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遗言,道出自己不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

前言

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他要“逼蒋抗日”。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进行,1936年12月11日夜晚,张学良将警卫营长秘密喊到房内,要求警卫营长明日将蒋介石带进城内。

12月12日中午,华清池突然出现了一声枪响,众人还没有从惊吓中反应过来,只见张学良和杨虎城带领着军队闯进华清池,他们目标明确: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径直走向临潼希望就此抓住蒋介石,杨虎城率领西北军前往西安城内扣押蒋介石的随从人员。

增援部队则赶到华清池大门前与门卫进行枪战吸引火力,为张学良与杨虎城创造时间。

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的完成任务,对于他们而言,此次任务只能成功,否则面临的将是更危险的境地。

西安事变 负荆请罪

众所周知,张学良与蒋介石刚开始的关系十分亲密。

张学良刚刚上任时,为了维护东北也为了支持蒋介石,他提出将东北易帜给国民政府,后来,又在中原大战出兵支持蒋介石,实现了蒋介石心中所谓的“统一”目标。事后,蒋介石为了感谢张学良给他加官进爵。

然而,这样亲密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很久,两人很快发生了分歧。

当时日本为了从中国掠夺更多的资源,他们抢夺东北的领导权,不断挑衅张学良。对于张学良而言,东北是极其重要的,是他和东北军赖以生存的地方,况且父亲张作霖还是死在日本人的手中,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绝对不可能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

面对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挑衅,张学良心中丝毫不畏惧,他积极备战,并提出“武力保护东北”的口号。事后,张学良将此事禀告给蒋介石,希望他可以同意。

蒋介石知晓张学良的作战措施后,内心极为不安。蒋介石一直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他一直认为共产党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只有打败共产党实现全国统一后,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对抗日本人。

如果此时贸然出兵与日本进行交战,国民党一定会损失大量的兵力财力,到时候共产党趁此机会攻打国民党,那么国民党必败无疑。

于是蒋介石从维护自身统治利益的角度告诫张学良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可以对日进行武力抗争。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感到了危机,他无数次向蒋介石请示武力对抗日本,希望南京政府可以放弃“不抵抗”策略,结果都被蒋介石所拒绝。

无奈之下,张学良只好遵从政府的命令放弃用武力保卫东北的想法。为了挽救东北,张学良又想到其他办法:对日直接交涉。

结果这个办法又被蒋介石所拒绝,因为在外交上南京政府所采用的政策是:不交涉。在南京政府各种奇怪的操作下,日本轻而易举地成功占领了东北。

既然张学良如此心系东北,为什么还要听命于国民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这与张学良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放眼中国,张学良认为只有国民政府有这个能力,于是他将抗日希望全部寄托在国民政府身上。他认为,如果蒋介石不抗日,那么无论地方军如何抗日都是徒劳的。

于是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进谏,提出“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的想法,结果都被蒋介石无情的拒绝,国民政府的种种做法让张学良感到失望。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一起活捉了前来西安督战的蒋介石以及随从人员,紧接着发动了“逼蒋抗日”,一时之间举世震惊,大家纷纷佩服张学良的胆量以及作为。

对于张学良而言,他囚禁蒋介石并没有私心,他不求地位、不求钱财、不求名声,只希望大家能够暂时放下利益纷争,拿起刀枪一致抗日,至于自己今后命运如何,他都不在乎。

后来,在多方势力的参与下,蒋介石决定一致抗日,杨虎城也答应释放蒋介石,张学良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可能出于愧疚的心理,张学良决定亲自将蒋介石送往南京然后负荆请罪。众人知晓蒋介石的为人,劝他不要亲自送,但是张学良还是坚持将蒋介石送往南京。刚到达南京,蒋介石就背信弃义地将张学良进行严加看管。

深感愧疚 多加照顾

对于这个结果,宋美龄感到十分愧疚。当时,张学良提出送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宋美龄心中就有预感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但是她认为蒋介石不是恩将仇报的人。

虽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但是他一直以礼对待蒋介石,吃穿用度从不苛刻。当杨虎城提议要杀死蒋介石的时候,张学良却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将人放走。

蒋介石在张学良的手中走脱,又被他亲自送回南京,张学良认为,念在两人的情谊,蒋介石一定不会处置张学良的。

谁知刚到南京蒋介石就将张学良囚禁在此。对于这个结果,宋美龄怒斥蒋介石:“西安事变,他不要钱、也不要地盘,要的是牺牲。

如此有胆识、有担当的人,你竟然将他囚禁于此。”即使宋美龄大吵大闹,也没有改变蒋介石的心意。

宋美龄知道张学良此时的处境,虽然他一直说不后悔自己所做的决定,但是从一个身份高贵的将军变成阶下囚,内心多多少少会有落差。

宋美龄为了减少心中的愧疚之情,也为了弥补张学良。宋美龄在张学良被囚禁期间,将他当作家人照顾。

蒋介石战争失败后撤离台湾,他为了报复张学良也将张学良带到台湾,囚禁在台湾的井上温泉。

井上温泉离宋美龄的家有点远,每次宋美龄看望张学良时都要花费大概两三个小时,时间很久。

除此之外,一路上还坑坑洼洼,颠簸万分,轿车很难通行,只能乘坐吉普车,这对宋美龄的腰极不友好。张学良多次劝告宋美龄不要前来看望,但是宋美龄坚持来访。

见面时,两人从不需要刻意讨好,就像好友一样自在的坐在板凳上聊天。由于张学良被囚禁在此,无法接收外面的资讯,宋美龄便不厌其烦地和张学良讲述许多外面发生的事情,二人再根据这些资讯发表自己的看法。

每逢过年,宋美龄总会准备大量的年货送到张学良被囚禁的地方,有新鲜的蔬菜、腌制的鱼肉,以及其他很多很难买到的食品。

在当时货物奇缺的台湾能买到这些食物实属不易的事情,宋美龄的做法让张学良深深感动。

但是对于宋美龄而言,这都是她该做的。她认为张学良不是囚犯而是一位有胆识、有气魄、敢作敢当的大将军。她很尊敬张学良,若不是世道混乱,张学良一定会有一番成就的。

1958年,宋美龄在美国过圣诞节。张学良原本以为今年不会再收到任何礼物了,谁知在圣诞节当天他收到了宋美龄从美国寄来的圣诞贺卡、书信和照片。

事后,张学良得知宋美龄并没有忘记他,反而早早准备了礼物,她害怕礼物无法及时送达甚至发电报要求这些礼物必须在圣诞节之前送到。张学良常常感叹宋美龄对自己有再造之恩。

五大理由 囚禁一生

蒋介石知道宋美龄极其不满意自己对张学良的处置,也知道在张学良囚禁期间,宋美龄多次看望张学良。他让所爱的人寒心也让昔日的友谊彻底破裂,但是蒋介石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丝悔恨,甚至觉得自己没有杀害张学良已是天大的恩惠。

面对张学良当年的“背叛”,蒋介石承认自己确实心存杀心,最后没有杀害张学良并不是因为蒋介石心软,他当时可是将杨虎城以及他的家人全部杀害了。之所以不杀张学良是因为妻子宋美龄极力阻拦以及张学良曾经帮过自己两个大忙。

众所周知张学良落难时,宋美龄一直尽心尽力照顾他,对他有求必应,这不仅仅是宋美龄出于愧疚照顾他,还因为二人很早之前就认识。

宋美龄年轻的时候就是是上海知名的才貌双馨的美女,她出众的气质迷倒了一众男子。

张学良当时对宋美龄一见钟情,事后张学良经常找宋美龄一起玩耍、出席各大晚会,带她跳舞、游泳、打高尔夫。

相处时间久后,宋美龄被张学良的风度所吸引,两人成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朋友。张学良曾经对媒体说道:“如果我当时没有妻子,那么我一定会猛追宋美龄。”

由于宋美龄年少时与张学良度过一段美好的回忆,宋美龄极其珍惜这位好友,所以当蒋介石囚禁张学良甚至萌发杀意的时候,宋美龄及时阻拦。

据美国驻华公使JOHNSON所记载的文件可知:当时蒋介石十分气愤,他认为张学良不仅背信弃义还以下犯上,罪不可恕,于是他下令将张学良枪毙。

宋美龄知晓后愤怒地对蒋介石大喊:“如果你对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蒋介石深爱自己的妻子,他知道此人对妻子的重要性,于是他不再提及此事。

第二,与张学良主动易职有关。张学良的父亲是张作霖,他出生于军阀世家,从小的经历告诉他国家的分裂以及贫弱是国家被列强国家侵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从小就希望国家能够统一。

1919年,张学良来到东北讲武堂学习的时候认识了老师郭松龄,他告诉张学良东北的军事管理是落后的,应该进行改革,练精兵、抵外侮,同时还要学会团结中国人的力量进行武装斗争。

1928年,日本人为了占领东北,他们设计炸死了张作霖。父亲被杀害这件事使张学良产生了与国民政府合作的想法。后来经过深思熟虑,张学良认为国家统一有利于抗日,于是他决定将东北易权给蒋介石。如果国民政府掌管东北的话,会严重损害到日本的利益,于是日本百般阻拦,最后张学良抗着巨大的压力将东北易职给蒋介石。

就这样,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了当时最发达的东北地区,使蒋介石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如果张学良不主动易权,蒋介石可能会花费数年时间,发动无数次战争才能成功。为此,蒋介石十分感谢张学良,这也成为他不杀害张学良的理由。

第三,与中原大战有关。军阀混战在当时是极其常见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战争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手下五十多个将领对外宣称拥护阎锡山为总司令,反对蒋介石。

蒋介石听说后熟不可忍,立刻在南京举办声讨大会,并决一死战。当时张学良拥有三十多万东北军,空军和海军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随着事态的发展,张学良成为该战争胜利的关键。

谁能得到张学良的支持,谁就能取得胜利。双方为了取得胜利极力拉拢张学良。对于张学良而言,谁胜谁败与自己都没有关系,但是最终必须保证可以统一。

反蒋的军事联盟只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日后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裂,于是张学良选择支持蒋介石,他派出十万大军出兵华北,在张学良与蒋介石的联合夹击下,反蒋盟军失败了,蒋介石取得了中原的胜利。

蒋介石承认自己当年身处于劣势,是张学良两次的挺身而出才让他轻易取得胜利,他可以不杀张学良,但是放了张学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蒋介石查出张学良此前与共产党有联系。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在陕西秘密会见过中共情报负责人李克农,双方还有十几份电报,由于频繁的接触双方有了一定的信任,张学良之后在延安与周恩来进行了秘密会谈。

此事当时已经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并且汇报给了蒋介石。但是当时国民党内部有众多威胁,而且张学良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蒋介石所布置的任务都会一一完成,从未耽搁,蒋介石便没有过多过问此事。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联想到之前的事情,他才明白张学良当时会见周恩来是为了谈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事情。之前他一直给张学良灌输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结果他没有听进去,反而听从中共的指令,这让他体会到了被背叛也让他开始忌惮张学良的权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退守台湾,大家都处于失落的情绪里并且想方设法准备日后东山再起,但是张学良一反往常,他十分开心地在红绸上写了四个大字:东山再起,并托关系秘密的将这副红绸送给了原东北军高级将领,谁知此事被泄露,最终还是被蒋介石知道了。

蒋介石大发雷霆,他认为张学良有亲共的想法,并且一直秘密与共产党联系,为自己日后谋出路,如果出来必定是一个隐患,所以他坚决不愿意释放张学良。

蒋介石年轻时由于常年在外征战,身体消耗过度患上了肺炎,晚年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心脏病。1975年,蒋介石突发高烧脑袋昏沉晕倒在地,他的病情开始恶化,醒来时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他将全家人叫到身边,说出自己的临终遗言。

他与儿子蒋经国进行了一番谈话,最后赠送给儿子四个字:“不可放虎。”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这个“虎”指的就是张学良。虽然蒋介石一直将张学良囚禁在台湾,但是在他的心里张学良依然是一个威胁。

蒋介石之所以防着张学良,是因为张学良之前是东北军的首领,在军队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威信,东北军一直期盼着他回去,如果将他释放回去,相当于“放虎归山”。

蒋介石最害怕的还是张学良为了报复他而想方设法阻止蒋经国上任国民党主席,他虽然无法统一中国,但是台湾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下。

事实上张学良已经多次对外表示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了,甚至不想要过去的名声和地位,只想平平安安、普普通通地度过晚年,奈何蒋介石依然防着他。

总结

2000年,张学良刚好一百岁。在百岁这一天,他接受了《世纪日报》记者的采访。镜头前的张学良虽然已经白发苍苍、行动缓慢,但是他依然容光焕发、说起话来简洁有力。

他对记者说不管是易帜给蒋介石,还是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被囚禁多年,他都没有后悔。作为一名军人,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承担责任,他的梦想一直都是希望国家统一,越来越强大,不再受到列强的侵略。

参考文献

[1]林呓语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N]时代人物 2016年第11期

[2]袁成亮 “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对日主张比较[J]西部学刊 2018第11期

[3]张亮 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J]北华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

[4]石湾 张学良与保命恩人宋美龄[N]世纪 2009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西安事变   蒋介石   东北军   中原   国民政府   潸然泪下   台湾   遗言   南京   日本人   日本   临终   国民党   愧疚   共产党   此事   利益   事情   原因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