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邓小平早就给出了答案

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会议上针对台湾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战略考虑。

而这个考虑的前提条件,便是国家统一

作为中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从来只是单纯的中国内政问题

但自从1949年国民党争夺全国政权失败,蒋介石带残余部队逃离大陆,企图以台湾海峡为天堑而割据一方,破坏祖国大一统民族任务后,美帝便不怀疑好地不断借台湾问题发难,想要对中国形成制约。

尤其是随着时间发展,中国不断壮大,两岸人民希望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后,美国妄图“倚外谋独”和“以武谋独”

民进党当局这种抱着美西方大腿的侥幸心理,不仅会导致台海动荡风险系数剧增,更是会让两岸一统的和平进程蒙上一层看不清的面纱。

对于民进党当局的执迷不悟和美西方插手他国内政的做法,邓公早有预料,而他的态度,便是开文的第一句话——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

不同于港澳的台湾问题

与香港澳门不同的是,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利益,是解放战争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干扰和阻拦未能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遗留问题

香港澳门是从他国手中收复被割让的领土,而台湾只能是解放统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港澳两地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曾针对当下国际局势严肃讨论过,最终给出的结论是“暂不收回,维持现状”

这八个字背后,包含无数领导人的辛酸。

他们对于祖国统一的愿望比现在所有人都要强烈,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断在国际上对中国进行针对,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百般阻碍,所以导致不得不暂缓脚步。

那时候的中国虽然已经完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民族士气无比高昂,甚至在解放广州后一路打到了深圳河北岸,直逼香港,可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对于这件事,毛主席说:“至于香港,英国人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我们要占是可以的。”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强占香港,无疑会增加很多事端。

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各方国际势力都在等着国家方向出错,一旦强占香港,不仅会让英国人借此发难,还会给美国强行插手的空间。

所以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层就开始考虑,与其被他国抓住辫子,不如以此作为牵制,用利益打破英美联合的封锁包围圈。

于是在此事告于段落之后,中国政府便通过秘密渠道,将一封密信传递到了当时香港总督葛量洪的手上。

信中寥寥百余字字,却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1. 香港不能用作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基地。

2. 不许进行旨在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威信的活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人员必须得到保护

除了这三条约定以外,其中还表示了愿意和英国共同发展香港经济的想法。

这封信受到了英方的高度重视,其不仅接受了信中的约定,还积极地做出了回应。

香港总督葛量洪

1950年1月16日,英国艾德礼政府不顾美国反对,对外宣布:自今日起,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

英国的举动,不仅为新中国的外交和对外经济打开了局面,还让香港成为了“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

对于香港,中共中共的基本原则就是:“暂缓脚步,迟早收回”。

澳门与香港相比,有相同,也有不同。

在1976年,葡萄牙曾主动提出归还澳门,但此事却被中央领导给拒绝了。

其原因并不是不收复,而是葡萄牙给出的前提条件:承认澳门是殖民地,葡萄牙在澳门未来的发展事宜上必须有一定的决定权。

对于葡萄牙政府的无理要求,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同意。

澳门回归晚几年没关系,可该地作为中国领土从古至今不可分割的一份子,绝不允许他国在这指手画脚。

最终,在我国政府的努力下,澳门同样成功回归。

对台政策的变化

就像之前所言,台湾并非如港澳一样被他国殖民割据,而是在国民党登陆后企图进行分裂的内政问题。

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在政策上也有不同。

新中国刚成立前后,党中央对于台湾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案就是“武力解放”,并且从1949年3月到1950年6月之间还做了大规模的攻台准备。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其中“一定要解放台湾”的话语,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扫除祖国统一的障碍,清除复兴途中可能会遇到的隐患,台湾企图分裂的乱象,必须解决。

在1950年制定的夺取台湾的作战方案中,我军最先定下的用兵方向为东西夹击、海空并举,预计15天左右结束战斗。

可就在全国人民加紧解放台湾的准备时,当年6月下旬,朝鲜战争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仅对这场战争进行强行干涉,并派兵入侵台湾海峡,公然阻止正欲进行中的台湾解放行动。

在这种国际压力下,解放台湾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对此,我党刀锋一转,直指朝鲜战场。

在这场战役里,世界上最强的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军刚逼近鸭绿江边,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抱头鼠窜,逃至三八线以南。

而美军随着作战次数的增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看法也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他们发现新中国所呈现出来的士气和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也是旧中国积贫积弱局面里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战,既是“唇亡齿寒”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也是打给美国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看的决心展示,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是中国正式宣布踏入世界军事强国的奠基之战。

这个决策从现在来看,无疑是高明的。

它宣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会再像旧社会一样任人宰割,受人欺负,也表明了如果有人想要干涉中国内政,必将遭到中国强烈反击的决心

事实确实如主席所料想的一样,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

但由于此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脚步已经开展,恢复经济、发展经济成为了首要目标,而想要实现这一切,稳定和平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于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开始思考如何以和平的方式谋求统一。

对此,毛主席在1956年提出了“一纲四目”方针,并托付章士钊将此方针转至蒋介石手中。

其中“一纲”指的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这也是“一国两制”的前身。

四目”则是指:

一、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二、台湾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四、双方互约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这一方针不仅让台当局看出了中共中央对统一的让步,也让美国看出了中国“忍辱负重”也要达成目的的决心。

为了阻挠两岸和平发展,美方要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从而实现“划峡而治”,以台湾海峡为分界,让海岛与大陆之间割据对峙。

最终,“一纲四目”的战略方针以失败告终。

未曾改变的原则

从五十年代末期至今,台湾问题已经成为美国与中博弈的一枚尤为关键的棋子,至少,从美国的动向上来看是这样的。

而中国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

在此原则下,中国会通过接触与谈判,从而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但中国人说话向来喜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背后的隐意,是在告诉那些别有用心的份子:实现中国统一的方式,并不只有和平。中国也没有义务作出放弃武力的承诺,所有可谈的话语中,一个中国是唯一前提。

从70年代开始,随着中美苏三角关系的调整特别是中美关系从战略对抗变成战略对话后,台湾的重要性开始急剧上升。

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后,《联合公报》就本次两国领导人会晤发表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这一声明,是美国在台湾问题博弈中作出的重大的实质性政治让步,也是我国要求美方坚持的“一个中国”的立场的由来。

可饶是美方一边表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边却在背地里搞着小动作。

1973年,邓小平奉命协助周恩来开展推进中美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工作。

对此,邓小平表达:“台湾问题迟早是要解决的,无论用何种方式,都是要解决的。”

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决定更改路径规划,由“武力解放”迈向“和平统一”。

他将解决台湾问题作为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毕生追求的目标,在1979年提出了“把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日程上来”。

为此,邓小平提出对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公开发布《告台湾同胞书》

这种以“和平”代替“武力统一”的意识形态的转变,标志了中共中央在对台问题上走出了“统一必须经过武力”的传统思想,也标志着中国大国崛起,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事实。

1984年,中国在国际环境上的地位发生改变。

不仅重返联合国席位,更是与全球大多书国家建交,其中便包括美国。

而此时对于台湾问题上,邓小平对于曾经构想的“一国两制”方针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同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审阅一份对台讲话稿时,将原稿中“我们愿意同台湾党与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一句,改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和台湾各界人士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

对于这句话的改动,邓小平在事后表示,台湾问题不仅是台当局的问题,更是台湾人民的问题,只有将台湾的接触面变宽,我们取得胜利的机会才会越大

在当时那个时期,“一国两制”不仅是一种实现统一的途径,更是一个“缓兵之计”。

当时正处美苏冷战的第三个阶段,台湾作为美国在亚洲大陆的一枚重要棋子,是美国与中谈话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与美经济接轨的一个过程。

毕竟,在此之前美国已经通过尼克松访华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所以只要这个关系不被打破,政治压力永远都在龟缩于台湾的国民党身上。

这种局面,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剧变后才被打破。

1995年到1999年两度发生台海危机,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邓小平曾经所表示的“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放弃武力解放”的主张成为当时中央对台主要方针,并以强有力的态度给予回击。

结语

邓公在对台态度上,一贯都是以和平统一为目标

但如果有其他国家企图枉顾“一个中国”的原则,那中国不介意使用武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整体战略目标一直都在随着局势做调整。

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台湾的统一问题也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它甚至不需要决策者的刻意规划推动,历史的进程自然会完成这一使命。

美国多次拿台湾做文章,是因为他们有政治焦虑,他们恐惧中国前进的脚步,更恐惧中华民族对统一的决心。

邓小平曾在解放台湾问题上说过:“统一是大势所趋。”

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和我们谈判,那我们就在混乱的国际局势里积攒力量,在稳定的成长环境下积攒班底,在张弛有度的发展中,早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扫清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台湾海峡   葡萄牙   澳门   他国   台湾问题   内政   台湾   香港   美国   蒋介石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   方针   答案   政府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