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 王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1⬇️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行之有效,就要把我们对教育的哲学思考、对孩子本质和特性的理解融在一起,并把它们科学地量化,变成日常生活中认真执行的行为准则,一步一步潜移默化地在孩子身上实现,让他觉得这只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而不是什么成年人高深思想的强加。

儿子一岁半时,我给他换尿布。我就告诉他:“给你换尿布是我的责任,因为你换不了;但是这尿布是属于你的,所以扔尿布是你的责任。”他快三岁时,来到我在新东方的办公室,走路还摇摇晃晃的。我给他换完尿布,把他从桌上抱下来。他第一个举动就是抱着换下来的尿布问:“爸爸,垃圾箱在哪儿?”

五岁以后,在家每次洗完澡,他要把换下来的衣服放在妈妈的待洗衣篮里,吃饭前要负责把碗筷、叉子拿出来。我觉得作为人生活中必需的技能,哪怕再微不足道,他一定要具有。不管他将来能做什么工作,有了家,这些他不也都必须会做?

从他九岁开始,凡是我们全家出去旅游,从订旅馆到订机票就都是他的责任了。我会给他一个预算,比如:这次要花3000美金,我们出去五天,机票费用我另付。那么,对于这五天这 3000 美金怎么花,他要研究游乐场门票多少,研究旅馆是要住好的还是一般的。然后按照他的考虑来确定。小孩子嘛,一开始很好玩。他预订的那个旅馆,我们进去才知道都是小孩房间。他发现我们夫妻的床很小时,非常不好意思。但我和我太太没有埋怨他,因为这是我们承诺给他的职责。他做得不完美是因为他的思考能力还没达到这个高度。这没什么 大不了的。等待下一次再逐步完善就是了。果然下一次旅行,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我们订一个标准房。这样的事,有的家长会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告诉孩子,而我就是要在实际生活的问题处理上培养孩子自己做事的风格、方法。

如果我一开始就对他说你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他不仅不明白为什么,还会缩手缩脚,失去自信也同时失去担当。允许他碰到实际问题再去思考,他很快就成熟了。他现在12岁,如果我给他一张信用卡,他能走遍世界,还能安全地回来。这恐怕是很多同龄孩子做不到的。做不到,不是孩子没这个能力,而是父母没有给他锻炼这一能力的机会。

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任何抽象的东西都没有用。一定要把对教育培养的思考量化到具体的日常活动中。只有他自己身体力行之后,抽象的理念才会在他身上转化成受用一辈子的生存能力。

2⬇️

孩子的未来需要设计与培养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一个孩子不可能像某些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一样扔到哪里都能茁壮成长。孩子是绝对需要设计和培养的。培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设的过程。

探讨家庭教育,核心问题是要有一种哲学的思考。如果我们没有深刻的思考,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就不可能在孩子生命的每个阶段把你所要灌输、培养的东西变成他的良好习惯;没有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不了健全的人格;没有健全的人格,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就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始终觉得:培养一个孩子,就跟我们做一个产品是一样的(只是更复杂而已),要有设计。设计的前提是要考虑他自身的特质和心灵的需求。如果两者相匹配,你对孩子的教育就能一拍即合,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我经常跟学生讲姚明的例子。“大家都羡慕姚明的成功。但是姚明的成功有个最重要的前提,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他个子高。”我说:“只对了一半。姚明成功的前提更在于篮球。如果世界上没有一种叫篮球的运动,姚明基本上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很难找到工作的‘有缺陷的人’(个子太高了)。所以说,任何人的能力、人生理想,都要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平台,才能够实现。否则,你的潜力就会终生‘潜伏’在生命里,难以显现。”

我提倡父母为孩子进行人生设计。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父母要真正了解孩子。你们设计的目标必须让孩子喜欢并接受。如果孩子的潜质与爱好和父母要培养的方向不同或相反,那这个设计再好也应该丢弃它,因为只有适合,他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才能发挥潜能与才智,靠一厢情愿是没有用的。

儿子九岁生日的时候,我和太太给他买了台苹果电脑。他觉得很好玩,经常在那儿摆弄,而且跟我们讲一些很专业的技术问题。我觉得他在电脑方面有悟性。不久,他的老师又对我太太说,我儿子在电脑课上很有创造力。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让儿子尽快上网。

当时我太太比较担心,怕孩子会染上网瘾,只玩游戏不学习了。我觉得孩子如果染上一个坏习惯,不是因为他的天性是逐臭的,而是因为在他生命中还没建立起更优秀的东西。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不论我们怎么防备,孩子总有一天会什么都能接触到的。关键是在我们还能够引导他向善的时候,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价值的,及时地培养他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

所以我跟太太探讨:我们是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20世纪甚至19 世纪的人呢?还是把他输送到21世纪的最前端?互联网对于我们这一代也许无所谓,但对于孩子这一代将是升学、就业的关键,是他们将来生存以及成功的基本土壤。最终我和太太达成一致:宁可面临儿子染上网瘾的危险,也不能剥夺他赶上未来时代的生存资格。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网上有很多糟糕的东西,但也有更多精华的东西。当一个孩子知道互联网上有更好的东西、更有价值的东西吸引他的时候,就不会沉湎于游戏。这需要家长的引导。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一定要知道 :第一,孩子上网是不能避免的;第二,要及时了解、引导他上好的网站。如果孩子爱下棋,完全可以让他在网上下棋。另外,还可以引导他在网上搜索音乐、数学、外语等等各方面他感兴趣的绝好资源。

我儿子上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建了一个网站(www.techexplorer. org),以他的方式介绍各类他感兴趣的新技术。有一次他提出想要一个苹果手机,因为他同学差不多都有。我和太太知道这个东西有辐射,可能对大脑会有影响,就明确地拒绝了他。但他想向同学们宣传他的网站啊。于是他开始动脑子想办法。通过几个月的“研究”,他编了一个小小的应用软件。把这个软件下载到 iPhone(苹果手机)上,就可以通过这个软件直接来浏览他的网页了。他的小“设计”本来是解决班里同学浏览他的网站的问题,但现在不仅学校同学能用,所有人都能用。 因为他的“产品”被 iTunes Store 接受了。为此,校长还给了他一个殊荣。小小的成功让他认识到: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能够带来多么快乐的回报。

3⬇️

在竞争中成功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任何东西如果孩子不敢尝试,我都会失望,而且我会把我的失望第一时间传达给他。如果他敢于尝试,即便失败了,我也会替他高兴。不是他“成功了”我才会高兴。我高兴是因为他敢于去做,并且尽了力。他至少对“竞争”和“机遇”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是他人生提早获得的“财富”。

儿子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来说:“今天我们班选班干部。但我怕选不上,就没报名参加。”我一听很恼火。我说:“班干部你都不敢竞选,将来学校级别的干部你怎么参选?长大了到社会上你怎么有勇气去领导团队?”他很在意我对他的失望。三个月以后他决定参选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我觉得奇怪,这个变化大了点吧?我太太悄悄告诉我:“他是想向你证明他很优秀。”

我和太太马上表达了对他的全力支持。我也通过他的参选,深入了解了美国的竞选是怎么回事。为了拉票,竞选前一个月,他天天提早半个小时到学校。做什么呢?认识同学,了解“民意”。他每天穿上自己印的T恤——他的名字印在前面,后面印上他的头像和竞选口号,并在学校大厅里贴上竞选标语。然后主动去认识同学,上千名学生他要一个个去握手,告诉别人他叫什么,他要竞选学生会主席,问同学对新学生会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投他一票。他竞选的讲演稿完全是他自己撰写的,结尾还真有那么点味道 :“The time is now. The place is here. If you want the best, you’ve got to select the best. I am your man.”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最后一轮的四个候选人中,终于以最高票当选了。

在有序的竞争中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使他变得越来越自信,而且还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就他获得的自信和“机遇”,我想各举一个例子。

先说机遇吧。他当上学生会主席之后就常常有了和校长交流的机会。美国人很多都是开车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然后学生下车自己走进学校上学。有一天下大雨,孩子们下车的地方到学校大厅前有一大摊水。小孩喜欢玩水。

一见积水就没命地玩,把鞋和裤子都弄湿了。更糟糕的是,学校过道地面全变得水滑水滑的,既脏又危险。那天早上,校长和我儿子值勤。因为担心孩子们的安全,校长就不断告诉下车的孩子不要踩水。孩子们哪管这些,他越说孩子们就越觉得好玩,完全不理会校长的劝告。校长急得不行,可就是没办法。这时,我儿子突然向校长提议说:“咱们为什么不能来一个‘逆反心理’呢?”校长问:“怎么个逆反法?”我儿子说:“咱们就堵在车门口。同学一下来就告诉他们,先走进这个水洼。孩子们最擅长的不就是跟成人拧着干吗?”这方法一试果真有效,没人愿意踩水了,难题迎刃而解。校长问:“你从哪儿学到的?”他说是从《加菲猫》故事里得到的启发。校长从此和他成了朋友。后来他上中学时申请另一所学校,校长亲自为他写了强有力的推荐信,这在小升初的孩子中间并不多见。这也让他认识到,机遇的确是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再说自信。一次,他们中学上生理卫生课。三个年级近500名学生,一同聚集在大礼堂等着看生理卫生的影片。学生和老师都坐好了,但放映的影片却只见图像没有声音。老师调试半天也没结果,就问在座的学生谁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我儿子举了手,他上去鼓捣了一会儿,声音就出来了。全体同学和老师都为他鼓掌。他可是在座三个年级中年级最低的。先别说解决问题的技术细节本身,就是大庭广众之下敢于自信大方地走上讲台,也不是件太简单的事啊。我特别想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就问:“孩子,虽说爸爸鼓励你自信,但这个场合弄不好可能会露怯呵!万一弄不好,你不怕灰溜溜地下来?”他说:“不会的。 我坐那儿仔细观察老师半天了。因为图像清晰,我就知道输送信号的连线没问题。唯一的可能就是控制声音的那个功能键忘开了。我举手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它的问题大致是什么了。”我又问:“大家给你鼓掌时,你什么感觉?”他笑着摊开双手:“很放松!很有成就感!挑战很刺激!”

我很欣慰孩子能在这样开放而有激情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这一环境把公平的有序竞争带来的“自信”牢牢地播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在生活中遇到各式各样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思考和全力以赴寻找解决办法时的无保留投入为他赢得了不少机遇,而这些机遇又刺激着他不断确立更大的人生目标。竞争中的成长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4⬇️

情感沟通——预防叛逆的疫苗

青春期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孩子迅速关闭与父母交流的通道。要想避免这一点,就必须让孩子从小就觉得跟父母交流是一个常态而不是个偶然事件。交流是需要基础的。不是一个你需要他,他就马上能给你的东西。我们很多父母从来不跟孩子说“我爱你”,从来不问孩子在干什么,也不跟孩子分享自己在干什么。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突然说我需要和你交流,孩子怎么可能满足你?因为他没有这个习惯。习惯是养成的,而我们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养成这个习惯。抱怨孩子的错,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

我的孩子已经12岁了,还没发现我们跟他谈话时他有不耐烦或者搪塞的情况。我想以后也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吗?从他三岁能够对话的时候,我就开始与他交流。我不在他身边也一定会给他打电话。我是中国移动的钻石会员,我的电话费大多用在了跟儿子的沟通上,无论我走到世界哪个地方,他睡觉前听到的最后一个声音,一定是我的声音,一年365天从不间断。他已经养成习惯了,就像吃饭一样。如果睡觉前没有接到我的电话,他会找我:“爸爸, 今天我们还没说话呢。”对于我们父子,这是一件日常的事,像吃饭、洗脸一样自然,而不是奢侈或期待的东西。

我常常和儿子沟通:“今天有没有什么好消息或不好的消息告诉我?遇到了什么问题?你又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又为自己或老师、同学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对什么新鲜事物感兴趣了?”

每年我跟他在一起的绝对时间大概也就四个月。但从情感上来说,他跟我非常近、非常亲,到了令别人羡慕的程度。常有父母跟我说,出差一个星期,回家跟孩子就没话说了。但我们没有,从儿子三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密切沟通将近十年了。我们之间感情非常好。儿子处处替我着想,令我感动。他常常到机场接我,就连我下个楼梯他都要提醒我:“爸爸你要抓住扶手。”因为他担心我会分心,踩不稳楼梯。父亲节,他会给我买两份礼物。母亲节给他妈妈买一份。我太太有时候会“嫉妒”,问他“为什么?”他说:“爸爸很少和我在一起,所以多一份儿就等于表达我平常对他的想念”。情感上无条件的有效沟通,金钱永远无法衡量其真正价值。这是预防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最佳疫苗。

5⬇️

98分和89分没什么大区别

教育的终极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幸福地生活。一个孩子不管是进了哈佛还是北大,如果他不快乐,就一点意义都没有。哈佛每年多少毕业生?北大每年多少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人不都是平平庸庸的,甚至是悲悲惨惨的 ?“悲惨”,我指的是他们心理不平衡,总觉得怀才不遇,内心抑郁消极, 没有充满激情的人生奋斗成就感。

所以,我坚持孩子心灵快乐是第一位的。我儿子刚上小学时,我就对太太说:“如果我们让孩子学一个东西,他不快乐,那就放弃。因为那是我们的想法,不是孩子的想法。还有,如果做一件事影响他的身体健康,那宁可不做。”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他这几天正在期末考试,我还跟太太说:“儿子每复习一个小时, 必须让他出去玩一会儿,宁可少做一道题,也要让他多些活动时间。他还是个12岁的孩子,要让他的生命细胞不断地生长。”对我来说,儿子得98分和89 分没什么大区别,因为有的时候考89分的人,将来走的路更长远。

我希望儿子成功。但不是唯有学习成绩100分的成功,是他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成功。我把他们学校历年来50位最优秀校友的故事讲给他听。我说:“爸爸希望将来有一天,你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成为你们学校的骄傲,成为社会的骄傲,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现在,我还真不在乎儿子是否能进哈佛或者其他名校。我在乎的是他18岁离开养育他的温室一样的家时,能否作为一个正常、独立、健康的人在并不简单的社会上生活。当他成年之后能够健康、独立、自由并快乐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而且能有勇气和能力去迈出坚定的脚步。我想,作为父亲,我对他的教育职责也就问心无愧地完成了。因为我把我领悟到的教育终极目的的大秘密毫无保留地揭示给了他,那就是: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新东方   竞选   机遇   太太   校长   自信   儿子   父母   习惯   东西   能力   同学   孩子   学校   人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