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列国皆有谏臣,谁能左右君王的意见?

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谏臣,比如赵国的触龙、齐国的邹忌、楚国的鬻拳。还有君王身边的很多臣子,大多都充当过谏臣之职,比如秦国的蹇叔、齐国的管仲、楚国的屈原等等。

这些谏臣大多都是胆大的,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君王的“妄为”。谏臣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这些原则要不然由周天子的“周礼”所规定,或者是由国之先祖们所规定。

《周礼》中有载:“掌谏王恶者,此官掌教小学而兼为王之谏官也”。所以,谏官是个危险的职业,但也更是个高尚的职业。

不管是君王还是名臣,对谏臣都是有着基本的尊重的。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谏臣东郭牙的时候,就曾说:“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谏臣们就是君王们的镜子,他们不止关注君王的种种决策,更关注是君王的一言一行。

而且,对谏臣之尊崇,是周人的一种传统。

周人灭殷商而后,对殷商的贤人进行过梳理。殷室三贤有微子、箕子和比干,其中比干就是因为死谏殷纣王而死。比干,可以说是后世所有谏臣的第一偶像。

作为谏臣的比干,最后的结局是剖骨挖心。这样的人物也成为所有谏臣的前车之鉴,后世的诸多谏臣的命运,都难逃一个悲剧。

楚国有个鬻拳,楚文王带兵攻打巴国,结果打了败仗。等到楚文王带着残兵准备要回到楚国都城的时候,鬻拳却不允许开城门,还站在城楼上大声对楚文王说,你作为国君带兵出征,打了败仗还好意思回来,不是个合格的君主。

楚文王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自己感到很羞耻,于是又带着大军攻打黄国,终于把黄国灭掉了,鬻拳才将大门打开让楚文王进去。而鬻拳自己,则因为不敬楚文王,自刎而死。

还是这个楚文王,他还有个老师叫葆申的,这位谏臣更是胆大。楚文王做错了事,葆申居然拿着鞭子打楚文王,一边打一边谏:“叫你不要这样做,你偏要,看你以后还敢不敢?”

忠于君王的谏臣无数,但聪明的谏臣不多。如比干、鬻拳、葆申这样直来直往的,都只能算是忠。这样的谏臣其实不聪明,运气好的遇见了好的君王,那就所谏被采纳,运气不好的,就直接被干掉了。

真正聪明的谏臣讲技巧、讲方法,比如触龙、邹忌这样的,一般都是讲故事,走的是旁敲侧击的路子。受谏的人也听得舒心,容易接受建议,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开城   君王   管仲   周礼   楚国   谏官   殷商   列国   败仗   齐国   春秋   聪明   意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