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的“氢”生


纯电动和氢能源究竟谁能代表未来?


如果时光倒退回十几年前,这问题还值得一争,因为彼时,两者所面临的问题、难点与困境几乎一致。而时至如今,时代的分野已然让这问题不值一辩、不值一驳,甚至不值一提。这也是为何多云君在所有讨论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话题,从没有堕落至此。


但从情感上,多云君能理解那些经年累月的日系车粉,尤其丰田多年来稳坐世界第一车企(销量)的宝座,自然拥有海量粉丝,他们势必会从本能上对丰田的氢能源路线抱以期待、信任和幻想。


所以,多云君想撇开氢能源从储存、运输、成本、制造等现存的诸多客观难点,而是从宏观上聊聊,为什么原本与纯电动处于同一条起跑线的氢能源,会骤然被远远的甩在身后?以致几乎都没了以后?


一 差异决定差距


本质上,这是由于中、美、欧、日等全球四大经济体创新传统的差异所导致的时代分野。


美、欧虽然在盎格鲁模式和莱茵河模式的分歧中矛盾不断,但在创新范式上,是在世界范围内最相近的孪生兄弟。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由各种行业巨头加其他的产业和企业集群构成大概50%的社会力量,再加上由各种科研机构、院校、研究组织、政府智囊、行政单位和国家意志构成另外50%的力量,共同博弈和协定出一条未来的发展方向。换言之,在美、欧并不存在绝对的巨头或单一势力的主导。


而中国虽然在各方的力量配比上与美、欧较为不同,更多的是由国家决策来置身事内,但在决策参考中,相比较日本,我们会更容易借鉴美、欧的产业方向。毕竟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早已沉淀了跟美、欧企业最为密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而日本,则是典型的巨头模式,即巨头威望和意见,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所以,日本汽车的氢能源路线一开始,并不是像美、欧投身纯电动那般源自整体社会、企业和政府的共识,也不是像中国这般源对全球趋势的研判与布局,而仅仅是因为以丰田为首的汽车巨头们的自身判断。后来的安倍时代之所以将氢能源一举定位“氢能社会”的国家战略,便是源此。


那么以丰田为首的日本汽车巨头们是凭何来做路线判断呢? 当然也不是拍脑门,更不是凭感觉,而是源自过去的成功经验与路径依赖。


日本汽车的确在传统汽车(燃油+混动)时代太成功了,成功到仅丰田一家,就掌握着全球传统汽车中高达四分之一的专利量。也就是说,哪怕丰田不造车了,仅凭这些巨量专利,依然能赚得盆满钵满。而同样,早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车企巨头便投身氢能源研究,最终是带动和催生本国的其他公司一起,让全球氢能源产业中超过50%的专利扎根日本。


这也就直接让二十多年后的安倍时代,有底气将其列为振兴日本的国家战略。倘若现在其他国家都纷纷转型氢能源汽车,那么不仅会让曾经失去二十年的日本逆势赢个百年,也会让日本跃居世界第一的能源大国。


所以,与其说日本汽车巨头们充满“氢能信仰”,倒不如说是充满对专利把持的躺赢心态。我们知道华为曾在5G时代弯道超车,但所拥有的相关专利也不过只占比在20%左右。


而几乎就在与日本车企巨头们押宝氢能源的同一时期,欧、美的车企们尽管在内部还没有达成统一答案(现在仍有少量分歧),但在外部各股力量的整体求解中,让时代的脚踩向了纯电动的加速器。


二 超大规模性决定内部多样性


一条技术路线最终会不会成为四海皆准的主流,其实并不取决于某个单独力量的势在必得,而是取决于所有力量中的大多数选择。


正如世上本没有路,往往出现人群最多的地方,才最容易走出康庄大道。亦如前文多云君所说,一开始纯电动和氢能源面对的现实困难和阻碍是一样的,但那些浩如烟海的问题,是世界上大部分的主要经济体、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等一齐逐次解决的,而氢能源身上的所有问题,都主要是由日本一家单独忙活而已。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而造成这种差距的,便是由于同样作为世界四大经济体,日本与中、美、欧最大的差别是不具备“超大规模性”,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从内部不会具有多样性,因此容易被巨头的隧道视野和利益导向所误导。用大白话说:当一个经济体缺乏多样性,那么占据主导地位的巨头就有能力根据自身诉求,来影响国家做选择。


如果日本现在有办法说服并带动其他经济体和国家都掉头再花个十几年时间来攻克和做大氢能源,那么还有可能对纯电动来取而代之,这也是氢能源超越纯电动的唯一机会。但显然,这不可能。


当然,氢能源肯定拥有巨大价值,但会存在和应用于其他方面,只不过基本已经告别汽车产业了,只会一种细分品类的补充和对个别边缘的占位。


就连曾经对氢能源坚定不移的“队友”本田、日产也相继宣布放弃这场旧梦,如今日本汽车巨头中只剩丰田一家倔强苦撑,这还能翻出多大的浪呢?


插一嘴,很多在汽车领域的氢能源支持者,常常批评纯电动并不绿色。实际上真正去了解一下氢能源的整个产业链,你就会知道目前的氢能源并不如纯电动环保。据今年的最新数据,中国的所有的发电源中,源自带有污染性质的火电只占53.3%,其他的电力均来自水电、风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而据顶层规划,中国对火电的未来占比要求只有一个——零。


而纵然如今火电依然占比53.3%,这也让目前最费电的电动汽车要比日本最省油的混动车更节能、更环保。这一点多云君在其他文章中聊过多次,不再赘述了。


所以,我们可以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方向带有理性的观望眼光,但同时也请公平的不要轻信日本汽车的未来幻想。不要迷信江湖上哪个巨头可以永生,这不,丰田已经开始“氢”生。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丰田   本田   火电   日本   多样性   中国   巨头   经济体   路线   能源   力量   专利   国家   时代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