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某田间1段视频曝光,惹网友唏嘘:人的优越感可高到什么程度

文 | 那年美美

本文纯属原创,感谢评论与转发!

『【美美谈情感】,每天趣谈人物,社会,热点等情感新鲜事。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最近,贵阳某田间交流活动现场,流出来一段让人咂舌的视频。

视频里,一块望不到头的玉米田,被人为砍掉了一大片面积,硬是从中间开出一条路。

这条开出来的路上面,还铺了张长长的灰色地毯

一位披着白大褂、蹬着黑球鞋、手拿矿泉水的农业教授在一群农民和工作人员的簇拥与陪同下脚踩地毯,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地走过玉米田


他的身后,还有一名男子拿着话筒,指着地里的玉米,如数家珍地向他介绍着各类品种。

这位纤尘不染、粒土不沾的教授,顺着男子的手指方向,时不时伸手去摸摸地毯两边的玉米


而从地毯两侧伸出来的支楞八叉的玉米枝,也被人用红色警戒线围得死死的,乖乖地倒向一边,仿佛在向众人宣布:


这一幕,被人拍下来发到了网上。


事件曝光后,惹来了无数网友唏嘘

有人假装拿玉米说事:

“这玉米叶子也真会长啊,齐刷刷地留条路。”

有人则一语双关地回应:

“凡是不会长的,都被拿下了。”


也有人痛心疾首,把袁老摆了出来:

“专家的地位充分拔高了,袁老都没享受过这样高贵的待遇!

“想起下田的袁爷爷,专家会脸红吗?”


袁龙平院士成天钻在水稻地里摸爬滚打,不怕脏,不怕累给中国人民解决了吃饭问题,他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专家。”


还有人连装都懒得装了,直接冷嘲热讽:

“专家田里踩地毯,不像专家,倒像表演艺术家。走秀都走到田间了,佩服!”

“双脚不沾泥的农业专家,咋指导的啊?”

“辛苦砖家了,不过玉米地里很闷热的,要是有人捧电风扇跟着,就更好了。”


不难看出,网友们一个个愤愤不平,甚至可以说深恶痛绝。

再看农业教授踩在地毯上的那双脚,不仅挡不住贵气,还隐隐冒着仙气。

从农田里走一圈回来,依然是“出淤泥而不染”,洁净一身

其实在我看来,有没有必要砍玉米铺地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块玉米地,也许只是试验田。

也许,这只是一个农业观摩会。

重要的是,真正值得敬畏的农业专家,是一定不会排斥泥土和害怕下地的。

相反,他们还会像农民那样,挽起裤脚,撸起袖子,带着学生下地做实验。

因为一个硬道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抛开对农作物的伤害和浪费不说,光看专家“脚踩地毯走农田”这个画风,就多少让人有些心理不适

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的面子和架子,又怎能体谅身陷泥泞的农民?

杨绛先生曾说:

深以为然!

只顾自己,却从没想过,为了铺这张地毯,农民们得忍痛砍掉多少玉米?

为了种植这些玉米,这些日夜劳作的农民,又抛洒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辛苦?

如果农业专家踩在地毯上就能研究出庄稼,那为什么不把农民们从泥土中解救出来,让他们也一身干干净净的就能种出农作物?

同样是为了庄稼,为什么专家就能高高在上,农民就得俯首为牛?

是悲哀,也是讽刺

不得不说,等级观念,让很多身居高位者,催生出了莫大的优越感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儒生,都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为治学准则。

然而,即便在这样“哀民生之多艰”的高风正气下,还是不乏昏聩痴顽的帝王将相。

他们位高权重,一呼百应,却不曾“念农桑苦,闻饥冻声”

西晋时期,有一年发生了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靠挖草根、吃树皮来充饥,很多人被活活饿死。

消息传到了皇宫,司马衷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大臣的奏报后,百思不得其解。

我每天在宫里山珍海味,炊金馔玉,百姓又怎会饿死呢?

很想为子民做点事情的他,冥思苦想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便回复大臣说:

大臣们听了后,面面相觑。

从来没有访察过民情的晋惠帝,压根儿就不知道,连粟米都吃不起的百姓,又怎能喝得起肉粥呢?

身居高位的他,眼里只有后宫佳丽,子嗣绵延。

只有醉生梦死,歌舞升平。

奢靡生活的麻痹下,让他根本无法看见人间的民不聊生

而这样“眼里只有浮生春梦”的无知与愚昧,放在今天,也依然屡见不鲜。

在一档名叫《导演请指教》的综艺节目中,新晋导演、华谊千金王文也,她选择的影视题材,是一则在原著基础上改编而来的短片《我的外星女儿》。

短片里讲的,是一个贫穷而又绝望的父亲,和他身患重症的女儿的凄苦故事。


可这一类触及到生死、病痛和亲情的极致话题,在王文也改编的短片里,却是一言难尽。

全程都在强行煽情,硬抠痛点,刻意刺激观众泪点,槽点百出,让观众毫无代入感

看似温情,实则廉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只有经历过病痛、苦难、无助和绝望的人,才会知道人在那种情况下,该如何表现

而作为导演的王文也,从小就含着金钥匙出生,家境殷实。

曾在美国求学的她,背后站着的,除了作为华谊公司总裁的父亲王中磊,还有无数个跺一跺脚就能让影视界轰动的京圈大佬。

这样的她,根本体会不到底层人的痛苦

她能看见的,除了上层名流,就只剩下香车珠宝,以及金钱豪宅

王文也本人的解释是:

言下之意就是说,你们看不懂我短片里的温情,那是因为你们太苦大仇深了,我想表达的,是苦中作乐。


可是,这位华谊千金却忘了,苦中作乐的前提,是要有苦,而且是真正的苦,而不是渲染的苦

试想,短片里,一个只能依靠变卖家产来给女儿治病的父亲,会有条件带女儿去吃大餐?

一个到处欠债、满世界借钱给女儿治病的父亲,会带着女儿去医院住单人病房?

身患重病的女儿和贫穷父亲去游乐场里打闹,父亲却有钱开卡停车?

一个被生活毒打过、从苦难中走来的父亲,会拿个暖水瓶去给女儿打凉水?

只能说,王文也根本没有亲历过普通人的日常。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不曾踏足泥泞的人,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底层人的凄苦,当然也拍不出贴近生活、感动观众的作品。

明明高高在上,却还要假装平易近人;

明明要表达疾苦,却依然放不下优越感。

这样的人,让人细思极恐!

她的眼里,没有众生,只有自身所处的繁华


《十宗罪》里提到:

一个人的优越感,可以高到什么程度?

看尽繁华无数,却从不曾体会荒凉


这个夏天,发生了太多让人痛心的事。

一位60岁的农民工,在湖北的工地上活活被热死。

他叫老何,在女儿3岁的时候就离异了。

一个人带着女儿,既当爹,又当妈。

老何一直在建筑工地做工,勉强维持父女俩的生活。


直到女儿成年和结婚后,已经60岁的他,为了生计,还依然冒着高温酷暑,在40度的室外作业

他所在的工地上方,虽盖有石棉瓦,但仍属露天作业。


有时候遇上难以清理的散落物,他需要跪在像热锅一样的地上,用手或工具把快要凝固在里面的水泥抠出来


其艰辛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可即便如此,为了生活,他一干就干到晚上。

去世前,他已经连续6日高温作业

终于,倒下去的那一刻,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心痛之余,听到有些高高在上的人说:

可是,你知道吗,并不是每个子女都有能力赡养父母,也不是每个老人都有福气安享晚年。

无独有偶,前不久,合肥一对开小店做馒头的中年夫妻,被隔壁邻居发现双双倒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


抢救过来后才得知,两人因为要节省开支,舍不得开空调,结果双双被热晕在店里



这一幕,看得人揪心

幸运的是,邻居发现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此,那些优越惯了的人,又发话了:

殊不知,对于一个勉强糊口的馒头小店,一天下来的微薄利润,可能还不足以支付电费。

更何况,他们的身后,上有老,下还有小。


人间多疾苦,这便是世态真相。

同是红尘悲伤客,莫笑谁是可怜人。

每一个艰难讨生活的背影,都是普通人用力活着的证明。

你怎么也想不到,对很多人来说,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活着

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你眼里无足轻重的一杯奶茶,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天的生活费;

你手里买来却没有去看的一张电影票,在他们眼里,就是可以生存的希望

这就是世界上被遗忘的夹缝和角落,“高高在上”的优越者们,永远也无法看见。


诗人于谦曾在《咏煤炭》里说: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样忧患底层的朴素心愿,与其说是一种善良,还不如说,是一种真正的优越。

身在高处,却能体恤民情

而有一个人,他就把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优越感,诠释出了最高境界。

这个人,是北京某局的副处,王林。

身在高位的王林,为了解普通百姓赚钱的辛苦,硬是亲自去体验了一把送外卖

他找到一个外卖小哥拜师,掌握基本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后,便带上头盔,骑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送外卖工作。

接第一单后,他先是去商铺窗口取餐。


好不容易等餐到手了,他小跑着冲出过道,快速把餐放到外卖箱里,骑上摩托车,往目的地飞奔。


在路上,他的摩托车被夹在机动车之间,无法穿行。


他心急如焚,距离送餐时间,只有14分钟了。

可他的导航显示,还有24分钟才能到达。


等他送到的时候,足足迟到了20分钟,餐都已经凉了。

平台有规定,超时送达要扣60%。

这一单,他足足跑了一个小时,最后只赚了6块6


而一天下来,王林跑了12小时,一共送出了5单,总共赚到41元

累瘫了的他,坐在马路牙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摘下帽子,揉揉双腿,感觉浑身都要散架了。


他忍不住感叹:


在以前,他很不明白,为什么大街小巷上的这些外卖员,一个个都横冲直撞,甚至还有人闯红灯。

他更不明白,为什么平台要派这么多单给外卖员。

现在他终于知道,原来,他们真的是用生命在赚钱啊


太心酸了!

一个平时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到、雨淋不到的干部,只有真正体验过了,经历过了,才知道普通人的艰难。

不羡慕他的位高权重,却被他俯身去了解底层的那一抹温柔与善良,以及放下面子去体察民情的格局与胸怀所动容

“踩地毯过农田”的农业专家;

“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不知人间疾苦”的华谊千金;

一个个身居高位,万众瞩目。

可他们的优越感,都只是表面上的。

而一个真正有优越感的“高位者”,是既仰视得了星河,又俯瞰得了尘埃。

即便站在高处,他们也能洞见卑微

有句话说得好:

我们看惯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繁华,便误以为每个人都跟我们一样,拥有富足优越的生活条件。

但事实上,在你看不到的角落,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

一个真正有优越感的人,不应该只有面子和排场,还要懂得人情与冷暖

正如大学院长叶敬忠在演讲中所言:

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优越感   贵阳   作业   田间   高高在上   外卖   高位   底层   地毯   玉米   短片   眼里   程度   父亲   女儿   农民   农业   网友   专家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