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 张睿莲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第十二专题:“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六篇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时代的号角,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航标,指引着我们踔厉奋发,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义是守正。守正,来自指导思想之正。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正,要坚持根本立场之正。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书写好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铸就中华文化新发展新辉煌,“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的论断是定基调、明方向,是要求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在大历史、大现实的追问中,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深刻体察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族振兴,推动文艺创作实现质的飞跃,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守正,意味着澄清源头、探究正本。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不是一日之功、一时之举,要求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持续深入下去,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动力是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长青之源,当代中华文化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无不展现了鲜明的创新特质。正如近两年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到《国家宝藏》《只此青绿》,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破圈”,成为现象级作品,就在于牢牢把握住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作、创新的重要源泉。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是在深厚的生活中开出的花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展现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核心是文明。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来自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导引,来自于通史精神中的历史主动性,来自于实事求是的哲学认识论,更来自于能够集中承担这三者的融通、作为历史主体的政治担纲者,在当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就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文化强国之强大,必须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广泛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最终展示好中国文化新气象。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践行守正创新、立行永续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   辉煌   文艺工作者   毫不动摇   总书记   中华   马克思主义   强国   传统文化   中国   文艺   优秀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