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金志国:连亏9年的酒厂接手1年就盈利,他是怎么做到的?

文/老余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啤酒行业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当时国内有800多家啤酒企业,现在国内啤酒的三巨头(青岛、雪花、燕京)就是从那时的并购潮中跑出来的。

并购能看得见的好处起码有两个:一是能快速扩大规模;二是能直接接手小厂现成的经销体系。

1995年,青岛啤酒收购了西安的汉斯啤酒,这是一个已经建厂九年的企业,可九年来就没有赢过利,连续亏损合计3800万。

这个企业“病”得不轻,即使是在世华佗,估计也难让它起死回生。

但金志国仅仅花了一年时间,就让这个几乎病入膏肓的企业重新焕发了青春,不仅扭亏为盈,还实现了连续盈利,四年后的1999年,汉斯啤酒实现盈利5000万。

试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有点商业思维的朋友都知道,在迄今所有营销体系中,只有“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经过了市场的长期考验,是业内公认最科学的营销体系。

本篇试着用此理论剖析金志国是如何让汉斯啤酒扭亏为盈的,由此我们说四点,希望对你有用:

  1. 遇到棘手问题,从哪里切入会更有效?
  2. 产品:让用户获益,是一切商业活动的起点;
  3. 渠道:让经销商获益,是基业长青的基础;
  4. 推广:我们最看重的这部分,只是成功的加速器。

(一)遇到问题,从哪里切入会更有效?

——从「现场」切入永远不会错。

很多管理者遇到组织瓶颈,第一想到的就是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里召集各种会议。

表面上是在热火朝天地试着「分析问题-提出办法-解决问题」,但往往提出的办法解决不了实际困境。

为何解决不了?

是大家不够职业就想混世度日吗?大概率不是,而是:

——离「真实问题本身」,太远了。

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里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的。

哪里离真实问题最近?

——现场、一线。

当年青岛啤酒收购汉斯后,40岁的金志国临危受命,空降到西安汉斯啤酒厂做总经理,他一到岗就是开各种会,瞎分析怎么能盈利吗?

不是!

他不坐办公室,而是哪里有喝啤酒的人就往哪里跑,与消费者打成一片,一个月下来,就基本摸清楚了汉斯啤酒打不开市场的主要原因(当时西安主要消费两种啤酒:宝鸡啤酒,市场占有率70%左右;第二是黄河啤酒,占有率为20%左右,而汉斯和其他品牌分最后的10%)

这一个月,他和“酒友”熟络后主要问三个问题:

1、为什么不喝汉斯啤酒?

因为汉斯啤酒感觉有杂质,瓶底总是有沉淀物,且味道偏苦,口感不好。

2、问喜欢喝宝鸡啤酒的酒友,为什么不喝黄河啤酒?

因为黄河啤酒口感有点酸。

3、问喜欢喝黄河啤酒的酒友,为何不喝宝鸡啤酒?

因为宝鸡啤酒淡,不过瘾。

你看,一下就把自己和友商的产品优劣摸清楚了。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问题束手无措时,不要再在办公室苦思冥想了,到一线去,到离问题最近的现场去。

——真理在一线啊朋友们。

那里有你要找的答案。

了解了西安啤酒市场各厂家的优劣势后,怎么办呢?

当然是做差异化。

我们继续往下看,越往后越精彩。

(二)产品:让用户获益,是一切商业活动的起点

或许是那种“点石成金”的伪营销看多了,现在很多老板总觉得有一种营销办法能把平凡、甚至劣质的产品大卖。

但我们知道,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获益,你的产品不行,后面的推广和营销即使做得天花乱坠,又有什么用呢?

退一万步讲,真的有这种神奇的办法能把平凡的产品打开销路,那结果大概率就是你的推广和营销做得越好,口碑绷得越快,然后就是死得越快。

所以产品/服务质量过硬,是一切营销活动的开始。

回到金志国的当时的情景,既然汉斯啤酒苦、宝鸡啤酒淡、黄河啤酒酸,那我新的产品定位是什么呢?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做一款没有沉淀,不酸不淡不苦的啤酒,大家不就都爱喝了吗?潜在的用户规模不就大了吗?

以上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且有成熟的解决方案,管好发酵工艺、过程中注重卫生、增加麦汁的比例、再降低酒花的比例,这款没有沉淀且不酸不淡不苦的优质啤酒就生产出来了。

最本质的产品问题解决了,然后呢?

就是价格,汉斯啤酒品牌本来就不强势,新款优质啤酒想在此时提价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还是按老价格卖。

接下来,就是很重要的渠道问题了。

(三)渠道:让经销商获益,是基业长青的基础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分两部分说。

江小白的成功秘密是什么?

有人说是它瓶身上那些走心的话,于是有很多人学它,但基本都死了,严谨一点说都没有它成功。

为何?

因为只学到了表象,没有学到本质。

瓶子上的文字根本不是它成功的主因。那江小白成功的主因是什么?

——渠道。创始人陶石泉在白酒行业浸润了十几年,他把江小白铺设到了中国几百万家小餐馆里,背后还有一套管理、分润机制作为支撑,这种能力就连很多大品牌都做不到。

回到汉斯啤酒的新产品,金志国费了好大力气到处招揽“渠道”——经销商,但最后来参会的只有十几个人,且这些人,也是将信将疑对未来没有信心。

现在,遇到了三个很常见却很棘手的问题:

  1. 渠道实在太少;
  2. 渠道没有信心;
  3. 没有钱。

要是你,怎么办?

是不是觉得这是个死结:没有钱怎么扩充渠道?渠道不够怎么赚钱?然后又回到了没有钱怎么扩充渠道的问题。

死结。

我不知道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但金志国找到了方法:

那时候华商报刚刚起步,也艰难得很,于是金志国找到老板,说:我们的资源可以互补啊,你在报纸上刊登汉斯啤酒的广告,我卖啤酒时帮你推销报纸。我们资源互换如何?

一拍即合!

于是两家一起买了一千多辆小三轮,雇了一千多业务员穿着统一的马甲——前面印着华商报的广告,背后印着汉斯啤酒的新广告,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地推。

直接白字黑字地承诺:赚了钱,你们拿大头,亏了钱,我补上。稳赚不亏的生意谁都愿意做!

终于,用此两招,经销商多了起来,决定试试看!

你看,哪里有什么四两拨千斤的奇思妙招呢,都是硬功夫、笨功夫及符合人性的策略。马克思说: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的获取!”

这句话无论是用在消费者还是渠道上,都是适用的。

为何小米早期走线下时要做直营而不用行业里现成的渠道?就是因为当时的利润实在是太薄了,分给渠道的钱根本没有竞争力。渠道卖一部华为提成500,卖一部小米提成只有100元,你要是经销商,你会主推谁?

回到汉斯啤酒,渠道打开了,然后呢?

然后就是这一千辆小三轮每天从厂里拖啤酒出来铺设到各个经销商(饭店、烧烤店),按照承诺来,赚了钱经销商赚大头,亏了钱算汉斯补上。

在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与竞争对手(宝鸡、黄河啤酒)拉开身位的小绝招,就是消费者都爱喝冰镇啤酒,两家主要竞争对手的厂子都不在西安,他们想让消费者喝到冰镇啤酒,只有两个方法:

要么是从外地全程冷链,直接冰好了给经销商卖,这一路的冷链会让厂家的成本飙升,分给经销商的钱自然就少了;

要么是常温运输,让经销商自己冰镇了再卖,这又会增加经销商的成本,最后还是赚得少。

金志国看到了这个机会,因为汉斯啤酒就在西安本地,厂里本来就有冷库,在冷库里冰镇好了,放在小三轮上用厚实的棉被一包,拉到经销商那里还直冒凉气,直接可以上桌。

你看,在没有增加任何成本的前提下,方便了经销商的同时还能让他们赚更多的利润。

于是,经销商纷纷主推这没有沉淀不酸不苦不淡的新款汉斯啤酒。

一年后的1997年,自从建厂就开始亏损的汉斯啤酒,首次尝到了盈利的滋味,不仅把过去九年的亏空全部补上了,还赚了1000多万!

年底,开经销商大会。

本来按当时的承诺,经销商们已经拿走了大头,但会场上金志国直接宣布,今年剩下的1000多万利润,汉斯啤酒只拿零头作为盈利,剩余的1000万整全部分给你们,现在就分。

分的标准就是:这一年赚的多的(也就是卖的最多的),分得也就多!

大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好事,全场沸腾!

自此,汉斯啤酒在渠道中建立了口碑,成了大家的香饽饽,第二年渠道商们争先恐后要卖汉斯啤酒。

几年后,汉斯啤酒的纯利润就超过了一个小目标。

你看,做渠道、做管理,会分钱并舍得分,是一门大学问!

凯文·凯利说的:

——也许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四)推广:我们最看重的这部分,只是成功的加速器

在新汉斯成功的这一路,我们能看到有模有样的推广其实就两点:一是华商报上的广告;二是一千个马甲背后的广告。

如果你认真看到这里,还觉得花里胡哨、甚至神秘莫测的「推广」是商业活动成功的关键吗?

如果汉斯的产品不改进,还是那种有沉淀味道又偏苦的啤酒,你觉得给汉斯加一个亿的推广费,能成功吗?

假如把一款产品比作一艘航行在商海里的帆船,产品和渠道是船体本身,是这二者决定了这艘船会不会沉,而各种花里胡哨的推广,只是扎实船体上的风帆,而风帆的作用是加速整条船的运行速度。

总之,要走得远,还是要靠产品、渠道的基本功;而想要真正发挥推广的功效,从放弃迷信它开始。

金志国

(五)结语

要做好一个公司,非常不容易。

首先你得非常了解这个行业做大做强的逻辑。

先看「做大」的逻辑。

如果行业的规模体量小,也就是天花板太低,你再有才、有资源都不可能做得大,比如元气森林的创始人唐彬森,一开始在测评领域创业,即使做到了行业第一,但由于规模小付费意愿低,公司还是活不下去。

后来转战饮料赛道,一下子就进入了一片广阔的海域,即使元气森林排名饮料赛道的十名开外,那一年也是几十上百亿元的营收。

再看「做强」的逻辑。

酒水、饮料等快消品做强的逻辑就是渠道,如果你觉得江小白的成功是那个瓶子,那基本逻辑就错了,后面的额行动就会谬之千里,怎么会有成功可言呢?

当然,这是建立的产品不差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为何那么多比江小白酒更好的品牌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每个行业做强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然后,你还得懂管理。

你要知道,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创业早期,人治要大于法治,因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少、员工少、决策要快、落地要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人治才能做到:创始人自己冲锋陷阵,大家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分白天黑夜向一个目标冲锋。

在守业时期,就要法治大于人治了,因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局已定、员工多、分工复杂。显然,此时人治已经不合适了,那就要设置各种严格的制度、KPI/OKR,保证庞大的组织运行起来有条不紊。

马爸爸说:“创业公司靠梦想,但要做成大公司,要靠KPI。”

创业期和守业期的逻辑迥异,这也是为何很多大厂出来的人加入创业公司后,水土不服的原因。

最后,你还得懂营销。

要知道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为社会、为人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在营销体系里,产品排在第一位。

然后你还要会定价,因为价格不单单是消费者付出的成本,你还得考虑竞争对手、渠道分利及自己要留多少,才能保证正常的公司运行和研发经费。

定价、分钱,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接下来是渠道建设,这在很多行业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事情,比如近期格力取消了河北渠道商的资格,人家直接去卖竞争对手的东西了。

以上三件事都做好了,推广才能发挥作用,让巨轮加速远航。

最后的最后,交代一句:

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应该是系统地从「产品、价格、渠道、推广」来着手。

如果一个营销咨询公司/咨询师给你出的方案只有两微一抖+小红书的「推广」,前面的产品、价格、渠道只字未提,那只有两个可能:

要么这个咨询公司/咨询师是个半吊子;

要么他知道你不太懂营销,就是单纯迎合你的认知。

目的不是拿钱办事,而只是拿钱。

切勿上当。


(完)


相关阅读:

重视一线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你想继续深入了解一线的重要性,点击下文:

做领导,学主席(18):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束手无策时,怎么办?

如果你想系统性看我的商业分析类文章,点击下面链接:

“主席系列”文章索引:6个板块,38篇文章,方便你查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青岛   宝鸡   啤酒   酒友   黄河   西安   酒厂   逻辑   渠道   消费者   经销商   办法   价格   行业   产品   公司   金志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