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阅读丨国际饭店:上海装饰艺术风之巅

建筑可阅读丨国际饭店:上海装饰艺术风之巅

国际饭店刚落成时照片

1928年深秋,在纽约曼哈顿岛布莱恩特公园南侧的繁华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名男子抬头注视着落成了将近四年的美国暖炉大楼。这栋23层、总高度为103米的摩天楼,以其黑金二色相辉映的外观、顶部层层退台的外形轮廓深深地吸引了这名男子。这栋大楼的建筑师,美国著名的摩天大楼建筑师雷蒙德·胡德,以一种调和了哥特复兴和装饰艺术风格的手法创造出了在曼哈顿高楼矗立的砖石森林的这一件别致之作。

不久前,这名男子刚刚去过芝加哥,拜访了同样出自胡德之手的论坛报大楼,一件以其五花八门的竞标方案而蜚声世界建筑史的作品。竖直线条、底层退台、竖向长窗、哥特色泽——这些特征烙印在了这名男子此次美国大都会之旅的回忆里。

这名男子的名字叫拉斯洛·邬达克。彼年,在他启程美国之旅前,他已经在上海着手设计并建成了将近二十件作品。这些有典型的纽约、芝加哥城市特征的摩天大楼,在邬达克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是他在东欧故乡、西伯利亚、东亚城市里不曾亲眼目睹过的奇观。此前,在供职于克利建筑师洋行的阶段,邬达克已经为万国储蓄会独立设计出了8层高的诺曼底公寓(即今天的武康大楼),那是一件常让人联想到纽约熨斗大楼的作品。也许是幸运女神的眷顾,在1929年返回上海之后,邬达克不久就接到了一个能设计出媲美纽约摩天大楼的委托。

国际饭店的设计方案

在动笔做设计之前,他已经在建议业主将办公和公寓楼的功能改为豪华饭店

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成就一方面来自他的好运,另一方面更来自他的才华、勤勉、细心。这些优秀的个人品质为他的事业铺平了道路。他的业主常常因为他的优秀设计再回头来委托给他新项目,之前遇到的万国储蓄会如此,在他独立开业之后遇到的业主亦如此。

建筑可阅读丨国际饭店:上海装饰艺术风之巅

四行储蓄会与邬达克的两度合作就是另一则经典例子。1930年5月,四行储蓄会斥资45万两白银(其购买力约等于2020年的2.7亿人民币)购置了当时上海市中心跑马厅(现在的人民广场)北侧的一块地皮。地皮位于静安寺路(现在的南京西路)与派克路(现在的黄河路)交接处,面积有二亩七分多(约等于1800平方米)。四行储蓄会再次向邬达克递出了橄榄枝,他也藉由四行储蓄会当时的财力和雄心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摩天大楼梦。

从一开始,这座建筑就是作为四行储蓄会的未来投资而筹划,并不是为了满足某个具体的使用功能需求,所以四行储蓄会当时招标的设计要求就是要造一栋高楼。邬达克的设计蓝图显示他从纽约、芝加哥的摩天大楼之旅上汲取了灵感。这块地皮的南北方向长于东西方向,邬达克的策略是将摩天楼最气派的立面布置在城市主干道静安寺路沿街面上,一来形成位于主路上的主入口,二来朝向开阔的跑马厅场地展示出建筑高耸的轮廓线。按照四行储蓄会的构想,建筑的底层需要作为它们的银行营业大厅,而楼上的部分,一开始是想做成出租的办公及公寓楼。从日后这座建筑创建文史展厅时重新发掘到的一封由邬达克在1931年写给四行储蓄会业主的信件来看,建筑师在动笔做设计之前,已经在建议业主将办公和公寓楼的功能改为豪华饭店,因为他判断当时的酒店业比写字楼更能赚钱。最终,四行储蓄会同意将楼上的部分更改为饭店。日后开业时,楼上的饭店取了一个很响亮的中文名,叫做“国际饭店”,一直延续至今;但英文名并没有直译中文名,而是由于饭店入口毗邻派克路的缘故,取名为“Park Hotel”。

建筑可阅读丨国际饭店:上海装饰艺术风之巅

邬达克对建筑平面的设计与纽约、芝加哥业已成熟的摩天大楼设计策略是一致的。建筑的地面一二层作为裙楼,与四周的建筑独立开来,没有出现纽约曼哈顿岛上不少摩天楼在裙楼部分外墙相贴的状况,此举令国际饭店从底到顶完整地具有了四向立面,更具气派。建筑首层在正南面上布置四行储蓄会的银行营业大厅主入口,在东南角上布置饭店大堂的主入口,而内部又有玻璃旋转门可以沟通两个区域。进入银行营业大厅后,可见以U字形开口朝南布置了银行的工位,将顾客等候的公共空间包围在中间,而一圈U字形的银行柜台也成为了分隔内外的界面。一楼大厅设有跑马廊夹层,可向下俯视大厅的公共空间,而夹层本身则被出租给中兴轮船公司、中兴煤矿公司、光艺照相馆等作为办公室。除了一楼大厅,四行储蓄会将国际饭店地下两层也都用作自己的内部办公和保险库。裙房部分的地面第二、三层则用作饭店的餐厅、舞厅、会客室。邬达克在裙楼的外墙面使用了来自青岛崂山的黑色磨光花岗石,令整座饭店在基座部分颜色厚重、沉稳。

从第四层往上则属于饭店的部分。第四至第十三层为客房,它的建筑平面按照现代摩天大楼的一般惯例那样使用标准层。邬达克使用南北走向的内廊式布局,每层平面略呈工字形,但南侧的主立面体量是最饱满的。第十四层为高档餐厅和舞厅,第十五到十九层依旧为客房,第二十、二十一层为设备用房,而第二十二层被用作火警瞭望台。从外观体量上看,第四至第十四层为笔直向上的形态,从第十五层开始逐层向内收拢,形成阶梯状退台。这是邬达克学习了纽约1920到1930年代摩天楼的典型做法。不过,纽约的摩天楼之所以在顶部出现退台,是因为1916年出台的《纽约建筑区划则例》明确规定了高层建筑物的沿街面在顶部必须退台。但是1930年代的上海并无相关法例,所以邬达克将国际饭店十五层以上的体量处理为退台更多地是造型美观的追求。而日后建筑的建成效果确实证明了邬达克的这个设计举措有效地让国际饭店的南立面线条更为优雅。

国际饭店的建造与装饰

设备使用了当时上海最先进的技术,外观更强调笔直和高耸的视觉感

1931年5月,国际饭店就已经开始进行基础建设,而此时邬达克的设计方案甚至都还没有最终完成。之所以如此早地开启基础部分的施工,是因为工程师和业主都预料到了上海软土地基对高层建筑的巨大限制。担纲桩基工程的施工方是来自丹麦的康益洋行。据《申报》1932年12月19日建筑专刊对邬达克建筑师的谈话纪要记载,施工方“使用了400根总长115公尺的圆木美松作为桩基,由分别长75英尺和40英尺的两段木桩通过钢箍连接而成。每段木桩又是以五根圆木捆绑而成,俗称‘梅花桩’。每处木桩之下再打钢筋混凝土桩,长约5英尺。”这种结合了木桩和钢筋混凝土筏式基础的设计,令日后国际饭店的巨大体量成功避免了过多沉降。基础完工后,由洽兴营造厂负责建造地下两层。

直到1932年6月,四行储蓄会才开始建筑地上部分的招标,并最终选中了由中国人陶桂林经营的馥记营造厂。1932年8月,建筑地上部分正式开工,一直到1934年6月竣工,工期历时22个月,已经是当时建造条件之下的神速。在建筑地上部分的结构选型里,邬达克与工程师参照纽约和芝加哥当时摩天楼一般采取钢结构的做法,也使用了钢框架来做国际饭店的主结构。钢结构施工速度快、质量轻,且直接可以参考海外的先进技术。据记载,国际饭店“所用钢材是璜铜钢,生产自万尼林钢厂。其工字形柱头中间填空心砖以减轻重量。”当十几层楼的钢框架搭建完毕,建筑的楼面则采取了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强横向的坚固度。当整座建筑的土建部分在层层往上生长时,引来了当时上海市民的瞩目,被誉为跑马厅一带的奇观。

土建部分在1933年就完工了,施工方还耗费了不少时间做内装。内部隔墙贴甘蔗板作为隔音板,再涂以蔴丝灰和石膏,保证平整度。在底层大厅,地面、柱子、墙面都铺贴了大理石板材。在客房里,则施以钢丝网花纹样的平顶,简洁而精致。

此外,国际饭店的建筑设备可谓使用了当时上海最先进的技术。饭店开挖了深达200多米的自流井作为地下水源的供给,作为对自来水供水系统的补充。它先用压力泵将水源贮存于屋顶的水箱,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各楼层使用。同时,每层楼都设置了自动消防喷淋头,一旦房间着火或室内温度高于49℃便开始自动喷水。国际饭店一共配备了7台电梯,均由当时知名厂商奥的斯公司生产。

建筑可阅读丨国际饭店:上海装饰艺术风之巅

从国际饭店落成后的建筑外观看,立面上笔直的线条是当时流行于纽约、巴黎再舶至上海的装饰艺术风格的“摩登流线型”特征之一。立面贴的是棕色的泰山面砖,这是由泰山砖瓦公司在1926年研制的薄式外墙面砖专利,该面砖同样用于上海锦江饭店、马勒别墅等著名建筑,是当时国产建筑材料之光。邬达克对国际饭店外墙下部花岗岩、上部面砖的区分,是学习了纽约、芝加哥摩天楼之后的创新。若我们对比国际饭店与美国暖炉大楼,就会发现尽管前者在风格流派上追随了后者,但国际饭店独具匠心地实现了一些更具自身特征的建筑和装饰语汇。比如,为了更强调笔直和高耸的视觉感,邬达克刻意将客房在外墙玻璃窗的高宽比控制在2.5:1左右,大于美国暖炉大楼玻璃窗的2:1高宽比,因此显得更为纤细、笔直往上。这些细节无一不令国际饭店成为现代建筑史上长盛不衰的装饰艺术风格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饭店

其楼顶的中心旗杆,一直是上海市城市测绘的坐标原点

1934年12月1日,国际饭店举行开幕剪彩,中外媒体争相报道。国际饭店从此成为上海接待社会各界名流精英的高档场所。民国时期的不少政商和文化名人都曾下榻过国际饭店。在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众多明信片里,国际饭店都成为了上海在人民广场一带最瞩目的一道风景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之后,国际饭店收归国有,日后隶属于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国际饭店的大堂保留着一块大理石台,石台面上是一幅上海地图,上面的红点即为国际饭店。石台周围一圈上刻有中英双语的“上海市大地原点”(Zero Center Point of Shanghai)字样。而那颗红点的垂直正上方,就是伫立于国际饭店楼顶的旗杆。这是因为自从1950年11月以来国际饭店楼顶的中心旗杆就一直是上海市城市测绘的坐标原点,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建筑可阅读丨国际饭店:上海装饰艺术风之巅

如今,国际饭店经过数次重新装修之后,作为四星级酒店继续营业。有趣的是,如今酒店的入口被放到了当年四行储蓄会银行营业大厅的入口,而当年的饭店入口则被放置了一家中国银行的营业厅。酒店大堂向公众开放,人们可以来享用下午茶、咖啡,并且在一楼和跑马廊夹层上观看国际饭店的文史资料展。在遗产保护建筑师不懈努力之下,国际饭店首层大厅旧时的装饰艺术风格得以恢复,延续了此处公共空间恢宏的建筑氛围。在2006年,国际饭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它的建筑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紧邻国际饭店西侧的大光明电影院,同样出自邬达克手笔,具有相当高的现代建筑美学价值,也被列入了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两件经典作品依旧是南京西路的街道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并通过遗产保护理念和适应性修复的手段,在上海城市发展的新时代获得新的建筑生命。

相关链接>>>>>>>>>>>>>>>>>>>>>>>>>>

目睹整个修建过程,贝聿铭说:“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陈祖恩

1934年,摩天式建筑国际饭店落成,大楼22层,因有地下2层,俗称24层,突破英商沙逊大厦13层最高纪录,为当时全国也是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半个世纪的高度纪录。当国际饭店尚未开张时,美国著名旅馆专家莉英芝女士就来考察,并予以好评:“余一直关注国际大旅馆之建筑,即知华人现在实业及各方面之进步,极为惊人。”

国际饭店的21层有洋式瞭望台,俗称摩天楼,22层则由当时的救火会派员常驻。在彼时五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中,因大楼高耸入云,引起不少路人观望,漫画家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北方漫画家孙之儁,曾与叶浅予先生创办北平漫画展,其作品《王先生外传》,一月内销售一万册,一时有“南叶北孙”之说。他到上海画《国际饭店》,有三张图,突出北方人眼中摩登都市的一个“高”字:1、好高楼房;2、楼房好高;3、高楼房好。而上海画家张光宇的漫画《派用场》,画中人在不断仰视国际饭店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帽子捂住,不然就会被风吹落在地。两人的对话,则以“迭个是预备黄浦江里发起大水来用掰”为题,突出了上海地方的诙谐有趣。

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普利兹克奖得主。他出生在苏州,年轻时在上海读书和生活,国际饭店离他家不远,周末因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目睹国际饭店越盖越高的过程。他后来回忆说:“那时的上海我已经看到西方新建筑的萌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国际饭店落成的第二年,18岁的贝聿铭负笈美国,学习建筑,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可以说,高耸的国际饭店是他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1937年2月24日,郎毓秀独唱音乐会在国际饭店举行,中外名流百余人参加。郎毓秀是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的公主,时在上海音专读书,同时从事电影录音和演唱活动。那天,她身着旗袍,演唱《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昆曲《游园》、意大利的《吻》、皮黄《玉堂春》等中西歌曲、戏曲,最后是意大利文的《蝴蝶夫人》。同年八月,郎毓秀赴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主修声乐,国际饭店成为她离沪前的重大音乐圣地。

近代闻名海外的双语作家,国内知道林语堂的多,而熊式一则鲜为人知。他改写的英语话剧《王宝川》,被搬上西方舞台,连演三年九百多场,轰动欧美。后又改写话剧《西厢记》。1939年他在上海创作《大学教授》的剧本,所居地即一般人不敢进入的“高耸云表”之国际饭店。

1949年5月25日凌晨,解放军抵达国际饭店地区,附近居民闻讯赶来,与解放军战士亲切交谈,有人还以茶水慰问。报刊以“国际饭店前的热烈镜头,人民去亲近解放军。战士谈笑和颜悦色,孩童好奇攀登战车”为标题,记录了这一场面。10月23日国际饭店举行第一届工人集体婚礼,大厅布置得比大亨们结婚还要漂亮。毕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编辑:徐璐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国际饭店   石台   上海   芝加哥   摩天楼   建筑   体量   面砖   摩天大楼   纽约   美国   建筑师   大楼   大厅   饭店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