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道德经》逐句解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真知新坐标#7.23《道德经》逐句解读: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7.24《道德经》逐句解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解读

名:名誉,名声。

身:身体,生命。亲:亲近,爱护。

货:财富。财货,财物。

炖:数量大,这里指重要。

得:得到,指得到名利。

亡:失去。

病:忧虑和担心。

甚爱:过分地爱名利,贪恋,贪求。

费:耗费

大费:大的消耗或耗费。

厚:多

厚亡:致惨重的损失。


大意


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个更值得珍惜?

生命和财物相比哪个更重要?

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

所以,过度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过多积聚财富必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




7.24《道德经》逐句解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所得:


法:灵魂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结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答案基本明确灵魂三问,得出明确的答案。文章很有气势。

辩证法:矛盾法:得和失;爱和费,藏和亡。

事:生命与名利,财物,得失的关系

情:取舍之道

人:所有人。


理解为:


人的名声和他的生命哪个更应该受到爱护?

人的生命和外在财物哪个更应该受到重视?

人得到的和失去的哪个更需要让人担心?

过分的贪求必定有大的消耗,过多的储藏必定造成更多的损失。




7.24《道德经》逐句解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这几句是讲一个人的生命和外在的名声,财物的关系,讲得失的取舍之道。


在写法上,用连续三个发问,提现了老子对人的生命的珍爱,具有让人醍醐灌顶的效果。老子要求人们贵生,爱生,不要被名利所役使,不要为财物所拖累。


灵魂三问,现在的很多对话,文章中都在采用:比如对人生的规划中这样问:

你是谁?要做什么?你要怎么做?

对事物的认识可以这样问: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对一人当前最重要的提问: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干什么?



7.24《道德经》逐句解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一:生命和名利


老子认为,名利与生命是互相矛盾而不可调和的,追逐名利,贪得无厌,结果必然造成生命的损失;只有看重生命,置名利于度外,才可以长命余生。


王弼这样说:“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贪得无厌,其身必少。得名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


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但是人的行为又常常浪费生命,轻视生命,甚至好勇斗狠,铤而走险,死于非命。


有的人想过一种好的生活,但是又不选一条正确的道路,误入歧途,胡作非为,违法犯罪。为了自己失去了自己,为了多得而一无所有,为了名利而身败名裂。



7.24《道德经》逐句解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二:生命和财富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意思是说:人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可以对生命不管不顾。鸟儿为了争夺食物,可以连命都不要。


这句话出一个自民间故事。


唐朝末年,长安城城郊一个村庄有两个年轻人:王五,赵六。他们游手好闲,偷鸡摸狗,让村里人很是厌烦。


村里一德高望重的老者告诉他们说:“你们年纪轻轻,不做正事,会折寿的。”


二人也算明白,就让老者给一条生路。老者说你们勤快些,可以上终南山砍柴烧炭,送到长安城去换钱,就能解决生计了。


二人依靠烧炭,倒也生活有了起色。


可是在一次砍柴时,遇到一座山洞,在洞中发现了一个半人高的大缸,缸中装满金银财宝。


二人喜出望外,可是怎么也搬不动大缸。


二人商量怎么把缸运回去。


王五让赵六回去带工具,好运回去,自己守着,并让赵六不要告诉别人。


王五想独吞这些财宝,


赵六也想独吞财宝,带好工具,他灵机一动,在给王五带的饭菜中下了毒药。


赵六回到山洞,放下工具,开始捆绑大缸,等着王五吃饭送命。


王五却趁着赵六忙活的时候,在背后用砍柴斧把赵六后脑勺开了勺。


赵六死后,王五吃饭,也挣扎几下被毒死了。


饭菜散落一地。


几只小鸟看到洒落在地上的饭菜,飞过来啄了几口,当下也死了。


一名隐士路过,看到眼前的景象,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因果。


他感慨道: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



一个人对生命与财富取舍不对,选择不对的结果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里引用了一句很精辟的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和道德;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也是说的生命与财富的关系。


生命重要财富,要有命在,才能享受财富的红利。


老子问:“身与货孰多?”



7.24《道德经》逐句解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三:得到的与失去的


人得到的肯定比失去的更需要让人担心。


这里是讲的一个有关欲望的问题。


贪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贪心不足蛇吞象”指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一个传说。


古时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


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


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


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传说。


后来有人把宰相的“相”写成了大象的“象”从而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


接着有人把“人心”直接改为了贴切的“贪心”也就有了“贪心不足蛇吞象”。


这个故事可以这样分析:


第一,这个人很穷,救了蛇,是善心所致。蛇报恩是有感恩之心,让他衣食无忧。多么美好的故事。


第二,这个人想做官,蛇也满足了他。这是贪欲所致。


第三这个人做官做到了宰相,已经是位极人臣。已经很好了。可是他不知满足,竟然要做皇帝。

贪欲不足,最后被蛇吞了。


最后这个人,皇帝没做成,官没得做,衣食没得享受,生命也交代在了里面。


就是说得到的才是重要的,而很多人总是看着碗里,吃着锅里,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只要吃好自己碗里的,就好了。


得到的,才是重要的。



7.24《道德经》逐句解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四: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这是老师警示世人的两句话。


“甚爱必大费。”意思是过分的爱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


“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过多的收藏必定会造成惨重的损失。


爱的过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财物,和精力,说过度的爱,必定大费,一语中的。


过多的收藏,要占用心血,要占用财物,要挤占自己狭小的空间,和自己有限的时间,说是过多的收藏,必定会造成惨重的损失,一点也不为过。


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说的是凡事要有度,把我好爱与收藏的度,是生活的一种优雅,是一种智慧,把握不好,是损失,的确不错。


卢育三说:“这一章讲得到越多,失去也越多。”


天地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得,也没有无缘无故而失。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你得一些,就会失一些;你保存一些,就会占用一些。就是此意。


芸芸众生,把“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两句作为座右铭,是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道德经   人心不足蛇吞象   贪心不足   逐句   贪欲   宰相   衣食   老者   财物   惨重   名利   老子   损失   利润   资本   生命   财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