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是名匠,为何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你看开篇第一句写的啥?

“一件事做透,某一领域能闪闪发光”社会现代化的今天,是多少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用持之以恒态度苦心钻研,是要发明出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

他们的发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迪生的灯泡让我们脱离了黑暗的世界,蔡伦的造纸术让我们学到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鲁班的雨伞让我们更加期待雨后绚丽的彩虹。

为了更好地记录发明,便有人把他们的事迹整理成书籍。本应该传给后世进行学习的,但其中有一本《鲁班书》却被列为了禁书,那么这本书里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事情的经过且听我细细道来。

鲁班的生平

鲁班是一个工匠的后人,家里的长辈也都是木匠。他从小就喜欢研究木头,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聪明伶俐,在家庭的熏陶下,也想等自己长大以后成为一名手艺高超的木匠。

在家人耐心的教导下,他的手艺成长很快,对于木头的研究很深入。看到什么东西,就想着是不是能用木头代替效果会更好。他很善于观察和钻研,因此发明了生活所需的工具。

所做的贡献

他的发明不仅在当时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大部分工具一直都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农具的发明缓解了农民的压力,更是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

像锯子、雨伞、刨子、云梯等,这些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据子是其中最著名的发明。记得在我们曾经的小学课本里,就有讲述鲁班发明据子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人们都是用斧头去砍伐树木。树木都是那种成年老木,又粗又硬。人需要使出浑身力气才可以砍下木头,非常的吃力,消耗体力不说而且速度慢效率低。

看着人们费时费力,使用这样的工具如此的不方便。鲁班就一直想发明一种新的、比较省力的工具,来代替斧头去砍伐树木。

就这样鲁班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但是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走在树林里,膈膊忽然被不起眼的小草划伤,他才被触动,因而产生了想法。

那时的他忽略伤口的疼痛,目光一直定格在那片又细又薄的草叶上。对那个草的形状产生了极度好奇,因为它是锯齿状的,也瞬间从中汲取到了灵感。

鲁班心想,把铁按照草的形状来打造,锋利面具有密密麻麻的齿状,用它来砍伐树木岂不是轻手利脚呢?于是他就展开设计和锻造,就这样锯子诞生了

锯子省力实用,反复拉扯就能伐下树木,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用,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倍受鼓舞,紧接着第二个发明也出来了,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云梯大家都很熟悉吧,这个发明可不仅仅是生活领域的范畴,在军事领域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攻打城池的时候,拿它来攀爬城墙可是便利多了。

以往都要用人来一个个的搭梯子,这个云梯的发明节省了人工。自从有了这个云梯,战斗效率也跟着提高了,真是一举两得

鲁班是中国土木类工匠的祖师。他所发明的工具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军事战斗力

他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工具,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对发明的执着心态。以及贡献自己微薄之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心。

书的来源以及为什么被列为禁书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鲁班也打算记录自己的发明历程,一是为了自己能灵活运用,二是希望能给后世多一些启发。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发明都留在纸上了,包括寻找灵感的思路还有发明设计。为了达到简洁明了的目的,运用文字解说和图画表达两种方式,也就成了后来我们大家熟知的《鲁班书》

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说,这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书,一定会广为流传供人们学习和借鉴。可是为什么他又被称为是禁书,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鲁班书》在开篇就写了一句让人匪夷所思的话“欲学此术,必先绝后”。在古代香火子嗣家家都看得尤为重要,用子孙后代来换取一门技术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其实《鲁班书》的上册记录的都是,工具创造发明的方式方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下册就完全脱离了轨道,有道法咒语还有巫术,让人听着都玄乎,惶恐不安。

画风转变的原因,是因为一场事故,从此性情大变。

有一次鲁班发明了可以飞天的工具,就像我们现在的飞机一样,她兴高采烈地带着即将要生产的妻子去起飞。由于那时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飞行工具空中掉落,一时间痛失妻儿。

这次事故给鲁班造成严重的打击。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自己的发明违背道法自然,所以老天现在给了他痛苦的惩罚。便开始研究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

封建社会那个时候,君王最看重自己的平安,像这种有咒语法术让他感觉不安的书,不用多想,一定是明令禁止的。

到这里,《鲁班书》为什么被称为是禁书的隐情,也就真相大白了。

结语

事实证明,鲁班对于推动我们现代化步伐,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人无完人,东西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其实,忽略鲁班不能言说的内容,在他的身上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他的善良、他对事物的探索精神、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做事那种持之以恒的态度,这些都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去学习的。

希望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事物。视自己为一面镜子,既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不好的一面,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探索的精神,求知的态度,辩证的的思维去行走脚下的路,你会看到另一番景象,找到一叶属于自己的扁舟,带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禁书   锯子   云梯   道法   隐情   木匠   工匠   斧头   开篇   木头   树木   事物   态度   贡献   领域   工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