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

  多年来,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民俗文化以及中国文史方面等领域,积累储备了大量知识。尤其他在书法和绘画专业方面,从小跟随着书法家刘汉春老师学习书画和书法理论知识,杨老师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2011年杨秀和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编写《晓阳书画》一部,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杨秀和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杨秀和一部分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孝道”观,是孔子仁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在孔子看来,孝道乃是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总源头,是理想人格的根基,为君子所必备;因而又是学以成仁的首要课题。这也就是弟子有若所谓,“孝悌也者,其为(践行)仁之本与?”(《学而》)孔子“孝道”观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正确对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问题。孔子的“孝道”观,既是对中华传统孝道的继承,同时又对其做了重大发展。

  孔子论孝的三重境界:

  1、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

  2、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

  3、“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

  孔子孝论的三重境界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孔子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

  真正的孝顺子孙,应该做到如下六点: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孝的三种境界:

  1、孝之始:养身

  对父母的“孝”,最低境界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2、孝之中:养心

  对父母的“孝”,第二个境界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心情愉快。

  3、孝之终:养志

  对父母的“孝”,最高的境界是能够继承父志和成就一番事业。

  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顺的人,就永远和善良无缘。连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对别人就更加看不顺眼,感觉是眼睛里有“沙子”,或者是得了红眼病。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是一个孝子,他认为孝顺有“三种境界”:

  一是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

  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

  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真正孝顺的人,“三种境界”都能够做到,越孝顺福报越多。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地去发掘、理解和运用。通过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更加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善于与人打交道,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工作更加顺利开展,做事更易成功!

  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要是能够在天下实施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子张请教:“哪五种品德?”孔子说:“谦恭、宽厚、信诚、敏捷、施惠。谦恭就没人欺侮,宽厚就能获得群众,信诚就能够得到别人的任用,敏捷就做事有功,施惠就足以使唤人。”

  这些品德是做人的品德,因此,由“仁”而形成的“仁学”,也被称为做人之学,处理人际关系之学。“仁者爱人”,这是一种具有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是指克己为人的利他行为,是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传统孝道文化传播中,最为特色而盛传的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孝道,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也不能过于教条。

  其一,孝道在孝心,并不在于形式。弘扬孝道,重要的是向学生们传授孝老爱亲的道德理念,而且这种理念也应当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文明。

  其二,孝道意在自身行孝,不是给别人看。孝心孝行本是家庭礼教,重在自身践行与传承,而不是做给他人看的。

  其三,尽孝也要讲现代文明。

  在新形势下弘扬新孝道文化任务艰巨。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抓好新孝道文化建设:

  l、从宣传抓起。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是新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基础。

  2、新孝道文化建设不是抽象的。

  3、从娃娃抓起。要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懂得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中小学校要使敬老、养老、助老的德育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入脑入心。

  4、从家庭抓起。家庭是社会细胞,是老年人生活的第一场所。

  5、从社区抓起。社区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要立足社区,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在全社会树立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儒家从爱亲人推广到爱大众,从爱大众又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儒家对天地万物的爱,是对生命的爱,对生生不息的宇宙的爱。这样一种爱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

  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

  第一条是否定地说,第二条是肯定地说。两条原则实际上是从相反的方向指示着同一个“仁”的道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博爱大众,共同发展,大家都赢。

  这两条原则初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认真想一想,要真正地落实却何其艰难?可以说,人和人的一切冲突,是因为违背了这两条原则;人和人的和谐相处,都是因为遵循着这两条原则。

  如果人们真的都能按照孔子提出的两条原则做人做事,人间天堂就建成了,世界大同就来到了。因此这两条看似平常的原则实际上却具有无比神圣的意义,它们的崇高深厚的道德内涵、社会价值和任何宗教的金律相比,都毫不逊色。

  因此,在一次世界性的讨论宗教伦理的大会上,全世界不同信仰的宗教界人士和学术界人士都一致同意,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信条和西方信仰的“己所欲,施于人”的宗教戒律并列为人类生活应该遵循的普遍法则。孔子提出的两条原则确实是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人类的金律。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作品汲取二王笔意,颜柳风骨,又有欧体俊秀和赵体灵动之气,楷书疏朗爽健,行书收放有度,隶书古朴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书妍美多姿,先后在宜昌、武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烟台、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在国内外获得金银铜奖30多次,并传播到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地区,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著名书法家、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出版有《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硬笔书法集》。毛笔和国画作品集正在筹印之中。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端庄俊秀,肥瘦相宜,方斗之间见真功。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笔锋有力,雄浑博大,蕴含了千钧力量,字体圆润丰满,颇有颜真卿的风范。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字体苍劲,运笔有力,整体给人一种雄浑圆润、丰满洒脱的感觉。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这幅草书,骨感清俊,灵动飘逸,豪迈中透着豪放,洒脱中透着不羁。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洋洋洒洒,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颇有王羲之的遗风,堪称行书作品的典范。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透着秀气,笔画该弯则弯,该直则直,该重则重,该轻则轻,很有大书法家的气势。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群鸿戏海,舞鹤游天,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子展而不夸,笔迹行云流水,苍劲有力。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字字遒劲、笔锋强劲、婉转圆润、笔法自然。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龙蛇竞走、磨穿铁砚,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整个篇幅一气哈成,笔画引带牵丝,势如跳跃,行气贯通,笔墨计白当黑,干湿得当。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秾纤折中、清雅自然,楷书圆熟洒脱,气势奔放,古色古香,流畅自然!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具有了最为生气灌注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孝经   儒家   孔子   孝道   大众   书法家   教育家   中国   书法   境界   父母   原则   书画作品   家庭   社会   杨秀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