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山文化扩张狂潮和帝喾四子“皆有天下”

龙山文化先人夯筑城墙场景复原

龙山文化的扩张狂潮

龙山文化于公元前2600年在鲁东南地区诞生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成为当时东亚大陆最强劲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由于人口迅猛增加,各城邦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就竞相开始向南、向西进行扩张。

彼时黄河河道已趋于稳定,原来还是黄泛区的鲁西、豫东和皖北不但成为龙山文化势力迁徙定居的目的地,更成为他们向外扩张的廊道和据点,由此引发了史前中国格局的又一次剧变 —龙山文化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般轻而易举就摧毁了当地传统土著势力,各地的文化性质和面貌为之陡然而变:

向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长驱直入良渚文化腹地太湖地区,给奄奄一息的良渚古国插上了致命一刀 ;

向西南,龙山文化迫使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一变而为湖北龙山文化 ——后改称青龙泉三期类型 ;

向西,促使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变身为河南龙山文化 ——后改称王湾三期文化 ;

龙山文化由此继续西下,迫使关中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变脸为陕西龙山文化 ——后改称客省庄二期文化 ;

向西北,龙山文化使得豫北地区成为后岗二期文化的天下;由此继续北上,龙山文化让此前因黄河改道而满目荒凉的河北平原变成了河北龙山文化的根据地;

而在晋南的临汾地区,龙山文化更是引发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陶寺文化革命狂潮……最新测年数据显示,彼时是公元前 2300 年 65,正值海岱龙山文化中晚期之交,鲁东南沿海地区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早期龙山文化遗址正在被她的主人们纷纷遗弃……

这一情景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大戴礼记·帝系》等文献关于帝喾四子“皆有天下”的记载:

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次妃,曰陬訾氏,产帝挚。

龙山文化居民生活场景复原

周人先祖后稷族诞生和发展的考古学观察

后稷又名弃,是周人先祖;契亦名卨,是商人先祖。《礼记 • 祭法》记载:“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有邰氏是个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原,亦写作姜嫄,当是有邰氏的一个分支。后稷作为周人先祖,显然是帝喾族群西下的一支同当地土著姜原氏融合后诞生的产物。

有邰氏的地望,古代文献所指在今关中西部偏东扶风县姜原村一带。《汉书·地理志》云:“右扶风斄,周后稷所封。”颜师古注说:“斄,读与‘邰’同。” 当地一座汉墓曾出土刻有“斄林”二字的铜鼎,邻近的法禧村也曾出土了东汉时期的陶罐、铜鼎,上面有“斄亭”“斄林”和“斄”等戳印或铭文。

先周文化是客省庄二期文化接受齐家文化的一些因素发展起来的、武王灭商前早期周人的考古学文化。关中地区在商代时,除商文化以外还存在着郑家坡和刘家两支考古学文化,其中郑家坡文化是学界公认的时间稍靠后一些的先周文化。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先世的谱系自后稷至武王,共有十五世,分别是:

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文王)—发(武王)

《国语·周语》等文献记载,周人先祖后稷在尧舜禹时代为稷官,居住在“邰”地,但后来后稷的儿子不窋在夏初担任“后稷”一职时,因帝启不务农业,将不窋的官职废除,不窋只好逃窜到“戎狄之间”。

再后来,第四代商先公公刘迁徙至“豳”地 ,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徙到了“岐”。这些地方都在今天的泾渭流域。其中,不窋逃亡的“戎狄之间”,在今甘肃省安化县南尉李故城;公刘所居“豳”,在今陕西省郇邑和彬县间;古公亶父所居“岐”,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境。

郑家坡遗址位于武功县漆水河东岸,正是上述后稷被“封”“古邰国”所在地。遗址沿漆水河河岸分布,南北长约 3000 米,东西宽约 50米,是一处大型城垣遗址,距今 3800 ~ 3300 年。遗存主要有房基 17座、灰坑 15 个、窑穴 3 个、陶窑 2 个,还有大量的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个时期,是同一文化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矗立在漆水之滨的后稷教稼台

郑家坡遗址出土的多种农具和大量的马、牛、猪、羊骨骼等,以及几千年来一直矗立在这一地区的教稼台、姜嫄墓等先周人文遗迹,向人们展现了先周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佐证了《诗经》《史记》等文献关于先周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先周文化主要来源于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客省庄类型,这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二者分布区域基本重合。客省庄类型主要分布于关中西部偏东地区,东到西安一线,西到漆水河一带,北到彬县、长武一带。

先周文化主要也是分布于关中西部偏东一带,向西不过周原南北一线。二是客省庄类型与先周文化的陶鬶的主要种类及其数量明显一致,在形制和制作技术等方面也有明显的承袭、演变痕迹。

客省庄二期文化是龙山文化向西扩张和当地庙底沟二期文化冲突、交融的结果,从其主要器物陶鬶和陶盉的形制等方面观察,明显是来自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 ,并同河南龙山文化有许多类似或相同的因素,其年代略晚于河南龙山文化 ,应该是龙山文化经河南地区西进后的产物。

从文化内涵方面观察,客省庄二期文化同临近的三里桥类型和陶寺文化有一定联系 ,三者大约处于同一时期。这与文献记载的后稷曾为尧舜禹时期的“农师”等是可以对应起来的。

商人先祖契族诞生和发展的考古学观察

关于商祖契的情况,从上述《大戴礼记·帝系》《礼记·祭法》记载并结合其他文献看,有三点需要引起注意:第一,最早的商是和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氏族;第二,契是来自帝喾族群的一个支系和有娀氏族中简狄氏一支通婚或融合后诞生的氏族;第三,契是以“玄鸟”为图腾的一个氏族。 这三点表明,商族的形成和东夷文化向外扩张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早的商地是契所居之处,也称为“蕃”“番”或“番吾”,位于今河北磁县境内的漳河流域。 最早的漳河就叫漳水或商水。因此,磁县境内的漳河流域就是以契为首的商族的发祥地。

今日磁县境内的漳河流域

有娀在“不周之北”,大体指今晋北、内蒙古岱海到冀北、燕山南北乃至辽西一带。这一带的居民古称“戎狄”,戎即有娀之娀。

《国语·周语》等文献均称商、殷为戎,如“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戎商必克”,“甲寅,谒戎殷于牧野”, 如此等等。

简狄氏之狄又同“戎狄”之狄完全一致,暗示有娀系北方“戎狄”族群一个较大的分支,而简狄氏又是有娀族系的一个分支。他们从“不周之北”南下至晋中地区,又从晋中迁徙到漳河流域磁县一带,在这里遇到了扩张而来的帝喾族系,二者在冲突、纠葛之余,得以融合,形成了以契为首的有商一族。

先商文化是指汤灭夏以前商族或以商族为主体的族群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 从契立商至汤灭夏建商朝,其间共经历了十四世:

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王亥)—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汤(履)

其中,商人的始祖契同周人的始祖后稷一样,由于在尧舜禹各代都有出现,具有一定的“神”性,所以应该是先商初期数代首领的一个统称。

根据《世本》关于历代商先公活动地域的记载,大体可以确定,商族发祥于冀南的古漳水地区:契所居“蕃”在河北磁县;昭明所居“砥石”在石家庄以南邢台以北,即今元氏县的古泜水、石济水流域;相土所居“商邱(丘)”在河南濮阳;商侯冥活动中心在豫北冀南的古黄河流域;王亥所迁之“殷”在安阳;上甲微所居“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成汤所居之“亳”,在河南内黄或内黄靠近濮阳一带。也就是说,从契立商至汤灭夏,十四世商先公的主要活动地域均在豫北冀南地区。

豫北、冀南地区发现的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是先商晚期文化,其上限为甲微居邺时期,下限至成汤灭夏以前。

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二是山西省的河北龙山文化许坦类型,三是山西省晋南地区的夏文化东下冯类型。

先商前期契至王亥主要活动于冀南、豫北地区,其中以相土为界,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契和昭明时期的商族主要活动在冀南地区。所以,契作为商族的发端,和龙山文化的涧沟类型就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而冀南与晋中、太原一带的联系,早从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这表现在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和晋中、太原光社文化许坦类型的相互影响上。

正是从晋北、内蒙古岱海到冀北、燕山南北乃至辽西一带的有娀部族中游离出来的简狄氏支系南下至晋中、太原地区,并由此东上穿越太行山抵达冀南地区,和从海岱地区扩张而来的龙山文化 —帝喾系统的一个支系,在此发生碰撞、交融后,形成了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 —以契为统领的先商文化遗存。

契在舜和大禹时期,曾任负责观象授时和祭祀大火星的司徒一职。 契时的商族还处在“阶等”制社会中。“阶等”就是说人们因身份不同以及同祖先神远近关系不同,而形成了地位上的等差。

邯郸涧沟遗址出土的人头盖骨

商族在契时创造的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 中,曾经出土了不少卜骨,在同时期的其他龙山文化类型遗存中也有发现,表明彼时的人们已经普遍信仰占卜决疑的原始宗教,这成为后来商人用兽骨和龟卜问卦风尚的源头。联系到颛顼发动“绝地天通”运动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期,职业巫师阶层不但形成,而且还产生了执掌神权的领袖, 不难判断,契时代的商族已经有了职业巫师阶层,而契就是那个集族权、神权和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大巫师,这从契在甲骨文中被称为“高祖夒”就可略窥一斑。

早期尧族生活状况的考古学观察

《左传·昭公元年》所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或许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反映。

“日寻干戈,以相征讨”,说明当时在东夷族内部,各部族之间战争频繁,与此相关的例子是《论衡》记述的“尧射十日”故事: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这则神话中,“十日”显然是指帝喾族群内 10 个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而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则分别指以这几个动物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

这则故事折射的史实是,早期的尧族曾和同族及其他外族部落之间发生了你死我活的争斗。考古发现,海岱地区龙山文化遗址曾发现了大量的钺、刀、镞一类的战争武器,而且鲁东南一带从大汶口文化晚期持续到龙山早中期的遗址在龙山晚期几乎全部被废弃,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尧“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的真实性。另外,这个时期一系列城址的出现本身就是各部族彼此之间关系紧张的反映。

日照地区及附近一带千百年来留下了很多关于尧的传说,其中一个是,尧曾在这里建“都”,后人称之为尧王城。前述面积达 367. 5 万平方米的尧王城遗址正是发现在乡人传说的尧建“都”之处,这也成为该遗址名字的由来。

尧王城遗址堆积主要以龙山文化早期为主,发现龙山文化房址 20 多间,各类墓葬 50 余座。其建筑技术中最突出的成就是采用了土坯错缝垒砌技术。此外,还发现了城墙、环壕、道路、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器物坑、灰坑等诸多遗迹。

尧王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但正如前文所言,在尧王城类型接近 1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中,遗址面积最大的尧王城和面积为 272. 5 万平方米的两城镇遗址比起来,却因为两城镇周围分布着较多的基层聚落,而尧王城周围近乎空白的史实,明显地显示出尧王城要比两城镇低一个档次。此外,前述两城镇龙山聚落存在由早及晚、由小到大的三个城圈,最大的外圈面积约为 66. 87 万平方米,如果再加上环壕西侧堆积,则可达到 74 万平方米。103 而尧王城城址,面积不过 20 余万平方米。这也说明尧王城遗址在政治地位上要低于两城镇遗址。

两城镇遗址是挚继帝喾而王的挚之都城,彼时尧还是帝挚手下的一个“诸侯国”首领,所以两城镇和尧王城的等级差异正好反映了挚和尧“君臣”之间的地位差别。

“尧射十日”既意味着尧部族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也暗示了尧和兄弟部族已呈水火不容之势,再加上鲁东南沿海一带进入龙山文化之后出现人口暴涨现象,胸怀远大的尧遂率领部族开始了向西迁徙的征程 —尧王城遗址以龙山文化早期遗存为主,而在晚期被废弃,说明这一迁徙过程是从龙山中期海岱地区开始的。

从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人文遗迹和考古学发现四方面来综合观察,尧部族的迁徙路线大致是从今鲁东南日照地区西下至鲁西菏泽定陶一带,再到豫东商丘,然后北上至河北顺平、唐县,再由此向西穿越太行山至太原、晋中地区,最后南下至临汾盆地陶寺崇山地区。尧在此打败并驱逐了当地土著夏鲧族群,在公元前 2300 年左右,建立了陶寺早期城址。

——摘自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元中国时代》入选“百道2020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2021年历史好书60种”榜单。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龙山文化   磁县   关中   晋中   漳河   考古学   先祖   氏族   河北   山东   狂潮   遗址   中国   时期   类型   地区   文化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