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过程至今无法复制,不只是药物作用

1976年9月9日0点10分,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46年,我们如今仍然可以到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去瞻仰他。

是什么样的原因,能够让毛主席的遗体至今仍能保存完好?

对毛主席遗体处理存在较大分歧

1976年9月8日,虽已经是晚上,但人民大会堂却是灯火通明,华国锋在这里举办宴会,接待西萨摩亚国家元首。

这时候,一个工作人员匆匆来到华国锋身边,告诉他有个紧急电话找他,是关于毛主席病危的消息。

华国锋一听,脸色骤然巨变,立即起身向外宾告别,然后迅速赶往中南海。

汽车刚来到中南海,未等车停稳,华国锋就跳下车,快步向毛主席的“202”赶过去。

几个箭步,华国锋走进了202的卧室,此时毛主席已处于弥留状态,华国锋一直陪伴在毛主席身边。

主席身边的医学专家不停地忙碌着,他们在竭尽全力抢救毛主席,但最终没能将毛主席抢救回来,毛主席停止了呼吸,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0点10分,毛主席走了,永久的离开了我们。

主席走了之后,华国锋立即在202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紧急磋商3个问题。

主席的后事;

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

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其中对于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这是何故?

华国锋

事情要从1950年说起,这一年10月27日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因为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党和国家为他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追悼会和送葬仪式。

办完任弼时的丧事后,毛主席多次对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讲,任弼时对中国的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于情于理对任弼时进行厚葬是无可厚非的,倘若今后有一天我们都死了,采取这样的殡葬方式,是不是有些浪费了?

任弼时的殡葬引发了毛主席对于殡葬方式的思考,他开始酝酿,在党内从领导开始带头,实行更为节俭的丧葬方式。

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看到西湖周边的很多坟墓,曾很忧虑地表示过,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好。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在会议休会的时候,秘书人员递给毛主席一份文件,里面是《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倡议书提到土葬的方式占用耕地,并且浪费木材,厚葬是封建社会的礼法,给许多家庭增加了负担。若进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也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费用,同样能够表达对逝者的纪念……

毛主席审阅完倡议书后,点头说道:“好,写得很好啊。”

随即,拿起了笔,第一个在倡议书后签了字,其他领导人在毛主席的感染下,也纷纷在倡议书背后签字。

一年之后,毛主席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又强调,对于红白喜事,应该勤俭节约,不要浪费。

毛主席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伟大的革命家,早就把自己的生死存亡抛之脑后了。毛主席对于自己的生死,早就有了豁达的看法。

1960年9月,毛主席在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时候就表达过这种想法,并且提到人死后最好火葬,把骨灰撒到海里喂鱼。

据说,毛主席还曾向身边的护士说过,他在世的时候比较喜欢吃鱼,他不在后把他火花,把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给鱼赔不是,让鱼吃了他的骨灰后长得更肥美,好去为人民服务。

正因为如此,所以让大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分歧。

毛主席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一部分人认为应当遵循毛主席的意愿,对他的遗体进行火葬;但另一部分人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毛主席是中国的伟人,应该想办法把遗体保存起来,供后人瞻仰。

一项特殊的任务

党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为期1周的遗体告别,让尽可能多的人民群众及各界代表向伟大领袖作最后的告别。

这对主席遗体的保护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般的冷冻措施无法做到完好的保护,更何况中央已经在考虑长久保存主席遗体,当务之急是采取一切措施,将遗体保护好。

这样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卫生部部长刘湘屏的身上。

刘湘屏接到任务之后,立即赶往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杨纯商量之后,决定派医科院基础医学组(原中国医科大学)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现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去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

徐静又是谁呢?

她大学所学专业为组织胚胎学,1956年赴苏留学。在苏学习期间,26岁的徐静以科学上的惊人发现,推翻了“成年高等脊椎动物脑神经细胞不能分裂和再生”这一世界医学界公认了100多年的结论,从而轰动了苏联学术界,并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组织胚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卫生部值班室秘书驱车到北京西城百万庄接上了徐静,又立即赶回了医科院。因为时间紧迫,徐静只知道有个紧急任务在等着她,但是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到了医科院,与刘湘屏汇合之后,又马不停蹄地火速赶往中南海。

汽车在中南海北门停下,徐静和刘湘屏大步流星来到202。

她们前脚刚进去,后脚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就进来了,汪东兴用是非低沉的语调问:“你就是徐静同志吧?”

徐静立即回答:“我是。”

此刻202里的空气几乎已经凝固,气氛非常的压抑。徐静心中似乎猜到了什么,但她让自己的内心打住,不要往那方面想。

汪东兴似乎也在极力地平复着自己的情绪,过了一会儿,他同样十分低沉的语调说:“我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已于今天凌晨逝世了,现在消息还没有公布。”

徐静听到这里,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差点站不住了。

汪东兴和毛主席

随后,汪东兴又说:“召集你们来这里来,主要是想商量一下毛主席遗体的保护问题。”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万一主席的遗体出点差错,我们就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你们要以最快的时间拿出方案。”

说完,带着刘湘屏和徐静来到了毛主席的卧室,徐静仔细观察了毛主席的身高,检查主席皮肤的状况,轻轻活动了一下关节,并做观察,然后在心里牢牢记下了这些。

观察结束,刘湘屏和徐静赶回医科院。刘湘屏和杨纯商议决定,遗体保护工作由徐静、张炳常和陈克铨组成3人小组,由徐静负责。

3人小组汇合之后,用最短的时间,备齐了必要的药品、器械,随后赶完中南海。

等他们3人到中南海的时候,华国锋等领导正在开政治局会议。

徐静向参会的领导报告了遗体保护方案。

参会领导听完,又询问起:列宁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孙中山的遗体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为什么能保存2,000多年?世界上除了列宁、胡志明,还有哪一位领袖的遗体保存下来了?

3人小组对领导的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

一位参会的领导,却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徐静,用非常严厉的语气问:“你有多少把握?”

徐静据实回答:“主席遗体的保存,不但不能腐烂,还要做到栩栩如生,这我们没有做过,也未敢想过。我们只能努力去探索。”

随后,华国锋拍板,同意徐静3人小组提出的工作方案。

得到同意之后,3人小组一刻也没敢耽误,立即开展了工作,首先是对房间进行非常彻底的清洁消毒,然后便是对遗体实施防腐处理。

防腐处理经过很长时间,期间,几位专家一直守候在遗体旁,并仔细观察遗体上的细微变化,如皮肤颜色,皮肤的韧性和弹性,关节的活动程度,眼睛和嘴的闭合情况,甚至颜面皮肤的纹理都一条一条的数过,并为长期保存做好了原始记录。

为了做好遗体的防腐工作,3人小组商议后,又请来了北京医学院的谭曾鲁主任,他在解剖学方面深有造诣,参加过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研究工作。

谭曾鲁

到了9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曾在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女尸时,研究女尸长存不腐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王鹏程也赶到了现场。

这天下午,遗体防腐工作已经完成,工作人员重新仔细测量了遗体的身体数据,由红都服装厂赶制出了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并由专门挑选了工作人员重新给主席梳理好头发,进行化妆整容。

现场的几位专家,包括3人小组、谭曾鲁、王鹏程又再次对遗体的防腐工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检查,并一致确认,没有疏漏的地方。

中央决定,于1976年9月11日至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群众的吊唁、瞻仰,这也就意味着主席的遗体要移进人民大会堂。

负责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也来到了人民大会堂。

为了保护好遗体,专家们要求开启大厅里面所有冷风设备,尽可能的关闭大厅里面的灯光,让室温尽可能的降低。

虽然采取了所有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对于遗体保护来说,还是不够的。

克服种种困难,制成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制件——水晶棺

为了能够永久地保存主席的遗体,必须在遗体周围设置一道屏障。

1976年9月11日,已经退休多年的北京六零八厂原光学设计研究室副主任李家英沉浸在毛主席辞世的巨大悲痛之中,突然,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打破了家中的沉寂。

李家英接起电话,这是来自玻璃总厂领导的电话,随即一项光荣无比而又极其艰巨的任务交到了他的手上。

电话的那头,玻璃总厂领导告诉李家英,党中央决定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永久保存,玻璃总厂负责研制存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这个任务代号为一号任务,并且中央要求水晶棺必须在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前完成。

为什么要使用水晶来制作呢?

水晶棺性凉,有玉一般的防腐功能,有利于延长遗体保存时间。此外,水晶棺本身质地耐腐,特别是其透明特性便于人们对领导人遗体的瞻仰。

但我国的天然水晶矿产少,其中优质水晶占比很小,且尺寸上与要求的尺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人造水晶,也就是石英玻璃,需要用高纯度的石英沙经过高温熔炼而成,具有出色的硬度和光学性能,但是在加工上存在着极高的难度。

当时,国家上仅有几个发达国家能够生产石英玻璃,但是技术都被封锁着,当时,全世界还没有能够制造过那么大的板材。

时间紧急,任务艰巨。为了能够完成党中央下达的一号任务,全国来了一场大会战,

其中,水晶棺的造型方案、内照明系统、棺体的光学冷加工(研磨、抛光、成型)等工作由北京六零八厂负责。

水晶棺在看似简单的结构背后,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工艺,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并且中央对水晶棺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庄重大方、气势宏伟,并且要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地震、战争等有可靠的保障措施。

而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制造过水晶棺,因此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资料储备,一时间,让负责设计的同志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有人想起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苏联政府曾赠送过一个水晶棺,并没有被用上,这口水晶棺放在了香山公园。

工作人员喜出望外,几经打听,在香山公园找到了这口水晶棺,但却大失所望。

经过工作人员仔细查看,苏联政府赠送的这口水晶棺不仅尺寸狭小,棺体的外层均系镀镍的钢质。仅有内棺盖是玻璃的,可以透视内部,其实称不上真正的水晶棺,且密封性、隔热性难以达到要求。

既然没有可以参考的,那我们就从零开始!

中央考虑到水晶棺的研制需要时间,但是遗体的保护却是刻不容缓,在水晶棺制成之前,安排赶制了一个有机玻璃的棺罩,这个棺罩是梯形样式,成了水晶棺的雏形。

随后,六零八长的技术人员开始突破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棺体共有五块玻璃组成,对每一块玻璃的长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误差要控制在万分之一左右。

这时候,中科院著名光学家王大珩院士提出,五个棺面如果用胶固定,胶会存在老化的情况,可以通过微调棺板的角度,达到自动平衡,这样就不用使用胶,也不会老化,而且也不会出现坍塌的情况。

第二个难题是加棺板的机床,技术人员跑遍了北京各大机床厂,终于找到了加工能力和磨削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水晶棺的机床。

但随后在玻璃毛坯板磨制过程中,出现了炸裂的情况,工作人员开始认为是“退火”工艺掌握不好导致的,但改进工艺后,玻璃炸裂问题仍然存在。经过严谨的查找,最后发现是工作环境的温度导致的,通过厂房内搭建了大小合适的工棚,让室内空气与温度保持稳定,克服了玻璃毛坯板磨制过程中炸裂的问题。

接下来迎来了第三个难题,经过工作人员的艰苦奋战,到1977年3月,五块严格符合设计标准的棺板磨制完成,照明部分经试调也能够达到照亮的目的。但后来中央领导人到现场查看的时候,却愣住了。

领导说看到了五个毛主席,这是因为水晶棺板的折射导致的。为了消除反射像,专家们提出了把光变弱、在五块玻璃内侧进行真空镀膜、调整角度等方案。

徐静 左一

这时候,主席的遗体因为防腐药水的缘故,肤色变深了一点,李家英采取了光学美容的办法,对棺板进行特殊加工,让主席看上去栩栩如生。

最后一个难题,虽然目前的工作得到了巨大的进展和成效,中央领导也非常满意,但是却还没有圆满完成,因为现场使用的还不是真正的水晶。

水晶棺的尺寸在全世界是最大的,工艺上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切无法寻找到这么大尺寸的天然水晶,工作人员商议后决定用小块,即200×400毫米,厚度是50毫米的水晶,使用氢氧焊将这些小块焊接起来,因为氢氧焊的生成物是水,不会留下痕迹,焊接起来后宛若一体。工作人员用了几块小水晶用氢氧焊接起来进行实验,果然,成形之后根本看不出拼接的痕迹,就宛如一块整体的水晶一样。

随着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1977年,一个全新的真正的水晶棺终于完成了。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制件。

如今,我们能够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的遗容,离不开这些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虽然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快46年了,但主席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中。


参考资料:

[1]揭秘毛泽东遗体保存过程与现状

[2]毛泽东与殡葬改革

[3]毛泽东水晶棺可抗8级地震 至今无人能在做

[4]毛主席水晶棺研发内幕解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遗体   中南海   人民大会堂   党中央   医科院   栩栩如生   北京   中国   药物   工作人员   主席   小组   作用   水晶   过程   玻璃   领导   时间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