的妻子,所以,最终易耀彩再没继续说下去,只是告诉了张凤娥此行的凶险。随后,易耀彩便离开了家中,张凤娥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二、终于归来,物是人非

离开家乡之后,易耀彩与红军战士们一同踏上了长征之路。当时那段时间十分难熬,在1934年的时候,文章开头的一幕出现了。易耀彩所在的部队被敌人追着打,因为无法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便只能东躲西藏。

好在,没过多久,罗荣桓同志便带着部队赶来与他们会合。最终,易耀彩等剩余的一千多人,都并入了红五军团中继续进行长征。

可以说,易耀彩等人真的是十分幸运的。在当时那个传递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能够及时找到他们的踪迹,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易耀彩在之后的日子里,每每回想起那一段时间,都会感慨:“好在当时罗荣桓同志前来收容我们,不然还不知我们会流落到哪里去。”

1935年,红军战士在经过草地时,许多人因为气候潮湿、蚊虫叮咬,而患上了疟疾。这在当时大队伍医疗卫生员紧缺的情况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易耀彩就是感染疟疾中的一员,因为这个疾病,他的行动速度根本追不上部队的速度。无可奈何之下,部队便想要将他留在当地老百姓的家中修养。

当时,易耀彩的舅舅也在队伍中,听到这个决定后,立即反对。他表示自己愿意一路背着易耀彩,不会拖累队伍的进程。其实,他心中十分清楚,若是把易耀彩留下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即便知道接下来的路会很难走,也还是不想放下易耀彩。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名战士背着一名战士,缓慢前行的身影一直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缺衣少食。易耀彩的舅舅便把自己的牛皮腰带解了下来,煮成汤喂给易耀彩,却不想,过了几天,易耀彩渐渐好了起来。

也许真的是命不该绝,恢复过来的易耀彩又再次生龙活虎。终于,队伍赶到了根据地,长征就此结束。

其实,就在易耀彩于长征途中艰难前行的时候,他的家人也在家遭受着危险。就在红军离开之后,易耀彩的家人被国民党迫害。

一天,张凤娥像往常一样在地里劳作,突然看到了国民党的身影,她赶忙躲到柴草堆里。可是,等她回到家中,却看到地上都是血——易耀彩的父母被敌人带走了。

张凤娥顿时慌了手脚,易父易母在被抓走之后,被游街示众,身体上也被钉满了长钉,死后还被扔到了赣江里。等到村民帮忙将尸体打捞上来后,易父易母已经是面目全非。

张凤娥跪在易父易母的坟前,悲痛不已。她怨恨自己没有照顾好一双老人,没有为易耀彩守好家。等到消息传到易耀彩的耳中时,就变成了是易家三口人都遭到了敌人的迫害,易耀彩便以为张凤娥也与父母一同被害了。

而一直等在家中的张凤娥,也经常听到易耀彩已经牺牲的传闻。但是,对此她并不相信,也或许是不愿相信,她就一直居住在易家的老宅中,等着易耀彩回家。

而另一边,易耀彩并不知道凤娥姐还活着,由于通讯系统并不发达,易耀彩无从得知家中是什么境地。他得到的消息就是父母和凤娥姐都已经被敌人杀害,然后他就将所有精力放在了战场上。一心拼杀,只为革命成功,为父母及凤娥姐报仇。

之后,在组织的安排之下,易耀彩与一位张医生撮合,那一天,易耀彩与张医生并没有擦出火花,反倒是相中了陪张医生前来的范景阳。

范景阳也是一位军区医生,在得知张医生对易耀彩无感之后,就同意与易耀彩先接触接触。不过,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能够找到相看满意的人,已经实属不易,所以在周围同志的撮合之下,两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

婚后,易耀彩与范景阳一直很是恩爱,范景阳会每日照顾易耀彩的生活起居,让他可以安心去做任务。另外,易耀彩是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过的,范景阳又是在白求恩学校毕业的,所以他们之间的话题有很多很多。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7年这一年,易耀彩终于有了休息的时间,范景阳借此机会提出陪他一起回老家看看。其实,范景阳一直知道易耀彩因为工作原因,抽不出时间回老家,可他又是那么思念家乡,因此,她提出一起回老家为父母祭拜一下。

三、苦等22年,终是错过

从1934年到1957年,易耀彩离开了整整22年。当他再次回家时,看着并没有倒塌的老宅,怔在了原地。

易耀彩本以为老家的宅子早该破败不堪了,却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光景。易耀彩带着范景阳推门进入了家门,看着院中明显有人居住的痕迹,更是疑惑不已。

“你是耀彩弟弟吗?”易耀彩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房门口站着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那面容……“你是凤娥姐?”易耀彩快步走到张凤娥的面前,看着对方,两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谁能想到,时隔22年,原本以为已经去世的消息竟是假的,当对方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还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张凤娥看着易耀彩身后的女子,心猛的一沉,可随即又释怀了。是啊,这么长时间了,他的身边怎么可能没有别人?

易耀彩看着凤娥姐的目光落在范景阳身上,一时不知该作何解释。凤娥姐在自己的心里一直是发妻的存在,可是,当年他以为对方被害,才会与范景阳成婚的。

“凤娥姐,我对不起你啊。”易耀彩一句句说出当年的经历,说着自己当年得到的消息,也一直向张凤娥道歉,心疼她这么多年的等待。

听着易耀彩说的往事,张凤娥也是泪流满面,可她并不怨恨,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当年村里乡亲都让她改嫁,而她却执意继续等着易耀彩。当然,易耀彩也并不是陈世美,当初也是误认为对方已不在人世。

值得庆幸的是,俩人在这乱世中都活了下来。

通过交谈,张凤娥也清楚,范景阳是个足以与易耀彩并肩的女子,比自己更适合留在易耀彩的身边。“好妹妹,以后我这个弟弟就交给你喽。”

从此以后,张凤娥与范景阳之间便以姐妹相称,在范景阳与易耀彩回京之后,范景阳也一直惦念着张凤娥的生活起居,给她寄生活费。

由于在1953年时,易耀彩前去苏联海军学院进修过,所以回国之后便被任命为海军潜艇学校的校长。在1960年时,又成为了海军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之后易耀彩一直奔波于海军建设方面的工作。

易耀彩的一生不可能只留在江西泰和那个小村子里,他本身英雄善战,又一心要为新中国成立添砖加瓦,因此,对于他的私人生活,大家了解的是少之又少。

本篇写到易耀彩的两位夫人,也并不是想表达易耀彩是陈世美的观点。而是想告诉大家,在当时那个战乱年代,消息闭塞,许多将士甚至不知道自己家中是什么情形。他们抛下家庭,舍去生命,都只为我们今日美好的生活。

四、结语

1990年,开国少将易耀彩因病去世,享年73岁。去世前只有一个遗嘱,那便是将自己葬在老家。等凤娥姐百年之后,就葬在自己的旁边。

对此,范景阳并没有一丝不快。因为在她看来,张凤娥这位女性一生悲苦,为易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时光,丈夫这样的遗嘱,也是情理之中。

在易耀彩去世后的第六年,张凤娥也随之而去。能够葬在易耀彩的身边,也许对她来说,已经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泰和   家中   童养媳   都会   少将   红军   部队   队伍   妻子   意外   父母   医生   消息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