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设计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虽然只飞了8公里,却是中国的骄傲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不是瞎问的,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东方红一号”升空50年之后,竟然还能被追踪到。

可别不信,就在2020年4月24日,酒泉测控团队还顺利看到了它。

“东方红一号”还能工作吗?当然不能。事实上,它在发射成功28天之后,就结束了工作寿命。

之后的50余年,全靠地球引力,“东方红一号”才能保持在轨运动,只是离地球越来越远。可站在幕后的科学家们,却不应该被遗忘。

比如王希季。

他为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负责过12种型号的探空火箭任务。

他提出了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又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但直到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之前,他的名字,都无人知晓。

少年初心工业报国

1942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面对战火纷扰,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工作。

“中国工业太落后了!”

几年的兵工厂生活,王希季心里很着急。“工业报国”,首先要有先进的工业,他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尽快改变这个现状。

因此,当一个赴美留学的机会摆到面前时,他果断参加了考试,并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录取。1948年,27岁的王希季到了美国。顾不上欣赏异国他乡的风光,他一头扎进“先进”的知识里,仅用了一年就拿到了动力和燃料专业硕士学位。

按原计划,他是要继续读博士的。可就在这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海外。

王希季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有生以来首次看到真为老百姓的军队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我为此而欢呼”,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那一瞬间,他决定立马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中国留学生,给留学生创造了许多优厚的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每月大致只能得到相当于600斤小米的报酬。但这并没有挡住王希季回国的决心。

1950年3月,王希季踏上了“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同船的,还有华罗庚一家,以及其他几十名留学生。

1950年王希季从美国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返回中国时在船上留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8公里也了不起”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送入近地轨道。3个多月后,美国紧赶慢赶发射了“探测者一号”。

由于只有8.2千克,美国这颗卫星被苏联揶揄为“发射了一颗柚子”。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卫星”,并且也跟着说起了段子。“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卫星),我们不抛。”

卫星上天这种大事儿,王希季当然看到了新闻。不过,正在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任教的王希季并没有把这跟自己联系到一起。

直到1958年11月的一天,他刚上完课,就被上海市有关领导叫去谈话。他才知道,组织有意调他到上海机电设计院,负责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

王希季对火箭一无所知,他不知道接下这个工作会面对怎样的困难。但他知道,将人造卫星送上天,对于新中国来说何等重要。想到此,王希季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但造火箭哪儿这么容易。仗着年轻人的劲头儿,王希季定下了设计思路,“从小到大”,“现学现卖”。

缺乏技术,他找来资料自己先学,再给年轻人讲课;经费不足,他就将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供应系统的试验设备安装在厕所隔出来的小天井里,把日本人遗弃的废碉堡改造成了试车台;用电动和手摇计算器进行计算弹道,计算纸摞得半人高。

就这样,带着一支平均年龄21岁的年轻团队,王希季硬是把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搞成了,尽管它的升空高度只有8公里。

“T-7M”探空火箭模型(来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上看到模型时,毛主席激动地说。而王希季也牢牢记住了毛主席的期许:“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它个天翻地覆!”

太空传来“东方红”

1965年,在钱学森、赵九章等人的倡议下,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再次提上日程。此时,上海机电设计院已经迁到北京,改名七机部第八设计院,负责在“651”会议中提交运载工具方案设想。

而王希季也开始他的新工作:主持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

又是一个第一枚。此时的王希季已经不是刚搞火箭的“小白”了。他认为要想在任务时间内突破,就要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方案。既然在预计发射期内没有现成的导弹能改装成卫星运载火箭,那就试试混搭?

说干就干,他随即提出了一个以中程液体推进剂导弹为第一级和第二级,由七机部四院研制一个固体推进剂火箭作为第三级的运载火箭的方案。

导弹技术+探空火箭技术!

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

这个听起来极为大胆的方案,后来成就了“长征一号”。

1970年,“长征一号”成功地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使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的世界第五个空间国家。

但王希季并没有等待这个彻底的成功,在这之前,他已经服从国家安排,挑起我国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的大梁,带着队伍一趟趟跑起大西北。“东方红”成功发射5年后,他又将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送上了天,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仅有的3个国家之一。

在别人眼中,王希季是个硬汉,所向披靡。但就是这位硬汉,在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表彰大会上,红了眼眶。

“祖国没有忘记我”,他说。

《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探空火箭   中国   苏联   两弹   运载火箭   人造卫星   美国   设计院   上海   导弹   留学生   火箭   骄傲   方案   工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