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向儿子交代了四件后事,每件事在他死后都得到了应验

民间历来有这样一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甚至很多人认为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而来,身有奇才。

刘伯温投入朱元璋帐下后,用自己的才学向朱元璋献言献策,贡献了很多妙计,帮助朱元璋灭元开明,可谓是开国肱骨之臣。就是这样一位做官时公允公平的开国功臣,为官过程中却多次受困只能请辞回乡。

最后也是在请辞回乡的时候因病重无法医治死在了家中。他虽然死了,但他的各种思想却也对明朝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刘伯温擅长天文、兵法,又精于占卜之术,以料事如神而闻名。相传刘伯温在家中重病临死前,向两个儿子交代的身后的四件事,后来竟真的如刘伯温所料一一落实。

刘伯温成为朱元璋的谋臣

刘伯温自幼儿时期学字时便表现得比其他孩童聪明一些,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大家都称他为神童。他自小便熟读儒家经典,即使语句晦涩难以理解,读几遍就不仅能倒背如流,还能领会大意。

老师认为刘伯温日后一定会是个奇才。因此,刘伯温熟读百家经典,不仅博览群书,还可以学以致用。对于天文地理兵法这些内容更是十分感兴趣,潜心读书研究揣摩多年,不仅精通还可以小有体会。

到了二十三岁时,刘伯温便来到元大都参加会试,希望自己的一身本领可以造福百姓。刘伯温一下子就考中了进士,但当时元朝已经到了统治时期的末期,全国上下战火连连。

刘伯温虽然考中了进士却没能立刻入朝为官,在家闲居了三年之久。一直到刘伯温考中进士的第四年,被授予了江西一个叫高安县的县丞之位。日常协助县令管理高安县。

在这次任职中,他发现高安县有很多有权有势的乡绅勾结当地的地方官员一起勾结贪污、欺辱百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刘伯温见状大力治理当地的社会风气,刚正不阿,对很多乡绅恶霸和贪官污吏都予以严惩。

经过刘伯温刚正不阿的治理,高安县的社会风气逐渐好转,高安县的百姓也都很喜欢这个一身正气维护他们的好官,刘伯温十分受百姓爱戴。但他也惹怒了很多霸权乡绅,那些人多次生事端企图陷害他,不过刘伯温都化险为夷了。

后来,刘伯温又曾任江浙儒副提举,但他过于刚正,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最后还是辞官回乡。后来刘伯温又因元朝邀请继续任职,但因方国珍一案对元朝的朝堂彻底失去了信心。再次辞官返乡。

直到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到了应天作为他的谋士。

刘伯温和朱元璋

刘伯温受邀来到朱元璋帐下后,多次为朱元璋进言谋划,协助朱元璋先依托“小明王”韩林儿招揽天下义士,集中兵力攻破陈友谅、张士诚等多方势力。面对陈友谅时,也是劝朱元璋不必躲避,直接将陈友谅大军一举重创。

就这样,刘伯温陪朱元璋一路攻破各方势力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登基后,刘伯温也是屡次担重任。但由于他对于官员犯错一律严惩,铁面无私,这样的性格和行事作风让他惹怒了很多朝中官员。

当时中书省有个都事李彬,他深受朝中重臣李善长的宠爱,当时李彬被发现了贪污徇私,李善长想从轻处置救下李彬,刘伯温则坚持严惩,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朱元璋并之恶处死了李彬。李善长对此非常生气。

当时正逢天下大旱,刘伯温负责向上天祈雨。李善长便向朱元璋告状说刘伯温此时杀人会影响了祈雨。刘伯温则称大旱是阴阳失调的问题,想要解决就要把阵亡士兵的妻子迁居外地,将战争中投降了的敌军也编入军户,这样才能调节阴阳。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话,但过了十天却依旧没有下雨,仍旧大旱。朱元璋对刘伯温十分恼怒。刘伯温此时只能借妻子过世告辞还乡。后来朱元璋又感念刘伯温的过往功劳,召他入京。

刘伯温的遗言

直到洪武八年,刘伯温染病在家卧床休养,朱元璋竟派了胡惟庸带了宫中的御医前去探望。要知道,胡惟庸与刘伯温素来不和。而刘伯温服下了带来的御医开出的药后,病情竟更重了。

后来,刘伯温抱病前去拜见朱元璋,向朱元璋描述了自己病情加重的过程,朱元璋竟然态度平平,只是嘱咐刘伯温要好好养病。刘伯温看到朱元璋的态度,十分心寒,过了一段时间便和两个儿子一起返乡了。

刘伯温返乡后越发感觉到自己病入膏肓时日无多,有一天,他把儿子叫到自己的床前。向他俩交代好自己过世之后需要做的事情,以免自己的后代还有无妄之灾。

首先他告诉自己的长子刘琏,在自己死后,一定立刻要将自己的天文的著书上交给皇帝,自己家的孩子不能学习相关内容。又嘱咐次子刘璟,在朝为官一定要公正廉明,恩威并继。

刘伯温还告诉两个儿子他给朱元璋留下了手书一封,但现在朝中胡惟庸当政,胡惟庸一向不与他交好,此时并不是上交手书的好时候,但若是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一定会提起自己,那时候再把手书上交给皇帝。

最后嘱咐两个儿子和家中的后代一定要努力学习,勤勉做事。如今刘家的祸事是因他而起,他过世之后,只要家中后代勤勉谨慎做事,就不会再有问题了。嘱咐完后事后没过多久,刘伯温便病故了。

果然如刘伯温临死前所料,在他的葬礼还没结束时,朱元璋便派人前来讨要刘伯温的天文方面的书籍。

刘琏赶紧根据刘伯温的教导把书原封不动地交给朱元璋,称自己本打算葬礼后便立刻上交,又上报称这些书籍他从来没有翻看过。

在胡惟庸死后,果然朱元璋时常提起刘伯温之前的功劳与辛苦,此时刘璟便如刘伯温所说上交了父亲临死前的手书,朱元璋看了十分感慨。

后来,刘伯温家中的后代们也都听从刘伯温的劝导,踏实学习,谨慎做事。,一直到他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功劳得到爵位。

刘伯温这一生,机关算尽,尽力公正贤良,可最终还是难逃猜忌和陷害最终病死家中。倘若他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未卜先知,是否真的能提前料到自己的刚正不阿和朝中对手的忌惮诬陷引来的祸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安县   明朝   儿子   乡绅   刚正不阿   孙子   大旱   元朝   进士   后事   回乡   功劳   后代   交代   家中   两个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